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以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在SBR反应器内培养富含聚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特性.首先SBR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培养出富含聚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其粒径在1.0~2.0mm,SVI在20~22mL/g,MLVSS/MLSS为91.0%,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SOUR)为45.32mg/(g·h).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生物量,磷酸盐去除率为78%~99%.然后通过控制搅拌机转速研究4种不同剪切力(以剪切应力表示为0.120N/m2、0.151N/m2、0.184N/m2、0.220N/m2)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颗粒化进程、颗粒污泥形态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剪切力在0.120-0.220N/m2之间时,剪切力越大,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越密实,形状越规则,生物活性越强在一定范围内(0.120~0.184N/m2),剪切力越大,污泥的颗粒化进程越快,培养出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越大但当剪切力为0.220N/m2时,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反而变慢,培养出的较大的颗粒污泥解体,颗粒污泥的粒径反而变小.最后采用逐渐增加进水NH-N负荷的方法诱导具有同步能力的好氧颗粒污泥,25d后,SBR对NH4+-N、TN、PO3-4--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7%、89.8%及94.5%.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SBR 好氧颗粒污泥 剪切力 同步脱氮除磷
  • 简介:摘要:生活、化工等污水处理厂因进水营养物质不均衡,C/N比失衡,需引进外界碳源为反硝化提供营养物质。为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探讨不同碳源在活性污泥系统的效率及经济效益,本文对不同碳源的效率进行实验小试探讨。

  • 标签: 碳源 反硝化 脱氮
  • 简介:实验以处理金属表面所产生的磷化废水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在新型混凝剂的使用过程中,pH值、温度、石灰投入量、沉降时间、助剂A等因素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量为18mg/L、COD为300mg/L、SS为150mg/L、pH值为5.7~6.5的废水,石灰投入量为300mg/L、沉降时间为10min左右、温度为25℃、pH值调节至9.0、加入5mL助剂A处理后,废水中含量为0.25~0.35mg/L、COD为80mg/L、SS为60mg/L,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

  • 标签: 磷化废水处理 石灰 混凝剂 助剂A 影响因素 去除率
  • 简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和农业土壤的不断积累,农田有明显向土壤深层淋失的现象.前人研究表明我国亚热带区在高强度农业生产和大量施用化肥的作用下,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本文拟以中国亚热带区典型代表性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区域耕作土壤调查、室内模拟测定、原状土柱试验和田间定位观测等方法相结合,评估亚热带耕作土壤素淋失环境风险.研究表明:1)稻田土壤有效饱和容量区域差异较大;2)长沙红壤稻田土壤有效饱和容量(47.6mg/kg)显著高于湘阴湖积物稻田(39.2mg/kg);3)施用牛粪可显著提高稻田土壤pH值,更够防止稻田土壤酸化和控制污染稻田土壤重金属的活性.

  • 标签: 磷素淋失 临界值 耕作土壤 亚热带
  • 简介:基于对生物硝化反硝化原理的分析,本实验选用两段SBR工艺生物技术,解决了高浓度工业废水有机物去除效率高而氨去除率不高的难题。同时对其规律作了研究,找到SBR2是的关键环节,并分别对SBR2硝化反硝化阶段pH和DO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用这两个参数作为系统自动控制的依据是完全可行的。

