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庐山行时间缩写的山中,只有生死两季松针落向大地,琴弦就松开了琴手古寺钟声波动,松风从无中吹送

  • 标签: 琴弦 钟声
  • 简介:从词语的房子里往外看广场上还在起雾渗透了行人的身影死亡总是由活着的人说出生者的喉管弯曲高压线上,黑鸟逃散乐谱无声崩溃。我在人群里回望窗后有人招手,示意归来刺眼的太阳满是寒意

  • 标签: 高压线 活着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28
  • 简介:《国语》引《》9条、赋《》5条)、春秋后期(襄公至哀公)183条(《左传》引《》82条、赋《》55条、歌《》25条,《孟子》载论《》6处、引《》35处,西周以至春秋士大夫引《》歌《》、《左传》作者引《》、上博竹书《诗论》论《》解《》、墨家引《

  • 标签: 学系统 学观诗 诗学
  • 简介:汉代术数易学发展迅猛,《焦氏易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部易学著作内保存不少的引诗论诗材料,是研究西汉末年诗学发展演变走势的语料。《焦氏易林》对《》的征引,于使用目的上是取象以言吉凶,手法上彰显的是象征对比兴的融通。清人陈氏父子、王先谦、冯登府等已经注意到《焦氏易林》用《》,但未将用《》放置到西汉末年《的学理层面去解读,故而也未能更好地还原出西汉末年诗学的面貌。

  • 标签: 《诗》学 西汉末年 “诗” 《易林》 《焦氏易林》 发展演变
  • 简介:<正>一、色彩感知的主体性诗歌色彩语言特别富有主观感受的性质,带有明显的主体意识。色彩知觉的主体性,既表现于主体的视觉系统对来自客体的光的刺激要作符号化和程式化的处理,把信息编码为大脑的语言,同时也表现为现实世界缤纷的色彩必将由主体心灵进行观照和同化,从而使客体物象的色彩具有深邃的审美意义。在这些方面,绘画同诗歌大体上是一致的。既然画家对自

  • 标签: 审美意义 程式化 象征性 色彩知觉 艺术效果 色彩语言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13
  • 简介:然而《纬》所展现的世俗文化知识背景,因而在《纬》残存的对于《诗经》的解释文字中,对于《纬》的历史渊源、纬与《》的关系、《纬》的《诠释意义等问题

  • 标签: 学诗 学诠释 学到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15
  • 简介:与卯、酉、午、亥的配制,我们可把卯、酉、午、戌、亥五际放入一日的十二时辰中来认识,而《泛历枢》只记有卯、酉、午、亥

  • 标签: 学诗 学诠释 学到学
  • 简介: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章学诚遗书》卷二九《上钱辛楣宫詹书》)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18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与族孙汝楠论书》中说:“辈朋征株,不特甘苦无可告语,

  • 标签: 章学诚 《诗》学 解释学 《文史通义》 18世纪 思想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28
  • 简介:二、由墨家引《》论《》看墨家的《观念,《墨子》引《》与,《墨子》引《》11条中

  • 标签: 诗学 兼论战 墨家传
  • 简介:黑色的蓑衣黑色的蓑衣披在身上孤独的老人蹲在林边打望着三只鸭子呱呱歌唱他心中的火苗窝在胸前一会儿瞌睡一会儿冥想鸭子拨水如在梦乡山林悄然落下红叶黑色的蓑衣准备飞翔三只鸭子和他各在一旁

  • 标签: 黑色 鸭子
  • 简介:香菱作为《红楼梦》中一位独特的女子,虽然屡遭困厄、命运悲惨,却能以一位姨娘的身份醉心于写诗,其诗性的灵魂让无数人心生怜爱,我们从中亦可看出作者曹雪芹在塑造人物上的独具匠心.

  • 标签: 香菱 诗意 《红楼梦》 象征
  • 简介:本文认为苟子影响两汉《既深且巨。第一、汉唐文献记载苟子传,毛、鲁二家均为其后学;第二、《苟予》一书大量引,文字与汉四家有同有异,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最后论述了苟子的礼治思想影响汉代政泊与学术,汉儒引经致用即承此而来,汉人用的实质是以礼为法。

  • 标签: 苟子 四家诗
  • 简介:我国教育历史悠久,“根据一些零星记载,大概从孔子那一代的时候起就有”(张志公《全书·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教材丰富,从周代的识字课本《史籀篇》,到近代传播新学的《时务三字经》,数量不下千余种;教法独特,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自从清末学制改革,学塾被废,古代教育的长处被忽视。

  • 标签: 蒙学教育 传统语文教育 精华 汲取 《史籀篇》 教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