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春秋金文研究概况罗卫东大多数汉字史研究者以隶变作为古今文字的分界点,把汉字发展史分为古文字阶段、今文字阶段。人们一般又把古文字分为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文字。还有的学者把古文字按时间顺序进行细分,如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把古文字分为四系:殷商系文...

  • 标签: 春秋金文 研究概况 古文字资料 殷周青铜器 商周金文 《殷周金文集成》
  • 简介:<正>说明1.本词典按古音编排。韵部采用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声母采用王力先生的上古三十三母。2.对词义重在平面描写,除首先考虑本义外,没有顾及词义的引申系统。3.对词的用法的描写,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只描写与该词直接组合的结构层次,不牵涉整个句子的语法分析。4.圆括号内数字表示出现次数。

  • 标签: 体词性宾语 谓词性宾语 吕氏春秋 动词宾语 中心语 联合结构
  • 简介:先秦诸子散文中《晏子春秋》别具一格,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书中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晏子思想言行和政治主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语言的重语料。以《晏子春秋》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对《晏子春秋》中疑问代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指代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及特点进行系统考察。

  • 标签: 疑问代词 表义特征 语法功能
  • 简介:以自名器为依据,从器物所属、出土时地、器名发展源流、古今学者论述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春秋青铜器器名zheng、盆、盏、dan等,认为这四个器名都是方言.

  • 标签: ZHENG dan 方言
  • 简介:欢庆百年同济校庆之际,德国问题研究所李乐曾教授广览中德文献资料,搜集中德档案及私人珍藏,以缜密的取证和科学的分析,撰就《德国对华政策中的同济大学(1907-1941)》一书,梳理同济大学与德国的渊源关系,复又为本期的《德国研究》杂志撰写“同济大学德国特征的形成与延续”的专稿,激发了我不避续貂之嫌,以在校六十余年的身历,书此短文,瞻顾德国特征在同济的变迁。

  • 标签: 德国问题 春秋 同济大学 文献资料 对华政策 渊源关系
  • 简介:春秋语料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6个,即“我、余(予)、朕、台、吾、卬”。“我”、“余(予)”常见,其余不常见。“余(予)、朕、卬、吾、台”等只表示单数,而“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余”、“朕”、“台”、“我”这些第一人称代词不具有方言性。“卬”是“吾”的源头,“吾”是“卬”的变体,它们是西方周族人的方言词,“卬”始终未能进入共同语,“吾”在春秋时代开始进入共同语。

  • 标签: 春秋 第一人称代词
  • 简介: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纷争四起,在思想上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分“倡乐”和“非乐”两部分,以儒、墨、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各流派在对于音乐的价值性和功能性问题上提出不同观点。本文主要以先秦时期儒家孔子音乐思想为探究对象,深入分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便全面的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

  • 标签: 孔子 儒家 春秋战国时期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语言学价值,一是保留了丰富的方俗语词,二是有了朴素的语法观念,三是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

  • 标签: 《春秋公羊传解诂》 语言学 价值
  • 简介:文章以《仪礼》《诗经·国风》《国语》《左传》为语料,分别探讨了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和春秋末期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情况,并得出结论:春秋早期和中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主体为“我”;春秋末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主体为“我”和“吾”。春秋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都可兼表单复数语义,称数含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殷商和西周汉语加大。春秋末期汉语中首次出现了借助名词辅助说明复数语义的“吾侪”这一形式。这种新的复数表达形式是中古以后复数词缀产生的前提,在汉语称数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标签: 春秋汉语 第一人称代词 称数
  • 简介:在满族钮祜禄氏的祭祀仪式中,根据与神灵达成的互惠协议,在早祭、夕祭及背灯祭中,人首先从"猎物之主"那里得到灌注了"生命力"的猎物,同时得到各种神灵的佑护;然后再树立一根神杆,设立一个微型世界,返还从早祭、夕祭及背灯祭祭祀对象中得到的利益,并且通过集体行为,将整个氏族凝聚起来。祭祀对象虽然主张包含了诸如佛、菩萨及关帝等外来神灵,然而,通过祭祀行为及流程的考察,可以发现隐藏于祭祀深层的实质上仍然是传统的内容。

  • 标签: 钮祜禄氏 满族 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