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叶维廉总是作为一个比较文学大师而为人们所熟识,但他却仍以诗人的第一身份而自豪。其四十余年的诗歌作品,则明显的呈现出前后迥异的两番风景。其前期诗作体现出一种错位之痛,一种郁结之下的自我放逐;而后期则转而敞开心门,以俯仰之姿乘物游心。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入手,分析叶维廉诗歌创作意识的转向,以期探求叶氏诗作中丰富的文化意蕴。

  • 标签: 叶维廉 创作意识 转向
  • 简介:摘要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的诗歌作品汇辑成《沧浪吟》。在思想内容方面,其诗多数是日常生活的抒情写景和朋友赠答,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诗篇表现出了关心政治和现实。反映出广阔的题材和鲜明的倾向性,提供了一些了解南宋后期社会历史面貌的参考资料。诗集中也有少数歌颂隐逸生活的作品,风格幽婉。本文通过考察严羽现存的诗歌作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严羽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和特色论入世诗,论隐逸诗。

  • 标签: 诗歌 风格 基本内容 特色
  • 作者: 田燕如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18-12-22
  • 出处:《青年生活》 2018年第12期
  • 机构:伊洛是在闪电照亮整个夜空时想起记忆深处的那棵古树的。她刚从学校下自习,抬眼便与那道闪电相遇。它那样遒劲有力、枝干刚折。在瞬间释放它全部的力量,让黑暗与光明短暂的交锋。伊洛站在学校门口,仰视着星空,伴随着面前人来人往,步履匆匆,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欣赏这道闪电。这道闪电和梦里的古树一样,一样的有力量,一样的无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菩提树心冰菩提是一种可诗可禅的,在一本书里结识过。菩提于我,是一种只闻名不见面的。唐高憎宏忍有两个弟子:大弟子神秀,小弟子慧能。高僧要选衣钵传人,要大弟子和小弟子各作一偈。神秀作的是:身似菩提,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慧能作的是...

  • 标签: 无花果树 菩提树 慧能 神秀 桃子 高僧传
  • 简介:摘要戏剧艺术作为一种植根于社会大众主流审美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与时代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社会信息化、产业化、多元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因此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变。由此不得不说戏剧艺术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衍生出的新的机遇也带给戏剧上升和创新的可能,多元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产生了不同的戏剧作品,彰显了不同的戏剧审美意识,共同营造了戏剧舞台艺术的繁荣。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提出诗歌教学的策略知人论世是前提,品味语言是核心;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重、难点,吟咏诵读是基本途径。

  • 标签: 诗歌教学 吟咏诵读 途径
  • 简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予鲁迅一生的最全面、最科学的评价。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伟大作用,主要地表现在他的文学活动中。他一生为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一息尚存,永不休战,创建了光辉战斗的不朽业绩。

  • 标签: 诗歌教学 《野草》 解放事业 文化革命 而已集 公民科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李欣星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18-12-22
  • 出处:《青年生活》 2018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不一样的状况,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与陶渊明诗歌本身的风格特点有一定关系,更加取决于不同时代的文籍编撰者及批评家的动力与需要。关键字;陶渊明、诗歌、文学接受、文学经典、田园诗、六朝、唐代文学经典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对象,从总体上讲,经典其实也是在读者千百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生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不仅取决于其内容和表达形式对读者的适应和满足程度,而且取决于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其理解、诠释、选择以及再认识、再选择的程度。一般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我国文学史表明,不同时代的经典标准是不同的,对于经典的评价和选择也是不同的①。对现有六朝时期的材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朝当时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是处于一种不甚重视甚至是无视的状态。颜延之在《陶徵士诔》中只赞扬了他清高的人格;沈约作《宋书》把他列入“隐逸传”;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不曾提到他;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把他列入中品,仅有九篇作品(七个标题、八首诗和一篇散文)被选人萧统的《文选》,这与他同时代的文人谢灵运入选的四十首相比,真是反差悬殊。现代学者已经指出陶渊明的诗歌不符合六朝时期(420-589)的审美需求和实践。六朝时期主流的诗歌风格是使用绮丽和华靡的语汇,缺少虚字、工整的对仗。紧凑的意象和模拟中的巧似。而陶渊明的诗却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人生的哲理与自然的美融为一体。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他的诗歌情感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诗歌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所以,总体上来说陶渊明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贡献,但却难以满足六朝时基本的审美标准。也许与时代的主旋律相悖,是陶渊明诗歌在其逝后的第一个世纪不受重视的最主要的总体原因,但是一个更加基础性的因素却不应被忽略。那就是陶渊明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被解读和呈现为一位隐士生活和隐逸理想的纪录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的写照。到了唐代,其本人与诗歌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宋朝时有了更大的突破,文学地位日益巩固,也得到了文学界、文学理论界的接受。近百年来,对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我们现在提到陶渊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