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进入法国民众的视野早在13、14世纪就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形象在法国也从开明、富饶的中华文明演变为落后、野蛮的中华帝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当代的法国电影无视这些进步,依然在西方中心主义思维的指导下将中国和华人的形象置于落后、野蛮的弱势层面。本文试分析几部当代的法国电影研究中国形象,并试图找到改善这一形象的方法。

  • 标签: 法国电影 中国形象 他者
  • 简介:电影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地道真实的语言,在为观众叙述故事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对观众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不免需要对影片的内涵做出思考并给予理性的回应。

  • 标签: 电影赏析 文化移情 法国 生动形象 观众 影片
  • 简介:法国20年代(1917--1928)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不同。前期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把光在观察事物和展示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做艺术的精髓,这与19世纪末绘画中印象主义的美学观很接近;1925年之后,对电影艺术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年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

  • 标签: 先锋派电影 印象派 超现实主义
  • 作者: 吴云荣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法国工业设计不同于德国或美国。法国人擅长设计精致对象、复杂技术产品、以及豪华用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机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国的装潢艺术和豪华产品被看作是整个欧洲的典范。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而不是巴洛克)总是与法国精神密切联系,巴洛克建筑风格实际上只出现在路易十五时代(大约17世纪)。1907年以后法国又出现了立体主义。而英德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法国没有多大影响。法国设计师从不追求造型理论的美学原则。可以看出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悠久的设计传统的,这个传统的设计内容具有强烈的法国资产阶级味道,即设计是为富裕的上层人服务的,设计的内容是繁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1]。法国唯一的国立设计学院——法国高等工业创意学院(简称LesAtteliers,位于巴黎)国际设计中心主任里兹.戴维斯(LizDavis)曾说过:“法国的设计就是豪华的设计,高尚的设计(在法文中,设计被称为是高等文化的,包括豪华的时装、香水和化妆品、首饰和豪华的家具等等)”。这种情况自然造成法国设计,特别是与百姓生活有关的工业产品设计、普通的平面设计水平曾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法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法国人对于美国式的设计非常厌烦,以至于1983年正式由法国政府下令,禁止使用具有强烈美国色彩的设计(design)这个字眼,而是以式样(Stylique)取代,引起法国设计界的强烈不满和困惑,这种以民族精神取代科学的方法显然是很骇俗愚昧的。欣喜的是素喜控制的法国政府转变观念促使新的设计思潮出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他们是在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进村的.中年人在前拉着地排车,另一个年纪大点,在后面跟着.路是黄土路,刚下了点儿雨,黏黏糊糊的,车轮上粘满了泥巴.年龄大点儿的说,五魁,我们快点啊!晚了就赶不上饭食了.推车的中年人笑了,说,郝哥,你放心!保证能赶上,村支书肯定还给我们准备了好酒呢!

  • 标签: 电影 中年人 村支书
  • 简介:阿苔尔开始投入积极生活,但她不幸在恋爱上受挫,遭人抛弃,愤而投水自杀。有幸被杂技演员“飞刀”卡波救起。出于同情,决定收她为自己节目的搭档,带她到各地巡回演出,可是在演出过程中,阿苔尔始终执著地认为“爱的机遇”,有时却随意与人厮混;但卡波始终重视友谊的纯洁,排除干扰,心无杂念,规劝阿苔尔放弃虚幻观点,正视现实、相信友谊。但阿苔尔最后决定,不能与卡波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卡波却深信,唯有他对阿苔尔的这份纯真友谊是永恒的。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逆剧作的所有旧传统,强调创作的随意性,主张作者的主观想象,因此形成当前法国电影界所主张的“后现代主义”。仅供参考。影片于1999年正式上映后,曾受到法国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该片于2000年被法国“恺撒大奖”提名为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奖。法国电影手册》认为歌颂友谊的题材并不鲜见,但以这种方式来赞美纯真友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是富于独创性的。

  • 标签: 接待员 女护士 打火机 化妆品 化妆室 直升机
  • 简介:餐厅的隔壁是个法国餐馆,  那法国佬居然一撇嘴说,吃前面凉食的时候用凉的盘子

  • 标签: 法国大餐
  • 简介:  我告诉自己,即使作为外来的血液被输入到这个国家的体内,它可以在开始的时候有排斥反应,但是最终它会接受这份恩赐,并感谢和尊重因此而获得的新生.……

  • 标签: 法国门槛
  • 简介:今天发生了什么?闭上眼睛,以手掩面是无用的.似乎一切都在变糟.昨日如此强大和富裕的法国消失了.她再也不能去正视自己的责任.她的独特性受到了欧共体主义的威胁.改革是必要的,但又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国人的自我感觉正从一流转变为二流或三流.20世纪后半期最明智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雷蒙·阿隆,他的继承人尼古拉·巴夫瑞兹是法国没落的预言者.今天的法国人是气馁的.

