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围绕城市与同性恋的主题,本文从现代性的视角回顾了同性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出现和发展,强调了同性恋身份认同本质上的城市属性。文章揭示了同性恋研究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并主要探讨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与同性恋欲望和权利表达之间的张力,尤其关注同性恋现象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公共空间”的建构。文章以2009年中国大陆主要城市中“同志”社群引发媒体关注的事件为例,展现了这个群体争取公共空间,改变城市社会景观的努力。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同性恋社群不断提升的社会可见度和日益扩展的公共空间,反映了中国城市和社会发生的积极变化。

  • 标签: 同性恋 城市性 公共空间 社会运动
  • 简介:五凉时期姑臧城由东、西苑城,北城,匈奴城,南城五城构成。东、西二苑驻有兵户且东苑势力强大,其统治权往往影响五凉政治走向。西苑在后凉时期驻兵,兵力较东苑弱。南城政治意义较强,多成为政变首选场所。北城在后凉时期因吕氏宗亲居住而发生过叛变。南凉时期北城屠各百姓发动了民变,但影响力有限。五城间各有城门、围墙,战时可封闭城门凭借围墙割据一城,这为执政者抵御外族侵袭提供了便利,也为叛乱者创造了条件。

  • 标签: 姑臧 五凉 城市空间 政治格局
  • 简介: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

  • 标签: 病人 政治 冲突 西医 中国人
  • 简介:一、社会人类空间理论与实践在社会研究领域,一种新的叙事方法和理论转向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学界被称作空间转向,代表人物有福柯、大卫·哈维、烈斐伏尔、爱德华·索亚、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者。自此,有关空间的研究超越了哲学上的对其本体论的探讨,人们开始关注空间的社会实践,关注人们在空间中的主体性行为和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因为在以往的社会研究中,似乎很少关注空间问题。“社会经典确实探讨了空间,但探讨的方式却很不明晰,很不充分。”事实上,社会空间涵盖了丰富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其观察角度为社会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社会的角度。

  • 标签: 社会人类学 空间理论 社会研究 社会学研究 西藏 观照
  • 简介: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巩固了现实的国家领土并展现着抽象的国家形象,是政治空间形成的基础要素。与交通发展密切相关的"脱域",是现代性时空想象生成的必要条件,对边疆政治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政治空间的投影,交通地图传播了特定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发挥强大的社会政治效应,为政治空间的治理发挥了关键的文本作用。进入新时代,将边疆地区交通发展的经济、物质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政治、文化资源,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 标签: 交通基础设施 领土 政治空间 时空想象 交通地图 川藏铁路
  • 简介:最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学科经历了机构的急剧增长和前所未有的知识拓展。然而,与地理学、社会、历史学和比较文学这些邻近的学科不同,它仍然没有生成能够影响整个人文科学的“大思想”。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形?对此有何应对之策?本文分三个方面予以阐释:首先,回溯了国际关系作为政治学分支的持久性界定问题;其次,指出应依据自身学科相互关联的问题群——即(社会)多样性的重要性来重新确定国际关系的基础;最后表明重新确定国际关系基础如何开启了它的跨学科潜力。具体而言,“不平衡与综合发展”提供了国际关系的“大思想”可以传播到其他学科的一个范例,因为通过把多样性的意义付诸实践,它揭示了“国际”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世界的因果意义和构成意义。

  • 标签: 历史社会学 国际关系学 国际理论 政治学 不平衡与综合发展
  • 简介:1959年秋天,刘少奇过去落下的顽疾肩周炎又发作了。有时,他痛得满头大汗,只好把胳膊势在枕头上,坚持工作。为此中共中央决定他到海南岛休息治疗一段时间。这次休养中,他除了洗洗海水浴以外,主要的时间都放到读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书上了。读苏联《政治经济(教科书)》,是毛泽东的号召。当毛泽东发现大办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乱子以后,感到实践中出乱子,还是因为思想不清醒,没有把握住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因此,在局部纠“左”的同时,就号召各级干部读点理论书,以后强科学性和预见性。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发出致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4级党委委员信,今谈读书问题。他建议同志们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

  • 标签: 刘少奇 苏联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 教科书 毛泽东 按劳分配
  • 简介:福柯研究对西方地理学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国内地理学界对福柯的引进和讨论不多。本文基于福柯对权力关系和不正常的人的研究,以异端空间的生产为切入点,归纳了异端空间与权力交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其中,权力主要通过特殊化、风险化和知识化取得干预的合法性,而又通过监视、照料或隔离等手段确保对异端的治理。应用谱系方法,本文总结了四个异端空间生产的原型,并通过将这四个原型应用于一系列中国日常政治地理现象的解释,展示了异端空间生产对理解权力关系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知识一权力与空间生产过程的相辅相成。最后,讨论了异端空间生产的分析对于扩展中国政治地理学理论视角和研究话题的重要性。

