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湖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柯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近日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地发展生物纳米颗粒技术,并申请专利。有关专家指出,这一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密切结合起来的前沿技术,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 标签: 核壳生物纳米颗粒 前沿技术 研究 中国 专家 申请
  • 简介:摘要规范针灸治疗,疗程三周,应用平均发作次数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评价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肢体及面部等不自主活动均比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正确认识中风及其分型,并给予有针对性的针灸治疗措施能更大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尾状核及壳核梗死 不自主运动增多
  • 简介:目的测试纳米微粒在磁场导向下对微血管的栓塞效果。方法利用壳聚糖和Fe3O4磁流体合成顺磁性纳米微粒,利用体外模拟微血管观察磁粒在磁场下的凝聚,然后将纳米微粒静脉注射入大鼠并在脑区放置磁场.取脑组织后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脑微血管栓塞情况。结果制得的顺磁性纳米微粒混悬液呈黑色,无絮状物或沉淀。电镜下测量微粒的平均有效粒径为15.3nm。其在外加磁场下能在体内外微血管内发生凝聚,栓塞微小血管。结论利用顺磁性纳米微粒进行磁靶向微血管栓塞是可行的,这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浅表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血管栓塞 纳米技术 磁靶向 大鼠
  • 简介:目的探索阿仑膦酸钠明胶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观察其体外缓释和酶降解释药的效果,并探讨其作为新型阿仑膦酸钠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凝聚相分离法制备阿仑膦酸钠明胶纳米微粒,磷钼兰比色法测定其载药率和包封率及体外缓释能力,建立酶降解释药曲线,测定其降解性。结果载药明胶纳米微粒平均粒径在100~200nm之间;载药率为2.14%,包封率为56.73%;在生理盐水中的释药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t1/2为36.75min;胰蛋白酶对纳米微粒的降解作用持续时间较长(300min),并能够完全降解纳米微粒。结论阿仑膦酸钠明胶纳米微粒具有大小适中、缓释效果好和易降解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阿仑膦酸钠 明胶 纳米微粒 药物释放
  • 简介:由于脊髓原始损伤后发生的生物学级联反应继续损伤健康的神经细胞会导致继发性脊髓损伤,因此及时减轻级联反应可能会减小脊髓进一步损伤。但是,药物达到有效治疗的运输效率非常受限制。运用结合纳米微粒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副作用已经成为医疗应用的主要探索领域。基于纳米微粒的材料属性,它可以通过运输药物到特定的组织治疗脊髓损伤。将纳米技术融入神经损伤和神经疾病的治疗将会带给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视野。

  • 标签: 脊髓损伤 药物治疗 纳米材料[
  • 简介:摘要:纳米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前沿科技,着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近些年随着时间的推进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医学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纳米技术的可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将纳米技术与医学领域、生物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相结合,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开发出新的技术解决现有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神经内镜治疗出血23例临床分析。方法对本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入院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3例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近完全清除者12例,血肿大部分清除者11例;随访1年23例患者预后情况(ADL分级)为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3例(均死亡),死亡率为13%。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清除出血具有微创、直视、止血确切、快速减压、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等优点,是治疗出血病例的较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神经内镜 壳核出血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高血压出血采用经额入路穿刺术治疗及术后护理。术后护理重点为(1)严密观察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2)严格做好血肿腔引流管的护理;(3)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4)加强心理护理,早期康复训练指导;(5)预防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高血压壳核出血 手术入路 术后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方法高血压出血56例,采用颞顶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3d血肿完全消失49例,术后10d意识完全恢复45例。术后随访3~4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26例,轻残15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颞顶直切15骨瓣成形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出血方法简便,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颞顶直切口 骨瓣成形
  • 简介:目的探讨无定形磷酸钙(ACP)对rhBMP-2的缓释作用,检测rhBMP-2/ACP纳米缓释微粒的成骨活性。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已制备rhBMP-2/ACP缓释微粒的大小、形态:测定rhBMP-2的体外释放情况并描绘曲线;用MTT法检测缓释微粒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情况的影响: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映缓释微粒对其分化的影响.并与ACP的作用进行比较;将缓释微粒植入大鼠股部肌袋.通过X线、组织形态学观察评价缓释微粒的异位成骨能力。结果缓释微粒大小为100nm左右.具有典型的无定形球形面貌。开始时为快速释放期.随后呈缓慢持续释放。缓释微粒能显著促进MSC的增殖和分化,植入大鼠股部肌袋12周.材料大部分降解.有明显的骨形成。结论ACP可作为rhBMP-2合适的缓释载体材料.生成的纳米缓释微粒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成骨活性。

  • 标签: RHBMP-2 无定形磷酸钙 纳米微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异位成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新型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缓释载体用于骨肉瘤治疗研究。方法2%乳酸水溶液制备水溶性的壳聚糖乳酸盐,pH 5.0的反应体系中,壳聚糖乳酸盐与TPP以10:1的投料比制备载阿霉素的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ChLa-Dox NPs),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其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形貌学表征,ChLa-Dox NPs的生物学效应检测则通过缓释载体体外缓释动力学、MG63骨肉瘤细胞系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徙能力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在pH 5.0及壳聚糖乳酸盐:TPP的投料比为10:1的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hLa-DoxNPs平均粒径为142.4±1.21 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14±0.01,Zeta电位为+29.2 mV。ChLa-DoxNPs在体外10h时阿霉素达到缓释平台期,缓释12 h内阿霉素累积释放率为(69.4±2.6)%;MG63细胞系骨肉瘤细胞模型实验中,空载纳米微粒组细胞存活率为92.36±3.17%,而不同载药量的ChLa-Dox NPs组具备显著的骨肉瘤细胞杀伤作用。相比空载体组,ChLa-Dox NPs对骨肉瘤细胞迁徙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促进骨肉瘤凋亡的发生[(凋亡率为(54.08±2.53%)]。结论经改良制备的载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符合抗肿瘤纳米载体的理化特性要求,生物相容性好,体外缓释动力学及抗骨肉瘤相关分子-细胞生物学检测表明其具备较好的阿霉素缓释特性,体外能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徙并促进其凋亡,具有较明确的临床转化前景。

