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Thesmartschools”项目是马来西亚政府的七个旗舰项目之一,其目的在于优化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努力使马来西亚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在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方面,项目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行动研究和个人参与的在线教师职业发展项目应运而生。培训模型借鉴了英国提升全民教育质量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Wenger(1998)的实践社区方法。研究数据来自20所项目参与学校教师的博客、焦点小组访谈以及专家的反馈。初步的数据分析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我们设计开发了eCPDelT学习系统,但反应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引进“关键朋友组”技术。

  • 标签: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网络教育 在线学习
  • 简介: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 标签: 《骨》 历史记忆 创伤
  • 简介:本文以合肥、南京和北京的语言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居民的语言适应行为及其特点进行全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都存在语言适应行为。这种适应行为体现在宏观语码的选用和微观语言变项的使用方面,其总特点是"趋高避低"。这种"趋高避低"的行为对普通话和方言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它会使两个系统中高声望变式逐步扩大使用空间,低声望变式逐渐衰减直到彻底消失。

  • 标签: 城市化 语言适应行为 语言使用 语言变化
  • 简介: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爵士乐》和《天堂》是她八部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三部,是完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称之为"历史三部曲"。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将目光放到了本土文化的历史中,运用了黑人女性独特的视觉,阐述那段不愿被人们提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黑人现时生活的历史,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正立足于黑人女性所处的现实矛盾,她们通过积极构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提升自我的种族地位,并要求实现性别平等。她们为自己被多重边缘化的集体发言,为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做着努力,使之构成黑人女性精神传统的重要主城部分,为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现实起点。"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宠儿》 《爵士乐》 《天堂》 女性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