  • 标签: 异端 权力 谱系学 空间生产 政治地理
  • 简介:一个城市,更普遍地说,任何一个地方,都被认为是某些土地精英利益的表达。这样的精英阶层被认为是通过利用土地获利而日益强化的,其成员在这一地区内享有共同利益。精英们与其他区域的精英竞争,为促进资源增长,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内而不是其他地区进行投资。在地方和非地方层级,政府部门被用于协助以牺牲地区竞争为代价来实现这一增长。社区生活境遇在很大程度上是这台增长机器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的结果。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涉及失业问题的情况下,对增长与各种社会团体利益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描述了近年来反增长的社会趋势,并对其潜在后果进行了评估。

  • 标签: 城市 增长机器 地方政治经济学
  • 简介:翻译与其说是肌理性的,还不如说是修辞性的。它得益于阅读感知、文本重构和批评反馈的修辞性链接,体现为原作在语言、美学、文本、文化和哲学层面的一系列重构。承认翻译存在修辞空间,有助于挖掘翻译脱语境转换渠道的多元性。

  • 标签: 翻译 修辞 建构
  • 简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描述翻译,因其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属性,有助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之间的沟通。而系统功能语言,作为一种基于人类、社会、符号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描述翻译具有相通的语言观、系统观和功能观。由此,系统功能语言的系统理论、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能够为描述翻译提供一种更为细致、有效的研究途径。

  • 标签: 描述翻译学 系统功能 语言学 模式
  • 简介:本文采用工商人类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云南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的参与观察,结合笔者对老挝几个商品市场的田野调查,借助对螺蛳湾空间区位优势和商品贸易往来的描述、分析,探讨螺蛳湾对本地城市、地区经济和泛亚市场的经济辐射作用,如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吸引投资融资、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同时,本文探究螺蛳湾所具有的落实战略构想、丰富文化交流、促进边疆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整合和文化辐射作用。

  • 标签: 市场体系 辐射功能 工商人类学 螺蛳湾国际商贸城
  • 简介: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通过空间形态的不同变化,体现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本文从岭南建筑的建构特征、装饰特征、蕴含的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分析岭南建筑空间形态的特点和内涵。

  • 标签: 建构特征 装饰特征 哲学思想
  • 简介:福州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据考古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代,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城池,称冶城。自冶城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福州城市空间不断变迁,城市规模日益壮观。

  • 标签: 城市空间 福州 变迁 古代 新时器时代 人类活动
  • 简介:虽夜禁之令一直存在,但宋朝实乃唐朝以降相关管理最为宽松的政权,其城市公共空间夜晚秩序总体散漫。在夜禁相对严格的北宋中前期,时有妄开城门、官员犯夜发生,且有巡逻者护送犯夜官员回家的惯例与规定,普通人则对禁令仍十分惧惮。都城经历由禁到放的过程,地方城市禁放不一,总体宽松与官民侵夜而动多见记载。上元节等节日彻夜狂欢模式、夜市兴盛与较为普及是宋朝城市公共空间活跃的重要体现。

  • 标签: 宋朝 城市 公共空间 夜禁 夜市
  • 简介:形态各异的新型建筑构成了当代都市常见的景观,对都市建筑空间多重意义的解读使空间研究从地理步入人文。现代空间理论的发展与都市建筑关系紧密,许多建筑不仅承担着使用功能,还是空间理论的对象和实践场所。梳理现代空间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辨析其间的传承及相互影响,对应北京都市空间案例进行研究,有益于探索空间理论与当代建筑的互动。挖掘其文化意味。

  • 标签: 都市 建筑 空间研究
  • 简介:<正>引言我在50几年前写过一篇拙作《民族与社会》,刊登在1934年4月出版的《社会学刊》四卷三期。我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起因于1929年2月8日中国社会学社举行成立大会时蔡元培先生作过的一次学术讲演,题目叫作《社会与民族》。这篇讲演曾由杨炳勋国音速记,刊登在《社会学刊》一卷四期(1930年9月出版)。蔡先生这篇讲演是我

  • 标签: 民族学 社会学 蔡元培 学术讲演 中国社会学 杨炳
  • 简介:俄罗斯人和波兰人拥有同一血脉,属于同一语族,拥有全斯拉夫种族的特性,却又如此不同,近乎对立,从鄙视到仇恨,也不排除莫名其妙的互相吸引,但始终互不信任。俄罗斯和波兰两个国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政治制度: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波兰贵族民主制度。俄罗斯人在专制制度和东正教会的熏陶下,养成了忠于沙皇、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波兰人在贵族民主制度和天主教会的培育下养成了酷爱民主自由与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和宽容开放的文化传统。普希金和密茨凯维奇是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民族的伟大诗人,他们个人间的相互钦佩和对立,折射出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斯拉夫民族间的文化关系。

  • 标签: 沙皇专制制度 贵族民主制度 普希金 密茨凯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