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1 个结果
  • 简介:围绕近年来学界对底层问题的不断探讨和论争,从三个方面对底层底层文学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列举和整合。综述内容包括对底层概念的阐释;文学应该如何表述底层,即有关知识者代言问题的争辩;关于底层文学的深度挖掘和思考等。冀能描摹当前底层问题研究之大略情形,为下阶段研究作初步的资料准备。

  • 标签: 底层 文学 研究 代言 综述
  • 简介:一项名为《焦躁不安的美国劳工》的研究报告,列出了三分之一美国劳工几个方面的生存状况:三分之一入不敷出;三分之一没有工作安全感;三分之一的信用卡债务金额超过他们退休基金中的储蓄。由于社会制度和保障机制的不同,美国的底层公众却有着与中国底层不太一样的生活状态。

  • 标签: 生活状态 美国 公众 退休基金 社会制度 安全感
  • 简介:底层文学是9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底层文学作品在描写底层生活时,叙述了底层经历的苦难和不幸,本文先是探讨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继而是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从悲剧理论来看底层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悲剧抗争意识和行动意志,以及创作时出现的过度苦难叙事问题,应加强叙事节制和理性思考。悲剧抗争起着消解苦难的作用,不仅如此,底层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还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 标签: 底层文学 悲剧性 苦难叙事
  • 简介:在市场经济时代,对底层社会青少年偏差社会化的研究,首先应着眼于青少年的学龄前教育,由于底层社会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使得学前教育功能缺失,导致青少年不能顺利进入学校制度化的生活;其次是学校教育机会的失衡,由于底层社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导致青少年在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出现双重缺失,阻碍其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再次是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底层社会青少年自卑与超越并存,但超越往往受到阻碍,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我认同焦虑。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极易采取极端行为,导致偏差社会化。

  • 标签: 底层社会 偏差社会化 教育功能缺失 教育机会失衡 认同焦虑
  • 简介:底层互害"论不禁误导了公众舆论,而且从法理的视角看,它严重混淆了加害者与被害者的道德和法律责任界限。徐玉玉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话题。在众声喧哗中,有一种名为"底层互害"的论调"脱颖而出",并且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底层互害"论的"研发者"是谁?现今已难以考证。事实上在徐玉玉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颇有些市场了。

  • 标签: 荒谬性 危害 公众舆论 责任界限 众声喧哗 加害者
  • 简介:大家都知道“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它的本意是,用花言巧语迷惑对方,使对方陷入圈套。

  • 标签: 框架效应 心理学 表达方式
  • 简介:最近一段时期,我把自己多年来的一条基本思考路线打通了,理出了一个框架,就是"江村经济——行行重行行——文化自觉——天下大同",其中包括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一条具体路线,即"江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有朋友打趣地说我是"从乡下进了城"。对于我研究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比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样的地区,我们对于它们今后发展的

  • 标签: 经济区域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文化自觉 一国两制 框架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底层研究"学派作为一种后殖民地历史研究学派,主张摒弃在传统史学中编纂的精英主义话语,力图从底层即人民的角度重写殖民地和后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史。作为印度底层研究的主将,帕萨·查特杰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示了印度底层社会运作的政治图景,即呈现出"被治理者的政治"或者是作为被作为的"政治社会"的逻辑。但是与谋求权力的上层精英阶层对政治的运作相比,底层关注的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是基于非政治的理由来参与政治。

  • 标签: 底层研究 政治社会 深描
  • 简介:穷人是物质匮乏之人,而物质之匮乏来源于权利匮乏;穷人之所以贫和弱,是因为权利的缺失。为摆脱贫困而进行的努力,就是保护作为生存权的人权。因而,为了生存和有尊严地生活进行表达与行动并追求社会公正,对于穷人而言就是最大的政治。如今很多领域、很多地方都明确提出了为穷人还权赋能的主张,而还权赋能一方面要有制度设计和实施的变革,另一方面还须通过公共生活和社会参与,使包括穷人在内的普通人真正具有政治地位。

  • 标签: 穷人 政治 权利 制度
  • 简介:世界贸易组织(WTO)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是当今世界上惟一致力于贸易全球规则的国际组织,其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使贸易稳定地、可预测地、自由地进行。其组织结构相当庞杂,主要有部长会议、总干事、总理事会、各种分理事会、各种专门委员会、解决贸易争端组织、秘书处等机构构成。部长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WTO的决策力求通过一致同意的方式作出,如果无法达成一致,也允许以“一国一票,多数通过”的方式来作出决策。WTO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贸易协定,解决贸易争端,监督各国贸易政策,提供贸易谈判的场所和扶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各国的生活与收入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扩大生产与需求,维护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在保护全球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WTO的根本性原则主要包括非歧视贸易原则(主要体现在成员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上)、可预见的且不断扩大的市场准入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原则等。具体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各成员国缔结多边贸易协定如《纺织品和服装协定》《全球基础电信协议》等来完成的。它的成立和发展必将对推动全...