  • 标签: 氨氮 生物脱氮 硝化 反硝化
  • 简介:环洞庭湖坡耕地流失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以环洞庭湖红壤坡耕地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秸杆覆盖3000kg/hm2(A)、常规施肥+秸杆覆盖6000kg/hm2(B)、常规施肥+地膜覆盖(C)对玉米生长和面源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其中径流量较CK减少了18.7%~25.3%,而泥沙流失量减少了11.3%~24.5%.覆盖处理A、B、C总流失量分别降低33.6%、41.9%、48.3%;总流失量,覆盖处理A、C分别降低15.4%、21.6%,而覆盖处理B与CK相近.秸秆与地膜覆盖有利于玉米增产,秸秆与地膜覆盖不仅一定程度提高磷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而且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 标签: 红壤坡耕地 农业面源污染 秸秆与地膜覆盖 肥料利用率 洞庭湖
  • 简介:结合2009年双胞旋沟藻赤潮现场调查无机营养盐和双胞旋沟藻细胞密度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源对双胞旋沟藻生长的影响。固定氮源(NaNO3)浓度为160μmol/L,以Nat/2P04为源,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为0.42d^-1;比为4.32时,细胞密度均能达到4×10^3~6×10^3cells/L;比为64和100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较低。固定源(NaH2PO4)浓度为5μmol/L,研究了3种无机氮源(NaNO3,NaNO2,NH4Cl)对双胞沟藻生长的影响。以NaNO3为氮源,比为4和8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也较低,比为16时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0.40d^-1)和最大细胞密度(6×10^3cells/L),比达到100时也未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以NaNO2为氮源,比为64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比为2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以NH4Cl为氮源,延迟期较长,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也受到抑制,比为64和100时细胞基本没有生长。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以NaH2PO4为源、NaNO3为氮源时双胞旋沟藻的生长情况取决于的浓度而不是比例。而以NaNO2和NH4CI为氮源时,氮源浓度超过一定值后会对双胞旋沟藻生长产生抑制。

  • 标签: 海洋科学 双胞旋沟藻 氮磷比 比生长速率 硝酸盐 亚硝酸盐
  • 简介:浮床栽培植物是一种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根际微生物作用来改善水质的生物修复技术.本研究以温棚内浮床栽培蕹菜试验为基础,采用PFU法定期监测细菌变化情况,并与水中总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在浮床栽培植物情况下细菌的特征及其与水中总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栽培蕹菜有利于细菌的稳定生长;2)细菌的生长与总的去除有良好的相关性.研究为浮床栽培植物净化水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表5,参10.

  • 标签: 浮床栽培 蕹菜 脱氮细菌 总氮
  • 简介:为有效降低水中硝酸盐的污染,采用两级电解法对水中的硝酸盐进行去除试验,考查不同电极体系、不同电压等因素对硝态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级电解采用催化-钛极板体系效果最好,60min后对20mg/L的硝态去除率达到92.30%;二级电解改用不锈钢-钛极板,35min后对5mg/L的磷酸根去除效率达到90.25%。实验表明,该两级电解体系对水中硝态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 标签: 脱氮除磷 两级电解 催化极板 电压
  • 简介:为了提高污泥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溶出率,改善污泥的厌氧消化效果,研究了水热温度对污泥中碳、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预处理加速了污泥固体有机物的溶出和水解,提高了污泥中碳、的溶出效率。在水热温度为200℃的条件下,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提高了168.76%,氨和总达到最大溶出率。污泥经过厌氧消化后,污泥中磷酸根和总的含量明显降低。

