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 标签: 艺术家 小狗 日本 广州 上海 巴金
  • 简介:”的语义指向陈子骄""属于总括副词或范围副词,表示在它限定的范围内的诸种对象,无一例外,全部具有某种属性或行为。在划分句子成分时,""常常被划作状语。状语通常是修饰或限制谓语的,然而就语义指向来看,""作状语时,它的所指却不是谓语,而可能是...

  • 标签: 所指对象 疑问代词 语气副词 《围城》 “都” 语义指向
  • 简介:文章认为,'连……/也……'句式中的'连'是由实义动词虚化而来的一个语义标记,它标记某集合中的极端成员,'/也'类副词与之共指,整个句式是全称数量的一种表达形式意义--极指;①以往人们讨论的'连'字句的各种特殊语义皆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 标签: “都”类副词 语法化 句式义 全称数量
  • 简介:本文在王还(1983)的基础上,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与all的差异以及""本身的语法语义特征.(Ⅰ)尝试解释汉语中""与其所指词之间的一致关系;(Ⅱ)按照all的词性分类,对""和all作了更细致的比较,为学汉语的学生、教汉语的老师理清all与""的异同;(Ⅲ)讨论"是"字结构中的""与主宾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解释王还论文中几个有争议的例句;(Ⅳ)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句作出分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全称量词 "都" 所指词 被复制
  • 简介:“χ+也/+VP”这种强调紧缩句的强调义,不是由于省略了“连”或“无论”等词语造成的,而是X、“也()”和VP三者互相配合的结果。由于χ满足全称否定或肯定的条件,而“也()”具有使χ复数化的功能,它和χ形成一个音步,重音落在χ上,成为句子的焦点,整个句式构成一个全称否定或肯定,从而产生了强调义。

  • 标签: “也” “都” 强调紧缩句 全称 复数化 逻辑
  • 简介:汉语疑问词与""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四类:句式①NP++谓词+WH;句式②WH+NP++谓词;句式③+WH(+NP)+谓词;句式④NP+WH++谓词。我们从形式学派角度把疑问词分析为变量,把""分析成全称量化词,逐一分析了这四类句式中""的关联(associate)项和约束(bind)对象。在蒋静忠、潘海华(2013)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的三分结构与""重读与否的关系,总结了""的关联次序和约束规则。当""重读时,左向关联并约束距它最近的复数性非疑问成分。当""非重读时,优先关联疑问词,左向关联的疑问词要求其量化形式为个体,并约束该疑问词;右向关联的疑问词要求可表复数,并约束该疑问词引出的变量。另外,""总是关联距其最近的移位关联项。

  • 标签: 疑问词 “都” 位置 关联 约束
  • 简介:《闽别记》是在福州以及整个闽东地区久负盛名的长篇白话小说,凡四百零一回,一百四十余万字,是明清白话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但迄今为止的白话小说语言研究都没有将其纳入语料采集范围;《闽》的研究价值远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以“梅洗”“公祖”“洋客”等词为例,说明这样的忽略是令人遗憾的。

  • 标签: 《闽都别记》 白话 梅洗 公祖 洋客
  • 简介:副词'也'和''进入'无论A,也/B'句式时,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也'强调'比较'义,而''不强调'比较'义.'比较'形成了二者其他区别特征,如''的包举性质是中性,'也'的包举性质是偏指.在这一句式中,A对'也'和''的选择由意义的和谐要求所致,且A选择'也'和''会引起句式意义有'兼而概全'、'偏而概全'的不同.

  • 标签: '无论A 也/都B'句式 语义 比较 兼而概全 偏而概全
  • 简介:湖北出土的山楚简有一部分属于司法案件的记录,对于当时的司法制度非常重要。其中的“(讠菐)”字究竟是个什么字目前还难以断定,但它的功能相当于“察”已经基本上得到公认,可是“察”有许多义基,山楚简相当于“察”的这个字应该取什么意义呢?本文不同意“调查”“审问”“判决”等说法,而认为山楚简中“(讠菐)”的基本含义是对已知事件或证据的“检查、勘验、确认”。只有个别用例可能当“观察、察看”讲。

  • 标签: 《包山楚简》 "(讠菐)"字 字义 训诂
  • 简介:在本刊90年第一期发表了马洪伟同志的《〈北国之春〉歌词的一处误译》之后,本刊编辑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热心专家及读者的来信,对马洪伟同志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本刊篇幅有限,不能把争鸣文章一一刊出,本期仅发表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神谷纯子女氏一文,以飨读者。

  • 标签: 北国之春 神谷 洪伟 大学专家 春衣 冬服
  • 简介:同为增量副词的"还"与""隐含比较义,具有反预期和元语否定的语用共性,在连字句中可以实现语义中和,"还"与""的中和受到基本义的制约,聚焦于情状的延续用"还",意欲凸显范围中的特例用"","延续"是过程性的,要以时间为参照,范围中特例的凸显不受时体约束,这种差异可在句法上得到有效验证,体现在与"了""没""不"的共现使用以及对肯定与否定的选择使用等方面。

  • 标签: “还” “都” 反预期 元语否定 语义中和 凸显差异
  • 简介:《雾孤儿》,又称《奥利弗·崔斯特》,是一篇由狄更斯所撰写的长篇小说,通过孤儿在童年的不幸遭遇,深刻反映出时下英国社会黑暗与人性。主人公奥利弗以孤儿的身份,凸显英国社会底层的矛盾,其命运中一系列的悲惨遭遇,激发了读者在同情下对英国社会的反思。而作者也使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在强调辛酸的背后,引申出正面的'小人物'不屈的精神,展现出狄更斯对人类光明所做出的期望。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言语上使用了丰富的技巧,悲剧和幽默的强烈反讽色彩,更让人百余年来津津乐道。

  • 标签: 狄更斯 反讽 《雾都孤儿》 奥利弗
  • 简介:对比分析“连…/也…”中“连”字“省略”“隐含”“脱落”等不同称谓的异同和归属范畴,明确各自分别归属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的属性范畴;围绕“连…/也…”句式核心语义信息,即“预设信息”“隐含信息”“断定信息”的完整性考察“连”的省略,揭示“连”省略造成歧义的根源并从句法形式上进行验证;提出“连”省略前后语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性。

  • 标签: 连字句 称谓范畴 歧义根源 表达效果
  • 简介: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在认真分析和研究《雾孤儿》文本的基础上,尝试通过衔接与连贯这两个语言学理论来具体对该文本进行全面分析,试图说明该理论对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 标签: 衔接 连贯 《雾都孤儿》 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