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政策供给意愿是政策供给的重要变量之一,地方政府的政策供给意愿受到三方面政策需求的影响:中央政策需求、公众政策需求与地方政策需求。三种政策需求形成三条需求溪流,持续地对政策系统施加影响,表现为政策供给意愿确立的引力、压力、推力和阻力,而政策供给意愿的形成或变更就是这三条溪流的博弈均衡,体现为一种间断——平衡的演进路径。

  • 标签: 政策供给 意愿 需求
  • 简介:中国证券市场是典型的“新兴+转轨”市场,经济、金融结构的不断演进,使作为融资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股票市场也不断处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在转轨国家中,政策供给是政府制度供给的重要手段。由于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在现实经济中都有其作用的边界,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提供和执行进行股票市场监管成为各个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在发展股票市场中则要履行培育市场发展和监管市场的双重职能。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变迁总体上说是属于渐进的,它既有利于政府能灵活根据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对制度安排进行适应性调整,保持与原有制度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衔接,较快地发挥了制度的效应,也可能导致行政力量在市场中的深度介入,另一方面政府有限理性的认知特征决定了政策使用的持续性政策本身成为影响股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政策形成机制来提高证券市场政策有效性。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理论对中国证券市场政府行动逻辑及其影响做出解释。

  • 标签: 政策供给 证券市场 制度变迁 中国
  • 简介:文章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已出现重大转机,在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有效性降低,结构调整成为主要任务的条件下,向供给方倾斜将必然成为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

  • 标签: 供给学派 应用前景 政策
  • 简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固然有其经济学理论根源和对经济政策他山之石的借鉴,但更多还是决策层回应中国经济所碰到的问题而开列的政策药方。而抓住当前中国经济诸多问题的“牛鼻子”,关键便是要破解中国经济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 标签: 供给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 中国版本
  • 简介:一、引言孟德拉斯(2010)在《农民的终结》跋中写道,乡村社会的悄然复兴让人们深思——农民的终结到底是否是“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一世纪之问的唯一答案?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化线性发展逻辑的反思;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现实的挑战则是农民的福利困局。作为社会行动者,农民既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成分,也是“三农”问题的能动主体。

  • 标签: 农民福利 发展中国家 供给模式 政策展望 《农民的终结》 西方发达国家
  • 简介:随着我国民主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策形态随之逐步实现从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的转变。但两种政策形态的单独作用都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政策问题,在政府与社会共存合作的关系模式下,构建公共政策供需双方互动博弈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网络,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显然是调适两者关系并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然要求。

  • 标签: 供给主导型政策 需求主导型政策 政策网络
  • 简介:外部性是民族地区文化产品具有的普遍特性,民族地区文化产品外部性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国家政治体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族文化发展.外部性作用的对象及强弱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式、政府补助力度、政策手段选择、供给取向等.

  • 标签: 文化产品 外部性 供给政策 溢出效应
  • 简介:近年来,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小微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发挥小微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扶持政策和服务机制的有效性,推动小微企业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和社会健康发展活力。

  • 标签: 小微企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存活期 活跃度 成长速度
  • 简介: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秉持理论密切联系并服务实际的创新原则,提出了从供给侧发力应对现实挑战、破解瓶颈制约的一套认识和建议,希望促使所有可调动的正能量,把重心凝聚到“新一轮改革如何实质性推进”这一问题上,以求通过全面改革和理性的供给管理,破解中长期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瓶颈制约。

  • 标签: 新供给经济学 供给 需求 主流经济学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均等发展机会和公平待遇,对相关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调整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在统筹城乡中推动移民融入社会。这种政策调整是在后发国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从中央高层、相关部委到地方党政、用人单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有一个认识过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与根深蒂固的内在歧视这样的双重樊篱,一些农民工政策调整的幅度和进度只能因时因势而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落实新生代农民工政策,给他们以平等的公民权利,是一种政治选择,也是一种道德正义。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公平待遇 政策供给 现实路径
  • 简介:供给管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就是供给管理.但决不能因为传统体制带有某些弊端而否认供给管理.近年来,有些人把更大的兴趣转向了研究宏观需求管理理论,却忽视了供给管理理论的研究,这是不妥的.我们认为,供给管理是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多层体系,它是以供给为管理对象,着力于通过改善供给效益、优化资源分配来加快经济发展,扩大供给能力,实现供需平衡的管理系统.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会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传统供给管理模式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而我们所强调的供给管理则应该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本文正是在这个基点上,对我国的供给管理问题作以分析.