  • 标签: 法国没落
  • 简介:<正>1984年6月19日至29日,峨眉电影制片厂邀请全国十四个省市的三十多位电影剧作家和编剧,在成都望江宾馆举行了故事片电影文学剧本座谈会。26日,峨影厂的部份导演和与会同志欢聚一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座谈会由峨影厂文学部主任饶趣同志主持。同志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体现了电影编剧和导演共同为振兴峨影厂和发展我国电影艺术的决心和信心。现将发言摘录于后。

  • 标签: 导演 电影文学剧本 影片质量 电影创作 电影编剧 观众
  • 简介:<正>一九五九年,一位年轻的波兰戏剧导演耶什·格鲁托夫斯基创办了一所“波兰实验剧院”,他在这所剧院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有趣的试验。他把戏剧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拿来试验,结果发现,没有化妆,没有戏装,没有道具,没有布景,没有舞台,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等等,戏剧能够存在。但是,没有

  • 标签: 电影观众 电影创作 戏剧 音响效果 导演 舞台
  • 简介:  一部影视作品,不愠不火、娓娓道来,展现的是一种深沉之美;紧张刺激、跌宕起伏,展现的是一种张扬之美,就属于后者.关于越狱的优秀作品有很多,例如,等等,一直这样认为,在之后,关于越狱的题材实在没有拍摄的必要,绝对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在看过后,这种想法有了改观,的经典毋庸置疑,但作为一部电视剧,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其紧张刺激程度丝毫不亚于电影,编导的功力之深令人惊叹.反观同时期空洞冗长的中美大片、低俗幼稚的港台肥皂剧、千篇一律的国产电视剧,横空出世,其情节设计之巧妙实在令人拍案叫绝,甚至令观者有种想掐死那些垃圾肥皂剧编剧的冲动.……

  • 标签: 胜似电影 越狱电影
  • 简介:为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经中国国家广播电钮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研究决定,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北京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北京电钮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彩色故事片《我的一九一九》,于七月二日在法国巴黎成功封镜。这是中国建国50周年献礼影片中惟—一部历史题材影片;是献礼影片中的“重中之重”。影片自五月四日在巴黎开机,经过38个工作日、12个景点的拍摄,克服了诸多始料不及的困难,共完成84场戏(658个镜头。七月三日,在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举行了宴会,祝贺影片顺利关机,感谢为影片拍摄做出贡献的中、法各界人士

  • 标签: 巴黎和会 中国电影 影片 中国外交 凡尔赛和约 国际电影节
  • 简介:法国香颂DiDaDi(OnConnaitLaChanson)这是法国电影大师阿伦雷奈76岁高龄时所导演的一部歌舞喜剧片,描绘六个巴黎的年轻人的生活。影片上映后,获得了极佳的票房,并且成为今年恺撒奖的最大赢家,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最佳剪接、最佳配乐等七项大奖。导演:阿伦雷奈(AlainResnais)演员:PierreArditi、SabineAzema、Jean-PierreBacri、JaneBirkinm、Jean-PierreDarroussin片长:120分钟

  • 标签: 导演 最佳 电影 影片 法国 喜剧片
  • 简介:美国派(AmericanPie)这是一部可看性很强的电影,关于几个高中生的校园青春喜剧.四个男女同学,想在中学毕业舞会之前,结束他们的童贞岁月,但结果却非常出人意料.影片的风格是纵情的、俚俗的,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导演和编剧都是初出茅庐,起用的也是一批在银幕上陌生的新面孔,结果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今年美国暑期电影票房的黑马.关键在于编导的真诚,就像影片中的学生虽然充满了青春的骚动,但又不失少年时代的天真和无邪.导演:保罗.韦滋.克里斯.韦滋(PaulWeltz.ChrisWeltz)编剧:亚当.赫兹(AdamHerz)主要演员:杰森·毕格斯(JasonBiggs)、汤马斯.安尼.可拉斯(ThomaslanNicholas)、克里斯·克莱(ChrisKlein)、艾迪.凯.汤马斯(EddieKayeThomas)、泰勒·瑞德(TaraReid).纳塔莎.里欧纳(NatashaLyonne)美国/1999

  • 标签: 高中生 男女同学 电影票 可看性 导演 喜剧
  • 简介:第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个时候,我在收音机中听到了关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电影《不屈不挠》的一些评论。有评论说:"伊斯特伍德用这样一部精彩的小成本电影解构了他在《肮脏的哈里》中留给人们的印象。"很有可能,那不是"解构"一词首次出现在对于流行文化不经意的描述之中,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第一次碰到这个词。记得当时

  • 标签: 法国理论 理论美国
  • 简介:法国理论”作为过去半个世纪里后现代话语的代表,它是“美国化”的产物。其是耶非耶的战火从法国烧向美国,然后又烧回法国,应是意料中事。弗朗索瓦·库塞的《法国理论: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公司怎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所勾勒的“法国理论”新大陆旅行踪迹,因此值得重视。库塞以1997年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的《知识欺诈》为“法国理论”美国接受的转折点,可以见出科学与人文的纠葛始终是余波未消。但无论考究196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讨会,以及媒体在传播“法国理论”过程中的不朽功绩,甚或通过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碰撞,深入探究“法国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均可见出“法国理论”在美国何以必走学院路线。

  • 标签: 知识欺诈 霍普金斯会议 罗特林奇 马克思的幽灵
  • 简介:<正>“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法国的影子中摆脱出来,这当然与摆脱病魔不同,而是象一个孩子在童年时发现自己的父母只是些‘正直的凡人’,于是长大以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样。”1981年安德烈·柏罗(AndiéBelleau)在一本既辛辣又痛苦的笔记体小说中就是这样描述他与法国的关系的。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这个当初十分母性的法国,被罩上了一层小孩看待大人的那种神秘的光环。随后的诸多变化渐渐

  • 标签: 阴魂不散 法国 笔记体小说 弗洛伊德 魁北克文学 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