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宋朝对舶港和舶权的管理经历了从松散到严苛再到务实的过程:熙丰变法前,基本上市舶港口和非市舶港口都能舶,舶权分别掌握在市舶机构和沿海州军手中;熙丰变法期间,朝廷限定市舶港口为舶港,而且还划分了舶港的贸易区,舶权由市舶机构掌管;熙丰变法之后,舶港和舶权依照变法时期的规定,取消了划分贸易区的做法,市舶机构可签发前往所有区域的出海公凭。公凭的签发单位是路级机构市舶司,由市舶司和舶港口市舶务的两级官员联合署名。

  • 标签: 宋代 发舶港 发舶权 熙丰变法 出海公凭
  • 简介:<正>语义的变化是指:人类根据需要将词语的语义扩大、缩小或者向另一个接近的词语的语义转移。纵观世界语言的发展过程,几乎都有语义变化的存在。我在查阅了关于日语、中文、英语和俄语中语义变化的文献后发现,关于语义变化的部分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不同的学者把对于语义变化类型的分类稍有不同。翟东娜老师编著的《日语概论》、皮细庚老师编著的《日语概说》

  • 标签: 语义变化 世界语言 词义扩大 语言单位 GRASP 新编现代汉语
  • 简介:义理史学是一种以理学为研究史学指导思想,将天道、人事、大统、伦理、史学功能包举一端,具有“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特色的史学流派。义理史学萌芽于宋初,发展于神哲至徽宗时期,南宋乾道八年,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序》,标志着义理史学理论完全形成。义理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经御史、以理阐史、重义轻利三个方面。义理史学对后世影响极大,逐渐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官方尊崇的学问,成为科举制度下学者们的学问准则。义理史学历史功过应该予以客观地评价:其一,宋代理学家由经入史,建立起一整套义理史学的理论体系,组成了中国史学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其二,宋代义理史学没能揭示历史运动的真正规律。其三,义理史学在元明清三代成为阻碍历史研究发展的官方史学思想体系。

  • 标签: 义理史学 概念 基本走向 评价
  • 简介:我们想在这两个术语之间做出区分,用"分类"(classification)作为一个宽泛的术语来指整理材料的过程以及将材料归组和归类(classes)的概念.至于"类型学"(typology),我们是指一种较为特殊的过程,以此从经验上得到可检验的单位——类型(type),作为未来研究的基础.

  • 标签: 分类类型学
  • 简介:在考古研究中,分类是材料分析的必要基础.推论大体是在原始材料——即出土器物——分类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分类的准确性,在真正意义上,决定了可以做哪些重要而有价值的推论.考古学中的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材料在时空变化中的形态.但是形态则是难以捉摸的现象,既无法简单对其存在进行核实,也无法轻易肯定所见形态没有被分析方法所扭曲.分类框架根据其对形态的敏感度,既可以凸显这种形态,也能隐匿这种形态.

  • 标签: 类型学点评 考古类型学
  • 简介:北朝是中西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时的墓葬中留下了大量的胡人形象。本文系统梳理了考古出土的北朝胡俑资料,将其分为仪仗、侍仆、伎乐杂技、行旅商人等几大类,并对各类型的特点与功能加以分析。

  • 标签: 北朝 胡人形象 墓葬陶俑 类型特点
  • 简介:宋交熙宁之战是宋神宗熙宁年闻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交趾)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时任广西兵马都监的张守节出师不利,战死沙场,但传世文献众口一词,说其畏敌怯战,1984年张守节墓志在西安出土,其志文所披露的细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对探讨熙宁之战前的北宋广西防御体系很有帮助。

  • 标签: 北宋 张守节 墓志 交趾 熙宁之战
  • 简介:识荆钦挹纵横笔,文史同襄友谊增。特稿论坛倚马就,丛书专著解牛成。

  • 标签: 明月清风
  • 简介: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 标签: 孔子 孟子 《春秋》 天子之事 史记旧闻
  • 简介:孙盛史学微乔治忠东晋著名史家孙盛(302-373),字安国,祖籍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祖、父皆在西晋为官。西晋灭亡时,孙盛未满十岁,渡江避难。成年后,以博学善辩闻名,初仕佐著作郎,不久外任,辗转迁职,官至秘书监。他"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

  • 标签: 《三国志》 编年史 异同 世谱 世说新语 史学方法
  • 简介:本文对所见唐代金、银、铜钗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对此分期。第一期钗形简单,多为“u”形。第二期“u”形钗开始变为环形或云头形,钗头装饰性加强。第三期各式花钗出现并极为流行。唐钗装饰形式由简而繁,期间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 标签: 唐钗 类型 分期
  • 简介:青州地区北朝佛衣类型分为三期。一期约北魏末至东魏初(约518—537),以上衣搭肘式和露胸通肩式佛衣为主;二期约东魏初至东魏末(约537—550),佛衣沿袭一期;三期约北齐时期(550—577),流行露胸通肩式、通肩式和袒右式佛衣。一、二期佛衣可能受到南朝文化中心建康的影响;三期佛衣既保持南朝传统,又有来自印度的影响,而来自印度的影响大约仍可能通过建康传至青州地区。

