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prague-Dawley(SD)大鼠胰腺组织结构超微结构的增龄改变,为阐明老年胰腺相关疾病高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PF级雄性6月龄SD大鼠30只,在大鼠饲养至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5月龄时,随机选取5只处死、取材,制作组织学(HE染色)和电镜切片,对比观察胰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结果大鼠胰腺组织随月龄增加出现纤维化,并以导管周围为著,胰腺组织脂肪浸润随月龄增加逐渐加剧(H=15.88,P=0.001);随月龄增加,胰岛的数量(密度)逐渐减少(F=3.55,P=0.039),但胰岛的平均截面积逐渐增大(F=7.76,P=0.002),其形态由类圆形、类椭圆形逐渐变得不规则。随月龄增加,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β细胞胞质内均出现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脱水、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且排列松散等改变;随月龄增加,大鼠胰腺腺泡细胞顶部酶原颗粒数量逐渐减少(F=9.73,P<0.001),酶原颗粒数平均面积和总面积显著降低(F=6.51,P=0.001;F=22.18,P<0.001);腺泡细胞胞质内非衰老线粒体及衰老线粒体数量均增加(H=8.22,P=0.045;H=32.95,P<0.001);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原数量降低(F=16.20,P<0.001)。结论随月龄增加,SD大鼠胰腺出现了一系列退化表现(间质增生、脂肪组织浸润、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数量减少而衰老线粒体数量增加、胰岛数量和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原数量减少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代偿现象(胰岛增大、非衰老线粒体数量增加等)。

  • 标签: 胰腺 衰老 组织细胞 显微镜检查,电子,透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肠黏膜内脱垂兔造模过程中直肠黏膜变化的差异,探讨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中药大黄和番泻叶液灌胃、站立与无水酒精肛周注射3种方法联合造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兔直肠黏膜的超微结构。结果正常组扫描电镜见直肠黏膜微绒毛排列紧密、细胞界限不清;透射电镜见基底膜均连续、完整,未见破坏,结缔组织中可见纤维细胞及散在的纤维束,细胞膜完整。造模中期组透射电镜见基底膜结构完整,下方结缔组织局灶见成纤维细胞凋亡,凋亡小体形成。造模完成组扫描电镜见直肠黏膜细胞交界处微绒毛明显凹陷;透射电镜见基底膜结构被破坏;结缔组织中均可见到毛细血管不同程度扩张、内皮细胞变性,小部分区域见大量纤维细胞凋亡,间质中可见成片细胞坏死,细胞膜被破坏、细胞器外溢,间质纤维组织疏松、排列紊乱。结论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形成与成纤维细胞改变、细胞外基质稳态破坏,致基底膜破坏、结缔组织间质改变,从而引起纤维结构变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有关。

  • 标签: 直肠黏膜 超微结构 电镜
  • 作者: 刘璇 舒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21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儿纤毛超微结构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搜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2018年11月至2021年5月经支气管黏膜活检纤毛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及第二代全外显子trio家系测序的8例PCD患儿资料,在国内外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自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9月,结合相关报道完善纤毛活检及基因检测的中国PCD患儿资料,总结其基因突变和纤毛结构的关系。结果8例患儿确诊中位年龄为6.25岁,其中男6例,女2例,大多有慢性咳嗽、慢性鼻-鼻窦炎、支气管扩张,伴全内脏转位2例。支气管纤毛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示支气管黏膜纤毛内、外动力臂(IDA+ODA)缺陷5例,IDA缺陷1例,纤毛数量减少1例,正常1例。完善基因分析,共检测出致病基因突变10个,其中DNAH5检测到新发致病突变1个:c.11029-2A>T(剪切突变)。通过文献复习并结合本文病例,共纳入80例同时完善了纤毛活检及基因检测的中国PCD患儿,其中DNAH5、DNAH11、HYDIN基因为中国患儿常见突变基因,ODA缺陷(26.25%,21/80)、IDA缺陷+微管紊乱(25.00%,20/80)是中国患儿常见的纤毛超微结构缺陷,有16.25%(13/80)PCD患儿纤毛超微结构正常。结论对致病基因与纤毛超微结构统计分析,大多PCD相关基因突变可通过其编码蛋白的位置及功能,从而预测纤毛超微结构的变化。PCD"标志性"纤毛超微结构缺陷检出率70.00%(56/80),16.25%(13/80)PCD患儿纤毛超微结构正常,提示纤毛活检并非PCD的"金标准",在患儿临床表现符合PCD典型症状时,即使纤毛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结构正常,仍不能排除PCD,基因分析也是PCD诊断的重要手段。

