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探讨晚清至民国初年澳门文学中的思想文化内涵,研究这一强权政治时期内,中国士人们面对"现代性入侵"的复杂心态.目的和任务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建构早期澳门文学研究的框架.

  • 标签: 强权政治 文明优劣观 现代性入侵 道统
  • 简介:这是一幅跟旧上海有关的油画。画中人物叫郝思蓓,是葡籍俄人。油画右上端和左下端,均有落款。右上端题:"上海葡籍俄人郝思蓓先生",左下端落款为:"翁佑堂爱普庐电影院同仁鞠恭"。显然,这一幅油画人物肖像,是郝思蓓创立的电影院同仁们,在某一个节日送给郝思蓓的礼物。关于郝思蓓,《上海年华》记载:"1910年,爱普庐活动影戏院在北四川路海宁路以北建成开幕。"并附有郝思蓓年青时的照片,

  • 标签: 油画艺术 旧上海 四川路 翁佑 人物肖像 画中
  • 简介:杨三姐是民国初年女性维护妇女自身权益的先驱。早在1918年她就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命官司,状告她二姐夫高占英谋害她二姐,让杀人犯高占英伏了法。这是民国初年一件轰动一时的妇女维权案件。

  • 标签: 民国初年 官司 人命 自身权益 杀人犯 妇女
  • 简介:本文详细考察了《诗经》中创作于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时代的祭祀颂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周人的祭祀仪式中,《颂》与《雅》往往配合使用,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仪式功能,"颂"为敬神之歌、献祭之歌,对象为神;"雅"为述功之歌、垂戒之歌,对象为与祭之人.另外,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确定,周人思想观念中的"颂",也经历了一个由仅指郊祭乐歌到包括部分庙祭乐歌在内的扩大化过程.

  • 标签: 祭祀颂歌 《颂》《雅》 仪式
  • 简介:1由于雨天,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的游客很少,从入馆登记来看,我是2010年10月2日的第八名入园者。陵园内的光线非常阴暗,宽大的芭蕉树叶和高挑的松柏挡着视线,一块隐藏着巨大力量的纪念碑从林阴中刺向苍穹,花岗岩的石碑透着金属的质感,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国魂不死"。四个

  • 标签: 辛亥革命 孙中山 花岗岩 光复会 民国 秋瑾
  • 简介:她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曼。曼就是美或者柔美的意思,她真的能配那样好听的名字,她长得很美,简直就是一朵花,是开在民国的花。我们这条巷子里有很多关于她的传说,这枝娇艳的花确确实实开在我们巷子里的东边一户大宅院里,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只是这枝花凋谢的那一刻却没有几个人看见。西郊桃花庵里的妙善师父亲手将那花枝打落,落在桃花庵里。

  • 标签: 民国 战争 女生 桃花
  • 简介:一百年前的1909年,浙江绍兴人鲁迅淘得了海归后的第一桶金,他经同学和同乡许寿裳的介绍,去位于杭州贡院的浙江两级师范当了老师,这所学校就是十年后的省立第一师范,也就是现在的杭一中或叫杭高的。杭高之高,不是因为楼高,也不是因为师生的个子高,虽然传闻后来的校长经亨颐个子颇高,而鲁迅是矮

  • 标签: 鲁迅日记 蔡元培 许寿裳 绍兴帮 周作人 周氏兄弟
  • 简介:民国时期的文言白话之争——《消失的民国》之一文言与白话的纷争,已历百年,其间的是非曲直,也已是既往之事,背时话题,无人再为之侧目.纷争的结局是拔山扛鼎、摧枯拉朽一边倒,待白话大势已立、天下同声之时,人们似乎又发现了文言的些许价值.当年反对文言,群起而攻之,置之死地而后快,其立足点为政治的反对封建、民生的普及教育,如今心仪文言,则在其文化的本体追述、历史的文献功效.鉴于此,有关文言与白话的议题时被提及,但文言已逝,背影依稀,尽管背影也绰约,洪钟绝响,仅留余音,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 标签: 民国系列 消失民国 系列散文
  • 简介:<正>第一章迷宫唐绍仪决定出走。做出这个决定以后,唐绍仪没有犹豫。他干净利索地换上便装,没有通知任何人,只带两三个随从,走出麻线胡同3号的宅院。胡同仿佛麻线,把他的心紧紧缠住。他的心里很闷,想摆脱那些麻线的纠缠。车夫似乎懂得了他的意思,跑了起来,越跑越快,他突然有一种失重的感觉。人力车从一条胡同折向另一条胡同,像在迷宫里穿行,接踵而至的粗重的墙总是令他感到恐