  • 标签: 骨肉瘤 多柔比星 壳聚糖乳酸盐 纳米微粒 缓释载体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手术治疗少出血量(15-30ml)的高血压性出血的临床疗效,我们得出结论手术治疗少出血量的高血压性出血能尽早较彻底清除血肿,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明显改善预后,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手术治疗 少出血量 血压 壳核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及止血治疗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治愈20例,按ADL分级Ⅰ级4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2例,死亡2例。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满意,能明显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壳核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性出血的小骨窗经侧裂入路和小骨窗经颞叶入路手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经侧裂组(A组)41例;经颞中回组(B组)40例。把两种手术入路治疗的术后生存者,据ADL分级和Barehel指数测定分别进行疗效对比。结果A组死亡1例;生存40例。术后立即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90%者35例,血肿清除>70%者5例,无再出血;术后三天复查头颅CT示仅1例有额叶水肿;出现不完全运动性失语1例。B组死亡3例;生存37例。术后立即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90%者31例,血肿清除>70%者7例,无再出血。术后三天复查头颅CT显示均有不同程度颞叶水肿;术后出现不完全感觉性失语3例,癫痫1例。ADL分级疗效观察近期疗效(1个月)无差异性,远期疗效(3个月)有差异性显著P<0.05。Barehel指数比较,第1个月两组无差异性。第2、3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核区血肿,是治疗高血压出血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侧裂入路 颞中回入路 高血压 壳核出血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颅内血肿碎洗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小量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性出血,出血量在20-30ml的患者49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比组,微创组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微创治疗。采用NHISS及ADL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分。结果微创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2组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微创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是治疗高血压出血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微创 颅内血肿碎吸术 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巯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thiol,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检测紫外吸收光谱、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选取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损伤区域分别植入人工合成的miR-29和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采用凝胶电泳法分析miR-29表达的稳定性。取SPF级SD乳鼠10只,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使用Nestin、GFAP及NSE抗体鉴定细胞。以CCK-8法检测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对神经干细胞活性、增殖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周,观察神经元突起的密度、长度及数量。结果PEG-SH修饰的纳米金呈棕红色;透射电镜下为均匀分布的球形;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单峰波,在523 nm附近出现吸收峰值;Zeta电位随PEG-SH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峰值为(22.5±5.2) mV;粒径随PEG-SH含量增加早期迅速达峰值后下降维持至稳定水平。脊髓损伤区域植入miR-29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0~6 h,人工合成的miR-29组可见清晰的表达条带,但12~24 h表达条带迅速消失;PEG-SH GNPs/miR-29微粒组,始终能观察到清晰的表达条带。接种细胞第1、3、5、7天,miR-29组OD值分别为0.34±0.17、0.78±0.31、1.28±0.68、1.64±0.38,与DME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Ps组、PEG-SH GNPs组以及PEG-SH GNPs/miR-29组的OD值与DME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组神经元突起的密度为(56.38±3.65) μm2、长度为(78.25±3.72) μm、数量为(356±34.52)个/1 000倍视野,均大于miR-29组[分别为(12.53±3.26) μm2、(11.35±3.36) μm、(158±32.85)个/1 000倍视野]、PEG-SH GNPs组[分别为(14.12±3.45) μm2、(12.56±3.57) μm、(160±32.52)个/1 000倍视野]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3.52) μm2、(9.35±3.28) μm、(152±32.28)个/1 000倍视野],但与胎牛血清组[分别为(56.48±3.56) μm2、(76.85±3.65) μm、(350±35.26)个/1 000倍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具备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对miR-29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 标签: 肽类 迟效制剂 支架 干细胞 微RNAs
  • 简介:一个成年人每天吸进肺内的空气量高达1万升以上、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空气微粒、随之进入呼吸道。直径在15微米以上的微粒,大多可在鼻腔被清除,直径在2~10微米的微粒,90%落在气管、支气管上。直径在0.5~2微米的微粒则进入肺泡并沉积下来。因此,空气微粒对健康

  • 标签: 微粒含量 支气管 成年人 空气量 呼吸道炎症 健康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三维重建单(双)靶点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出血的疗效,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33例脑出血病人的CT定位扫描资料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对血肿进行三维重建,根据血肿量的大小和形状设计1~2个靶点和引流管路径.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将引流管(外径5mm,内径3mm)送至颅内预定靶点,术中应用10ml注射器轻柔抽吸血肿液化部分,术后将尿激酶(1~2万IU)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h后自然引流,每12h重复1次.复查CT证实剩余血肿量为最初的10%~15%时拔除引流管.结果平均置管1.5d(1~3d),平均血肿排空率92.8%.术后1个月病死率6.0%,远期随访(平均22个月)病死率11.3%,优良率74.4%.结论该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排空较彻底,疗效可靠,尤其适用于血肿量较大(>25ml)且形态不规则的颅内血肿.

  • 标签: 三维重建 定向置管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壳核 CT定位扫描 颅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TS-TI入路及TC-TT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住院诊疗的40例高血压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病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S-TI(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TC-TT(经颞叶皮质)入路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I入路手术治疗相比TC-TT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出血的疗效更加显著,血肿清除有效率提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 标签: 高血压壳核出血 经外侧裂岛叶手术 经颞叶皮质手术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