  • 标签: 纤毛运动障碍 基因 显微镜检查,电子,透射 纤毛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C)的病理诊断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27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PC)患者,研究时间从2019年5月到2021年4月,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加以回顾,然后进行光镜和化学染色方面的观察,11例行电镜检查。结果 在27例患者里面,其中开胸探查的共25例,非干酪性肉芽肿病变以及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分别有25例和2例,胶样病变2例,所有这些患者经检测均发现存在新型隐球菌(CN)。奥尔辛蓝(AB)检出率为66.7%,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检出率为100%, Grocott 六胺银(GMS)染色隐球菌检出率为100%,黏液卡红(MC)检出率为87.0%

  • 标签: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 病理诊断 超微结构 组织化学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基因与分裂基因表达及对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为振动性骨骼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9年6月,选取3.5月龄的新西兰家兔32只,按照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ahw(4)]随机分组分为低强度组(3.02 m/s2)、中强度组(6.13 m/s2)、高强度组(12.26 m/s2)和对照组(与中强度组相同的实验环境,只接触噪声不接触振动),每组8只。对实验组家兔进行45 d的后肢振动负荷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其后肢骨骼肌,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进行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Mfn2)mRNA与分裂基因(Fis1、Drp1) mRNA表达的测定,并对高强度组家兔进行骨骼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骨骼肌组织Mfn1 mRNA表达量为:3.25±1.36、3.85±1.90、4.53±2.31、11.63±7.68;Mfn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68±0.25、1.02±0.40、0.94±0.33、1.40±0.45;Fis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05±0.62、1.15±0.59、1.53±1.06、2.46±1.51;Drp1 mRNA表达量分别为:3.72±1.76、2.91±1.63、3.27±2.01、4.21±2.46。与对照组比较,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组织Mfn1 mRNA、Mfn2 mRNA、Fis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中强度组、低强度组的Mfn2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高强度组家兔骨骼肌出现线粒体灶性聚集、嵴膜损伤、空泡样改变,肌纤维Z线不齐、肌小节缺失等改变。结论振动可造成家兔骨骼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的表达失衡,并可能导致出现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异常以及能量代谢的紊乱,可能成为振动所致骨骼肌损伤的重要靶点。

  • 标签: 振动 骨骼肌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基因 超微结构 家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鼠暴露于射频电磁场对子代大鼠海马超微结构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及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9月,选择36只健康7周龄Wistar大鼠,其中雌鼠24只(150~200 g),雄鼠12只(200~250 g)。雌雄鼠以2∶1比例于每晚18∶00合笼交配,涂片结果精子阳性为交配成功,当日作为孕0 d。将孕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和3组对照组,每组4只。实验组分别给予1 800 MHz暴露、Wi-Fi暴露和1 800 MHz+Wi-Fi暴露,3个对照组给予虚拟暴露。每天12 h,连续21 d,分三批进行。暴露结束后,各组子鼠饲养到7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海马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内FTO水平,ELISA法测定脑组织中的NGF水平。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1 800 MHz暴露组子代雌、雄大鼠海马组织胞核轻微收缩,胞质轻微水肿,雄鼠胞核明显不规则。Wi-Fi暴露组子代雌、雄大鼠海马组织胞核收缩较严重,胞膜不规则,胞质出现明显水肿。1 800 MHz+Wi-Fi暴露组子代雌、雄大鼠海马组织胞核均严重收缩,核膜不规则,胞质严重水肿。各组间比较,子代雌、雄大鼠FT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1 800 MHz+Wi-Fi暴露组子代大鼠海马内的NGF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射频电磁场孕期暴露可能会对子鼠海马组织的超微结构造成影响,且1 800 MHz+Wi-Fi叠加暴露可刺激海马内的NGF表达上调。