  • 标签: 供给管理 宏观管理 经济管理模式 管理对象 经济发展 管理作用
  • 简介:目前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关键是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又是由体制、结构、观念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因此,为了启动消费,我们就必须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从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观念等改善供给的因素入手,积极增加有效供给,化解和消除无效供给

  • 标签: 中国 有效供给 无效供给 买方市场 市场营销 经济结构
  • 简介:司法供给实际产生的外部效果与司法供给应当产生的较为理想的外部效果之间的差距即是司法供给效应的局限。鉴于司法供给宜区分为产品性供给(包括常规性司法产品供给与敷应性司法产品供给)与符号性供给,故司法供给效应也应对司法产品性供给之效应与司法符号性供给之效应作分别讨论。当前,个体性司法产品供给之效应局限主要体现为与"案结事了"之实效以及外部对司法程序正当性的预期之间的距离;结构性司法产品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因结构性司法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的无以承载促成"平和可控的有计划社会变迁"之功能。非常规性司法产品(即"敷应性司法产品")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回应外部的应景需求的效果不佳,且没有获致正面的衍生效应。司法符号性供给的效应局限,主要是难以较好地表彰政治治理与社会运行的现代化、法治化、进步性,未能发挥促成社会平和、累积的有计划社会变迁之功能。

  • 标签: 司法供给效应 产品性供给 符号性供给
  • 简介:真正的供给侧改革必然意味着经济思维、政策哲学和经济制度的革命性变革,它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供给侧改革绝非简单地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本质上是从政府主导和管理经济彻底转向市场主导和调节经济。供给革命的主角不是政府和官员,而是企业和企业家。

  • 标签: 供给侧改革 供给管理 需求管理
  • 简介:无论是'供给理论'还是'需求理论'都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需求策'与'供给策'都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采取的政策性偏向性策略,'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良性运行的手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供需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供给无需求、有需求无供给供给低效'三个方面,很多供给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而很多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效供给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出现在'供给侧'方面,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后经济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供给方管理方面,应采取清理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品质、挖掘潜在供给、创造新供给等措施。

  • 标签: 供需失衡 产能过剩 供给侧 供给方管理
  • 简介:工会是群众性组织,是职工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会不仅要搞清楚现状是什么,解决“怎么看”的认识问题;还要搞清楚方向是什么,解决“怎么干”的行动问题。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职工利益带来的调整,工会组织要帮助广大企业走出困境,及时回应职工诉求,在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扭转工会供给和职工需求“供需错位”的失衡局面。

  • 标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工会供给 职工诉求
  • 简介:无论是"供给理论"还是"需求理论"都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需求侧"与"供给侧"都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采取的政策偏向性策略,"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良性运行的手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供需不平衡问题。有效供给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后经济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供给方管理方面,应采取清理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品质、挖掘潜在供给、创造新供给等措施。

  • 标签: 供需失衡 产能过剩 供给侧 供给方管理
  • 简介:21世纪前10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将主要表现为一种不均衡的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上海自身劳动力供给不足与总的有效劳动力供给过剩,同时,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存在差异。本文对21世纪前10年劳动适龄人口、在校学生规模、外来劳动力人口、迁移人口以及老年就业人口的预测,这10年劳动力供给预测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在校学生规模,推进教育体系的改革;加强对外来劳动力人口及迁移人口规模的调控;调节老年人口的就业参与率等政策性建议。

  • 标签: 2001-2010年 上海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市场 就业政策 教育体系
  • 简介:公共政策的失效跟社会个体对政策供给主体的信任有关。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民生领域的公共政策成为社会个体最敏感、最关注的公共政策。基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差序信任格局,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有关政府信任的数据,对民生忧虑与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做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民生领域中的政府信任呈现出差序格局;污染忧虑中的噪音污染、居住忧虑中的社区安全问题,显著降低中央政府信任;医疗忧虑中的看病贵问题、居住忧虑中的社区公共设施问题,显著提高中央政府信任;水污染、噪音污染忧虑和居住忧虑,显著降低地方政府信任。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政府信任”的政策主体界定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有别于以行政权力层级来界定公共政策供给主体,既可以提高民生领域中的政府绩效,改善民生问题,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 标签: 民生领域 政府信任 医疗忧虑 污染忧虑 居住忧虑 政策供给主体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当前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而言,'需求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