  • 标签: 青州地区 北朝 佛像类型
  • 简介:在金沙遗址的大型祭祀活动区内,现已出土玉器2000余件。数量宏大,器形丰富。这批玉器制作精美,器上少见使用的痕迹,因此大都不是实用的物品,而是与古蜀王国重要的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礼仪性用器,既是当时的统治阶层财富、身份、地位的实物载体,也是巫师沟通神灵,祭祀天地、

  • 标签: 金沙遗址 出土玉器 古蜀王国 器形 统治 宗教祭祀活动
  • 简介:东晋成帝时期的殷融曾提出时有“中兴四佐”。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中兴四佐实指晋元帝时代的刁协、刘隗、周顗、戴渊四人。学界传统上依据东晋史料,多以元帝崇尚申韩之术,所任使之心腹唯在刁、刘,而对周顗、戴渊于元帝一朝的政治施为殊少研讨,实则周、戴二人以元帝心腹的角色活跃于政坛当亦甚早。周顗之文化名望仅次于王导,据《世说新语》其人在琅邪王氏之外的主要交集者庾亮、桓彝、郗鉴、谢鲲等均是亲帝室人物,此种政治立场的巧合当非偶然;戴渊因具武干而数次被委以控制地方力量的军事要职,其对于元帝掌握政局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中兴四佐缺载于此后的史籍,应当与刁、刘同周、戴在政治、社会风评上的巨大差异,周、戴奉事元帝之政治脉络的隐秘性,以及以王导为首之琅邪王氏势力对于第一次“王敦之乱”话语权的争夺及重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有密切联系。“中兴四佐”的意涵究为“元帝的四位股肱之臣”抑或仅为“元帝时因王敦而罹厄之四臣”,明帝、成帝之世就由于上述原因而在时人观点中各有呈露,同时这两种价值判断均随着政治掣肘和时代移易,先后消逝在东晋的时人谈资与史籍记录中,故而未受到后来治史者应予的注意。

  • 标签: 东晋 中兴四佐 周顗 戴渊 王敦之乱
  • 简介:自19世纪中期由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何秋清考证发人曾定居吉林省辉河流域以来,近人陈汉章等相继研究并著文认同,郭沫若等则以发人即貊人或秽人而否定了发人的存在。其研究成果散见于《王会篇笺释》、《周书后案》、《管子集校》等书中。国外也有同样的分歧意见。拙文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略抒己见,就正于方家。

  • 标签: 发族源 发文化 吉林 辉发河流域
  • 简介:戴震人性论微施扣柱作为考据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戴震当然地擅长于实证的考据学,但他同时又极具“由词通道”、“求道明理”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追求,对构筑哲学体系表现出很大的热忱与兴趣。尤其是他的人性理论,在中国古代人性论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就...

  • 标签: 戴震 道德理性 人性论 知识理性 人性理论 人性构成
  • 简介:庄子归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是汉代人所做的学术分野。汉人整合老庄的过程中,《史记》对老庄申韩的同传而书无疑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用。《史记》归庄入老并不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读懂《庄子》,而是他看到却又舍弃了庄学的思想核心,认为那些不过是空洞虚无的“寓言”而已。这其中的原因,一则是源于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儒道斗争的社会现实;一则是其“务为治”的指导思想导致了老庄的同传而书。

  • 标签: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庄子 老庄合流
  • 简介:<正>自1959年以来,为了探索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曾在传为“夏墟”的晋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发现在年代和文化面貌上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址近40处。从1974年秋季开始重点对夏县东下冯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在1977年11月于河南登封召开的夏文化座谈会上,东下冯考古队介绍了遗址发掘情况与收获,在与二里头遗址对比分析的基础

  • 标签: 二里头一期 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 偃师二里头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
  • 简介:<正>山东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古课题。近年来关于茌平尚庄遗址龙山遗存性质问题的分歧意见,就涉及到这一重要课题。尚庄遗址是鲁西北与豫北、冀南接壤地带的一处重要遗址。这一带地方,由于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泛滥,给田野考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致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对这里的史前文化状况,几乎毫无所知。一九七五年尚庄遗址的发掘,第一次在茫茫鲁西北平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们了解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面貌及其同邻近地区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 标签: 山东龙山文化 后岗 文化遗存 大坟口文化 遗址 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