  • 标签: 射频电磁场 孕期 子代大鼠 海马 超微结构 神经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肾细胞癌(succinate dehydrogen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SDH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2010至2019年间11例SDH 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超微结构研究及随访,并对其中7例进行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分析其分子病理特征。结果11例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7例。患者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1.4岁,中位年龄41岁。低倍镜下,该类型肾癌以实性片状、小管状结构为主,局部有微囊改变,其中4例呈巢团状、梁索状结构分布于疏松水肿的间质或瘢痕周围,类似于嗜酸细胞腺瘤。高倍镜下,肿瘤细胞胞质呈絮状嗜酸性,可见特征性的半透明空泡。琥珀酸脱氢酶B在8例中呈明确阴性表达,有阳性内对照;其余3例肿瘤细胞呈片状或灶性微弱表达,而肿瘤内正常肾小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高通量DNA靶向测序显示,7例送检病例(包括3例琥珀酸脱氢酶B表达不明确的病例)中均检测出琥珀酸脱氢酶B基因致病性突变,未见琥珀酸脱氢酶其他相关基因突变。其中4例为琥珀酸脱氢酶B错义突变,1例移码突变,1例剪接突变,还有1例为获得终止密码子突变。结论SDH RCC是一种特殊类型且具有遗传倾向或伴随其他癌症综合征的肾细胞癌,在诊断该类型肾癌时应建议患者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相关突变情况明确诊断,并密切随访观察。

  • 标签: 癌,肾细胞 琥珀酸脱氢酶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骨微结构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骨微结构损伤会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骨重建失衡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微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调节骨重建,从而改善骨微结构。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促骨形成药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抑制剂等]一方面抑制骨吸收,防止骨小梁体积、数目及连接性的进一步损失;另一方面抑制骨重建,给骨重建单元提供更多时间来提高骨矿化程度。促骨形成药物(包括特立帕肽和阿巴洛肽)通过刺激骨重建及一定程度的骨塑建促使骨代谢正平衡(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小梁数目,改善骨小梁结构。除以上两类药物之外,硬骨抑素抗体(如Romosozumab)可以中和硬骨抑素,具有双向作用,既可刺激骨形成,又可抑制骨吸收,对松质骨及皮质骨微结构的改善均有一定效果。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了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改善骨微结构、提升骨质量方面的疗效,但RANKL抑制剂促进骨塑建的具体作用机制、双膦酸盐对皮质骨孔隙度的影响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研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 NTG)大脑皮层微结构的改变特点,为进一步阐明NTG脑皮质改变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37例NTG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的DKI数据,使用人类连接计划多模态分割图谱提取两组受试者44个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辐射峰度(radial kurtosis, RK)及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 AK),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NTG患者出现异常脑区的DKI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结果NTG患者双侧岛叶及额叶岛盖、颞顶枕连接区、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前扣带回及内侧前额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视觉通路腹侧流、视觉外侧纹状体的颞中区(middle temporal comlpex,MT+区)及邻近视皮层、初级听皮层FA值减低(P<0.05,FDR校正);右侧MT+区及邻近视皮层MK值减低(P=0.0134,FDR校正);全脑RK值与正常对照受试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R校正);双侧MT+区及邻近视皮层、岛叶和额叶岛盖、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左侧顶下小叶、眶回及额极、右侧视觉通路腹侧流、颞顶枕连接区AK值减低(P<0.05,FDR校正)。双侧颞顶枕连接区、右侧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的FA值与双眼视野平均缺损值呈正相关,左侧前扣带回及内侧前额叶、右侧视觉通路腹侧流的FA值与左眼视野平均缺损值呈正相关,右侧岛叶及额叶岛盖FA值与右眼视野平均缺损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DKI可以检测NTG患者视觉皮层、突显网络相关皮层、默认网络相关皮层、背侧注意网络相关皮层、颞顶枕连接区、初级听皮层及眶回及额极的多发微结构损伤,FA值可反映脑微结构损伤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是潜在的生物学指标。

  • 标签: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神经退行性变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氟对大鼠髁突软骨下骨(RCSB)骨微结构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42只3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处死雌、雄大鼠各3只,记为0个月,根据体重(55 ~ 7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大鼠分为对照组(n = 18)和染氟组(n = 18),雌雄各半。染氟组饮用含150 mg/L氟化钠(NaF)水溶液,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两组实验动物连续饲养,分别在3、5、7个月后处死,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离截取右侧髁突,进行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扫描,检测RCSB骨微结构参数。结果3个月染氟组中,雌鼠骨面积密度(BS/TV)、骨表面积和骨体积的比例(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结构模式指数(SMI)、连通性、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D)、总孔隙率,与雄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 5.10、- 5.58、4.52、- 4.32、- 4.03、- 2.81、- 6.71、- 3.32,P均< 0.05);5、7个月染氟组雌、雄鼠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慢性染氟环境下,雌、雄RCSB骨微结构随时间表现不同,总体呈雌鼠骨变化减缓、雄鼠骨变化活跃的氟损伤倾向。

