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临床上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在2019.10-2020.12期间进行合理用药研究,选出院内开具的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方448份,以观察抗菌药合理使用状况。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同时对于临床的合理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第三头孢菌素抗菌药物治疗的80例患者,统计其服药方式、使用频度等应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成人第三头孢菌素抗菌药物(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用药方法和剂量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口服用药25例(31.25%),针剂用药55例(68.75%),使用频度为12.18%。80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占比6.25%。临床上常用的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有种,分别是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和肌内注射为成人治疗的主要用药方式,这种药物的药理特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结论:掌握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对于合理应用这类药物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药理作用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第四第三HIV ELISA试剂在HIV筛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西城区2018-2020年236005筛查标本用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进行HIV检测,2018-2020西城区筛查HIV样本,双试剂阳性率为0.03%,四试剂初测阳性率为0.09%,试剂初测阳性率为0.04%,四试剂重试阳性率57.1%,试剂重试阳性率83.2%,四试剂确证反应阳性率为24.9%,试剂阳性反应阳性率49.1%。结论 使用灵敏度更高的四HIV试剂盒可以缩短HIV检测的窗口期,诊断早期感染、避免遗漏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 四代HIV试剂 HIV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本院120例接受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口服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或注射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观察不良反应,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有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泌尿功能紊乱及其他不良反应,其中过敏反应占比最高。结论: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临床应参考其药理作用,以做到合理应用。

  • 标签: 头孢菌素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合理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临床发放的1200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为分析对象,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以及总金额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哌酮在不同使用方法的剂量以及用法,分析其药理作用。 结果: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使用频度为4.5,低于第二的6.7,同时高于第一的2.4;同时在使用方法中,第二口服用药量最大,占总比例的28.42%,第一针剂的药物用量最低,占总比例的7.92%。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中的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哌酮的常用治疗方式、用药情况以及药理特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5。 结论: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在临床用药中需注意使用剂量以及使用频率,并且需根据不同药物的药理特性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药理分析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60例接受第三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分析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以及合理用药对策。结果 在成人的治疗中,肌内注射及静脉滴注给药较为常见;6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结论 临床治疗中,要对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解和掌握,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药理作用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及药学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当中共计选择了2020年1月至2021年09月期间于我院当中使用了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药物的使用频率以及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常用的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有头孢曲松钠、头孢唑肟钠以及头孢哌酮,药物的主要使用方法为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所有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其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最高,发生率为7%,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结论:当前临床中主要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第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必须对各类药物的药理进行严格掌握,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用药 合理性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第3双源CT动态心肌灌注成像(CT-MPI)定量的正常心肌血流量(MBF)与负荷后心率增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动态CT-MPI及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正常或冠状动脉轻微狭窄(定义为任一心外膜血管直径狭窄<25%)441例患者的CT-MPI图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231例患者。根据17节段模型在每个节段绘制ROI,采用混合去卷积法和最大斜率模型计算出每个节段的MBF及整体MBF。同时记录负荷后心率的增量及图像质量的相关参数。根据负荷后心率增量将患者分为4组,即心率增量≤9次/min组、10~19次/min组、20~29次/min组及≥30次/min组。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差异,事后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以区分两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不同节段的两组间差异。结果纳入的所有患者的整体MBF为157(140,182)ml·100 ml⁻¹·min⁻¹。负荷后整体MBF与心率增量呈正相关(r=0.350,P<0.001)。心率增量不同亚组(≤9次/min亚组37例、10~19次/min亚组107例、20~29次/min亚组66例及≥30次/min亚组21例)的MBF分别为(142±26)、155(137,177)、(171±31)及(187±42)ml·100 ml⁻¹·min⁻¹。不同心率增量亚组的绝对整体MB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0.000,P<0.001)。心率增量≤9次/min亚组的整体MBF显著低于心率增量10~19次/min亚组的整体MBF(调整后P=0.029);当心率增量≥20次/min时M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第3节段MBF(基底部下室间隔段)显著低于其他节段的MBF[分别为136(117,148)和161(142,191)ml·100 ml⁻¹·min⁻¹,U=104 539.000,P<0.001]。结论整体MBF值与负荷后心率增加的程度呈正相关。心率增量≥10次/min的患者整体MBF更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心肌灌注成像 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检测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样本,并探讨其性能及应用前景。方法使用MinION测序仪对从分别携带X染色体单体和7q11.23-q21.3区22.5 Mb缺失的两种人类细胞系样本中提取的DNA进行检测,并对测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序列分析。结果两例样本在24小时内分别获得了555 872和2 679 882条Reads,基因组覆盖度分别为53.75%和88.63%。在测序深度分别为0.81×和2.40×的条件下,通过Minimap2比对分析可以检出染色体异常区域。结论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的条件下,使用纳米孔测序技术有望在24小时内完成对染色体整倍性异常样本的快速检测与分析,但进一步应用推广尚需克服成本的限制。