  • 标签: 黎元洪 唐绍仪 宋教仁 徐树铮 冯国璋 陈其美
  • 简介:日人对商务教科书的删禁--《消失的民国》之六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政府就对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中的内容极为不满,曾多次交涉,要求删改,无果。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日军在商务印书馆上空投掷了六颗燃烧弹,第二天又派日本浪人将未被炸毁的东方图书馆纵火焚烧。上海上空几十里纸灰蔽日,三天不散。至此,商务厂房及东方图书馆尽毁。后经努力,商务于七个月后部分复业,但已元气大伤,已今非昔比。为何对一家出版机构会如此恨之入骨?1940年,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在其出版的《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一书中,将商务被毁的原因归纳为二:一则,全国所用大部分抗日教科书为商务所出版;一则,“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驻扎在商务厂房里。

  • 标签: 民国系列 消失民国 系列散文
  • 简介:  中华民国(1912~1949)时期,领导人多能写诗词.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一系领袖有诗词传世,北洋政府首脑多军旅出身,亦不乏涉猎风雅者,袁世凯之后,徐世昌诗书画俱工,段祺瑞有《正道居诗》集.政余事诗,以志其怀,此乃中国政要之传统和特色.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不亦乐乎!……

  • 标签: 民国首脑 首脑诗
  • 简介:在我心目中,民国才走没多远。旧日明月,风华烟云,从前苏州的风景,好像是为了故事才修造的,先是有了故事的起承转合,然后围绕着这个故事,再造出来一段风景和风景里的春花秋月。故事老了,风景依旧。老了的故事把人世间的沧桑细细诉说,娓娓道来,而风景,则是这人世间沧桑的留影和形式。

  • 标签: 苏州 民国 地图 风景 故事 山水园林
  • 简介:民国诗话中留存着大量关于杜甫及其诗歌的评论,涉及杜甫及其诗歌的方方面面,评论内容大致可分为杜诗注解、校勘与评点、杜诗渊源与影响、杜甫生平考证、杜甫与他人之比较、后人的杜甫评论五类,有的高屋建瓴,有的细致入微,有的陈陈相因,有的新见叠出,呈现出新旧交织、褒贬不一、众声喧哗的批评景象。

  • 标签: 民国诗话 杜诗 评论
  • 简介:比起现代动辄好几页的高考试卷,民国时期的试卷多半短小精悍,甚至只有几道题。例如,1923年的北大国文试卷是这样的:(1)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难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人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 标签: 民国时期 英语 数学 高考试卷 标点符号 行人
  • 简介:一、一声枪响,举国震惊1913年3月20日,早春的上海。白天淅淅沥沥地下过一阵小雨,傍晚雨停了,喜欢夜生活的上海人不顾早春雨后的微寒,纷纷走出家室,涌向华灯如昼、车马如梭的十里洋场。上海沪宁火车站前,历来是人来车往、喧嚣热闹的所在,这时就更变得熙熙攘攘。难得的是闹中取静。离车站不远处,有一条狭小僻静的里弄,内中有一家酒

  • 标签: 火车站 小雨 袁世凯 宋教仁 上海 沪宁
  • 简介:朗读者策划的《民国小学生作文》,作为课外读物,非常有趣。读者欢迎,家长和老师高兴,学生们喜欢,很多有识人士大跌眼镜,纷纷探讨是非,研究为什么。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当下学生作文水平实在太差。有幸不是第一线的语文老师,

  • 标签: 小学生作文 作文水平 课外读物 朗读者 功利色彩 强健身体
  • 简介:诗之雅译——《消失的民国》系列散文之十一据考证,近代诗歌的翻译,始于美国诗人郎费罗的《人生颂》一诗.此诗于同治三年(1864)曾被英使威妥玛译为'有意无韵,似通非通'之作,这年又经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董恂加工润色,成为七绝'长友诗'九首,于1872年刊行在《蕉轩随录》上.而董恂也被钱钟书称之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

  • 标签: 民国系列 消失民国 系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