  • 标签: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髁突 软骨下骨 骨微结构
  • 简介:摘要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放射及视皮质。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难以发现视路损伤后白质纤维微结构改变,眼科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主观性,且不能探测后视路的变化。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各种后处理分析方法结合不同的参数进行分析,可提供组织的微结构信息,并能够直观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在无创地探索疾病的神经病理机制、评估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DTI后处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其在视路损伤中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在介绍DTI的主要参数及常见脑白质微结构分析方法的同时,阐述了其在视路损伤研究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 标签: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 视路损伤 基于体素的分析 纤维追踪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Fixel分析
  • 简介:摘 要:当归多糖作为水溶性生物大分子,是中药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随着近些年对于多糖研究的深入,科研工作者运用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鉴定其结构,并开展相应的生物活性研究。本文对当归多糖结构鉴定等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当归多糖的开发利用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当归多糖 结构表征
  • 简介:摘要先天性白内障儿童异常的眼球发育与白内障遮盖视轴导致形觉剥夺有关,可靠地评估其术后眼前、后节的生物参数变化,有利于指导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方式。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增厚、眼轴长度倾向于正常增长,而角膜内皮细胞、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是否变化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这可能与术者、研究对象、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随访时长、研究方法、对照组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4-38)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眼球发育
  • 简介:摘要:本文对盐酸沙丙蝶呤的UV、IR、NMR(1HNMR、13CNMR、DEPT90/135、1H-1H COSY、HSQC、HMBC)、MS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UV和IR特征吸收峰对应的基团,通过MS谱图确定其精确的分子量,并对1HNMR和13CNMR的信号进行了全归属。确证了盐酸沙丙喋呤的结构

  • 标签: 盐酸沙丙喋呤 波谱解析 结构确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异常情况。方法:选择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经早孕期胎儿NT筛查+结构筛查及中孕期产前系统超声筛查的1521例孕妇,经超声筛查确诊胎儿存在结构畸形的孕妇,分析不同系统畸形发生率及常见畸形的平均检出孕周。结果:本组1521例孕妇(包括双胎妊娠22例,三胎妊娠1例,共计1545例胎儿),经本院初筛后发现异常,经转诊上级产前诊断中心确诊或引产的异常胎儿32例,总体畸形发生率约为2.1%。其中心血管系统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唇腭裂占据前三位,占畸形总数50%以上。严重畸形检出孕周较早,轻微畸形及后期进展性畸形,孕妇肥胖的检出孕周较晚。结论:胎儿畸形中以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颜面部畸形发生率最高。随着检查技术及仪器分辨率的提高,对于严重不宜出生的胎儿畸形,检出孕周有望进一步提前。

  • 标签: 产前超声筛查 胎儿结构畸形 发生率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同类型、不同生产工艺的SARS-CoV-2疫苗相继被研发,包括减毒活疫苗、核酸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而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是SARS-CoV-2疫苗的研究热点。此文主要介绍SARS-CoV-2刺突蛋白的结构、功能与免疫学特性,以及相关SARS-CoV-2疫苗的研究情况、安全性、适用性等,并讨论潜在问题解决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刺突蛋白 疫苗
  • 简介:摘要影像学检查是脊柱疾病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在阅读影像学检查时多聚焦于骨性结构及脊髓等组织,而对诸如椎旁肌、脂肪等软组织的形态及特点判读一直都是"相对盲区"。随着对脊柱非骨性结构影像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解读,学者们逐渐发现这些非骨性结构变化与脊柱疾病亦存在相关性。其中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中的软组织参数,如椎旁肌横截面积、皮下脂肪厚度、椎旁肌肉脂肪浸润率等,均已被证实在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具备临床应用潜力。此外,肌少症、硬膜外脂肪增多症与脊柱疾病的联系正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疾病发病机制理解的加深,三维步态分析与基于外像摄影的姿势测量等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也已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鉴于此,总结脊柱非骨性结构的基础和临床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上述非骨性结构的影像学变化特征在脊柱疾病的基础研究和诊疗工作中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股三角是解剖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股血管穿刺插管、股神经阻滞麻醉、股疝手术的重要部位。随着血管穿刺插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股动脉经皮穿刺插管因成功率高、导管偏转率低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股血管插管在为患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存在风险。穿刺会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因此,了解股三角的解剖学结构及其临床应用非常重要。

  • 标签: 股三角 解剖学 临床应用 进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