  • 标签: 染色体非整倍体 纳米孔三代测序 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用回顾性分析,纳入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以关闭第一磨牙或第二前磨牙缺牙间隙的患者38例,共51颗下颌第三磨牙。在正畸治疗前(T1)和已关闭拔牙间隙且第三磨牙被施力前(T2)拍摄曲面断层片,记录矫治前下颌第三磨牙的Nolla stage分期,对相关线距和角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增加(5.84±2.03) mm (P<0.001);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4.67±2.87) mm (P<0.001);远中直立2.90°±10.58° (P=0.026),垂直向变化(-1.27±2.43) mm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矫治前的第三磨牙Nolla stage分期越大(B=0.26,P=0.025),矫治中获得的磨牙后间隙越多(B=0.82,P<0.001),第三磨牙距离平面越近(B=-0.272,P=0.021),其自发性近中移动越大。结论正畸近中牵引下颌第二磨牙关闭拔牙间隙时,下颌第三磨牙会自发近中移动。发育更成熟、距离平面更近以及萌出间隙增加更多的下颌第三磨牙自发性近中移动更多。

  • 标签: 第三磨牙 自发性移动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JSHBPS)于2007年出版第一版胆道肿瘤(胆管癌、胆囊癌及壶腹癌)临床实践指南,于2014年更新第二版,2021年英文第三版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围绕6个主题提出若干临床问题,基于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组织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推荐意见、推荐强度以及推荐说明。根据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系统,推荐强度被分为1级(强)或者2级(弱)。英文第三版胆道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的31个临床问题涵盖:(1)预防性治疗;(2)诊断;(3)胆道引流;(4)外科治疗;(5)化疗;(6)放疗。31个临床问题中,14个问题给予推荐强度为强的推荐意见,14个问题给予推荐强度为弱的推荐意见,剩余的3个问题未给予推荐意见。每条推荐意见都进行推荐强度说明。最新版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提供了重要建议。未来与癌症登记数据库协作将是评估指南和建立新证据的关键。

  • 标签: 胆道癌 临床实践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区大小并分析其与第三磨牙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根据第三磨牙状态进行分组,从维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面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测量下颌平面(以及从下颌平面向根方2 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到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牙根层面的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为参考,在其根方2、4、6、8、10 mm的水平面上沿POL线测量第二磨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结果无第三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牙冠部的远移可用间隙均大于根部;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的可利用间隙都不小于无第三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结论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的下颌磨牙远移,应更多地考虑下颌磨牙后舌侧骨皮质的影响,而参考CBCT比二维影像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另外,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阻生状态也会对下颌磨牙远移产生不同影响。

  • 标签: 磨牙后间隙 第三磨牙 磨牙远移
  • 简介:摘要正畸治疗时常会选择拔除无法保留或保留预后较差的第一或第二磨牙,或者主动减数健康的磨牙以利于纠正颌骨不调的问题。此时第三磨牙的牙根发育状况,能否顺利萌出并成功代替第二磨牙行使功能,以及如何正畸牵引阻生的第三磨牙,均是正畸治疗的难点。本文就减数磨牙矫治设计中影响第三磨牙发育及萌出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 标签: 正畸拔除磨牙 第三磨牙 萌出
  • 简介:摘要目的委托第三方测评的方式对基层住院患者的就医情况进行调查,从而为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对台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800例住院患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并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方式填写问卷。结果800例住院患者中男418例,女382例。第三方测评住院患者的认同度的满意度为81.79%(654/800),忠诚度的满意度为82.23%(658/800),开放性意见的满意度为83.37%(667/800),总体满意度为81.26%(650/800)。结论第三方测评基层住院患者的就医体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就医结果以及医院的服务质量,为医院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第三方测评 住院患者 就医体验
  • 简介:摘要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学位论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原创知识的贡献。自2018年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积极实施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信息化智慧管理,逐步建立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在提高论文质量、尤其是在保障论文学术道德规范层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至2020年学位论文查重率大体呈下降趋势。建立科学化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全员参与全过程,形成严谨、创新的学术氛围,保障并不断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才能够培养合格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 标签: 学位论文 原创性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保障体系 论文查重 研究生培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为提高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医疗诊断水平,必须对实验室质量实行全面管理,随着医学检验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而高质量自动化和培养高素质及全能型的医学检验专业人员更为重要,为了保证检测实验数据的精准性,可靠性,质量控制成为检验医学实验室发展的瓶颈。必须做好试验前、试验中、试验后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质量的提高除了加强实验室内部质控和室间质评管理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对护理人员的考核工作中,使用微信结合第三方信息化平台进行干预带来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微信第三方信息化平台进行考核,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你年12月使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护理理论知识考试的1312例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传统纸质试卷人工组织护理理论知识考试的1278例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将两组护理人员的考试成绩、学习主动性及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考试成绩达到优秀、良好、中等共为1117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08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对考核方法的满意度(4.9±0.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9±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护理人员的考核工作中,使用微信结合第三方信息化平台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考核成本,提高护理人员考试成绩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微信 信息化平台 护士考核 考试成绩 学习主动性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