  • 标签: 水热处理温度 剩余污泥 碳、氮、磷
  • 简介:为研究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对水库水质中总、总的影响,以铁岭市入柴河水库的柴河流域集雨面积内的降雨径流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雨季汛期的三个时期(雨前、雨时及雨后)对柴河流域下游入库前的柴河堡断面采集水样进行分析,以期为铁岭市柴河水库的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降雨径流 柴河水库 总磷 总氮 面源污染
  • 简介:通过研究不同时间(1d、3d、5d、7d)和不同铅浓度(0、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250μmol/L)胁迫下苦草的生理特性及其代谢关键酶的变化,探讨了苦草对铅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叶绿素(Chl)质量比和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低浓度铅胁迫下5d内均有所提高,而在高浓度铅胁迫下,叶绿素质量比呈下降趋势。在试验第7d,各浓度下的酶活性均受到抑制,并且低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Fpro)质量比随铅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苦草对铅胁迫具有一定的抵抗缓解能力,代谢关键酶对铅胁迫的响应更为敏感,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铅胁迫的响应指标。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铅胁迫 生理生化 氮磷代谢
  • 简介:为确定渗滤液、粪便水与城市污水混合处理的最佳条件,以实际混合污水为进水,采用实际倒置A2/O工艺的模拟反应器,进行中试规模的正交试验.选取因素为水力停留时间、好氧池溶解氧质量浓度、外回流比和内回流比.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力相对较大,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是提高污效果最为简捷有效的手段.当渗滤液、粪便水和城市污水混合比为0.2:1.0:400,水温为28~34℃,泥龄为20d时,最佳工艺条件为:HRT为llh,DO质量浓度为3ng/L,R=1,r=2.此时COD、NH4-N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0%、96.5%和65.1%,出水质量浓度均在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以内.较常规工况,COD、NH4+-N和TN去除率分别涨幅8.2%、23.2%和19.2%,的去除率涨幅较大.研究证明,粪便水可作为外加碳源,适量添加到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提高生化处理效率.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渗滤液 粪便水 城市污水 脱氮 除碳
  • 简介:好氧颗粒污泥外表和内在的不同溶氧(dissolvedoxygen,DO)水平分别适合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形成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的体系。DO水平对颗粒污泥内部厌氧好氧区域的构成有影响,改变DO可以研究氧对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屈示,反应系统在一定DO参与下时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较高,各种条件下均能达到90%左有;高DO(≥30mg/L)提商硝化速率,但易造成反应过程中NO2^-和NO3^-的积累;低DO(≤2.0mg/L)下反应积累的硝化产物少;在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反也过程中适当控制供氧,可减少运行过程中N2O的排放。实验条件下,控制DO在1~2mg/L为佳;在低DO情况下,NO2^-通过短程反硝化反应直接还原为气态的N2O和N2;高DO情况下,大部分NO2以全程反硝化方式还原为气态。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硝化反硝化能力,阿DO对硝化反硝化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且低DO更有利于的盘和N2O排放量的降低。

  • 标签: 环境工程 硝化 反硝化 N2O 颗粒污泥 氧化合物
  • 简介:筛选出了一株适用于石化污水处理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产微生物絮凝剂菌株HAD-2,鉴定其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mendocina),考察了其最佳硝化条件、反硝化性能及在模拟污水中的能力。菌株为耐热菌,偏碱性(pH=8.5)和高碳比(25∶1)时硝化性能最佳。在异养硝化体系中,12h时菌株对氨的去除率达到92.29%,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少;在反硝化体系中,12h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40%和84.92%;在模拟废水中,48h时菌株对氨、硝态和亚硝态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5.25%、65.47%和72.40%。菌株在多种培养基中可产微生物絮凝剂,在葡萄糖培养基中絮凝能力最佳,絮凝率为94%。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门多萨假单胞菌 产微生物絮凝剂 石化污水
  • 简介:针对废水水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氨含量高于总含量的情况,对氨测定过程和总测定过程中的金属离子干扰、标准曲线绘制、消解时间等进行了分析,提出氨含量高于总含量是由于总消解时间不够,导致过硫酸钾的转化不完全造成的。实验结果表明,将总消解时间设定为40min可以解决此问题。为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在实验中还应注意实验环境、计量器具及高压灭菌锅的密封性等问题。

  • 标签: 氨氮 总氮 金属离子干扰 标准曲线 消解时间
  • 简介:应用筛选出的溶藻细菌--栗褐芽孢杆菌(Bacillusbadius)进行藻试验,结果表明该溶藻菌种藻效果显著,对藻类的去除率在70%以上,对氨和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栗褐芽孢杆菌通过其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灭活藻类.

  • 标签: 栗褐芽孢杆菌 杀藻 机理
  • 简介:摘要:总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但是当含量过高时会引起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的生长,当土壤中的通过雨水冲刷或其他形式进入水体时,会导致水草过量繁殖,鱼虾死亡,恶化水体水质,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影响了整个无锡地区的居民用水,给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对污水处理厂来说,总的去除对自然生态有着重大的意义。

  • 标签: 总磷 除磷剂 铝盐 铁盐 石灰。
  • 简介:采用纳氏试剂法测定废水中氨含量,其不确定度来源于标准曲线、取样体积和样品的重复测定,通过对测定过程涉及到的标准储备液、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曲线拟合、取样体积、移液管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产生的不确定度,进而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废水中氨不确定度的评定,能够准确反映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度的所有来源。

  • 标签: 废水氨氮 不确定度 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