  • 标签: 框架规则
  • 简介:《中国能源报》2009年6月8日报道,国家能源局正在编制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基本确定的框架包括五方面:第一,我国新能源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第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三,规划的目标;第四,工作任务和重要项目;第五,政策保障措施。在国家能源局6月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这样说。

  • 标签: 能源规划 新闻发布会 能源发展 政策保障 新能源
  • 简介:青锋、范晓莉等在2008年第1期《清华法学》撰文认为,法治政府的基本框架是:在体制方面,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部门的权限基本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

  • 标签: 法治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与社会 中央与地方 公民个人
  • 简介: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中国政治文化、社会与国家呈现非同步发展特征.固然政治社会的底层改造乃是根本问题,然而我国实际经历了政治国家先于政治社会改造的次序.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的底层改造并未完成,现代政治文化的启蒙仍是一个长期过程.

  • 标签: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 政治国家 政治发展
  • 简介:写在前面的话:2017年初,唐悦在四川省档案馆的清代《巴县档案》中找到了这个案件的卷宗.仔细读过之后,我们都被它曲折而戏剧化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尤其是这个案件的女主角秦氏,精明到邪恶,现实到冷酷,就像一头埋伏在黑暗中的母狼,总是能沉着、精准地给猎物致命一击.然而作为女性,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她的恐惧与绝望,出身的卑微,几任丈夫的始乱终弃,整个社会满满的恶意,都如深不见底的黑洞,步步紧逼这个渐入暮年的妇人.

  • 标签: 底层妇女 离婚案 乾隆 野心 悲情 四川省档案馆
  • 简介:农村税费改革前,两工制度是为解决后集体化时期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劳动力供给问题而创制.这种计划式、指令性的劳动力利用制度,与市场经济催生的农民自由和权利相违背.农民选择“弱者的武器”消极怠工,以农村人情活动来消解村干部的监管权力.农民在面对不符合其利益的制度时会选择依靠传统文化网络,自下而上地来消解村干部权力,其行动逻辑是道义与理性的结合,以低成本实现对制度的抗争.

  • 标签: 农村两工制度 权力的文化网络 农民抗争 乡村治理
  • 简介:<正>一、电子政府的效率电子商务领域的激情已经日渐消退,这种消退不仅仅反映在能源市场价格走向上。在IT行业的许多领域里,我们也发现过高的期望最终无法完全实现,互联网本身并不是各种商业创意的金矿。但是,这一危机也并非完全不对公共行政的网络活动产

  • 标签: 电子政府 价格走向 网络活动 《行政程序法》 电子商务领域 商业创意
  • 简介:腐败发生的制度经济学机理及制度的固有功能决定了制度防腐是我国反腐败的必由之路。笔者在认真审视我国制度防腐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对构建制度防腐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宏观性的探讨。

  • 标签: 制度 预防腐败 框架
  • 简介:《辽宁日报)2006年3月22日发表胡健的文章认为,从改革与立法的关系的角度看,改革有三种基本方式:第一种是先立法后改革;第二种是一边立法一边改革,两者同步进行;第三种是先改革后立法。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革意味着必须突破维护计划经济体制的法律制度或政策底线。“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领域一直存在并被默认。在这一背景下,“先改革后立法”成为常见的改革模式,“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等保障措施也相伴而生。而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初步形成,现在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基石之上的市场经济。“先立法后改革”、“边立法边改革”,通过立法使改革制度化、规范化,成为推进改革的必然趋势。

  • 标签: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法治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转型 计划经济体制
  • 简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生存资源和发展机会,但因各种制度性排斥的客观存在,并受限于孱弱的市场能力,在大城市的城郊接合部形成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底层社会,由此催生出庞大的低端市场。非正规经济的勃兴正是对城市这一底层社会的积极回应,它不仅为落脚城市的底层群体提供谋取家计的手段,更相对低成本地满足了底层社会的消费需求。但非正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城市的社会秩序,并产生一系列的治理顽疾。文章认为,引入底层参与、采取分类治理以及培育自治能力是实现非正规经济“善治”的正道。

  • 标签: 底层社会 低端市场 非正规经济 城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