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建国50年来,治理黄河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方面为适应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为此提出了治理黄河的50年设想,总括起来就是:三点——建立三门峡~小浪底、龙门(碛口)、大柳树三组水库群;三线——下游河槽整治刷深、引黄入淀、西线南水北调;二面——水土保持、节约用水与污水回用;一把抓——水行政部门统管。这一设想的实施将在今后50年把治理黄河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黄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

  • 标签: 黄河 治理 防洪 水土保持 河槽整治 统筹管理
  • 简介:新中国成立国以来,河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防洪减灾工程与非工程体系,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流域面积8.8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3%,涉及11个市、81个县(市)区,流域内有耕地406.2万hm~2,人口5537万人,分别占全省的60%和59%,为河南省农业、能源、工业的重要基地。由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和山丘区向平原

  • 标签: 淮河 治理 成就 河南
  • 简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乌干达欧文瀑布大坝进行的研究表明,该水坝正在遭受骨料碱化反应,而且该建筑物的原设计不符合现代安全标准。本文对新近完成的改造工程作了简要描述。

  • 标签: 乌干达 欧文瀑布大坝 补强工程 维修工程
  • 简介:通过对沧州市近50年河道断流、深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化、水污染情况综合分析,归纳了沧州市水环境变化趋势,提出了区域治水思路调整的目标与水环境恢复的模式以及水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 标签: 河道断流 水污染 水环境恶化 恢复湿地 洪水资源化
  • 简介:2006年9月26日上午,陕西院隆重召开建院50周年庆祝大会。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孙润民主持。陕西省人民政府王寿森副省长、省水利厅谭策吾厅长、水利部水保司原司长焦居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董安建副院长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 标签: 陕西省 庆祝活动 水利水电规划 党委书记 人民政府 水利部
  • 简介:利用天山西部地区9个县市气象站近50年的降水、气温和水面蒸发观测资料,确定适合该区的干旱指数计算方法,分析了该区干旱指数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按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两种方法统计,研究区的气候类型为半湿润一半干旱区,其年干旱指数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性和年际变化。近50年来,各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各分级年干旱指数发生的频次及频率也不尽相同,半湿润区湿润化程度较高,而半干旱区的年度和夏季的干旱化程度高,春、秋两季干湿化程度则基本相近。研究区50年以来的平均年干旱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尤以夏季干旱指数的下降趋势明显,可以初步认为,水面蒸发量的显著减少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干旱 干旱指数 演变特征 趋势分析 天山西部地区
  • 简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济南市三川流域(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降雨-径流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到济南市城市供水和保泉工程有效实施.利用1964-2011年近50年系列资料,采用滑动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探讨三川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内在机制与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三川流域降水具有显著增加趋势;受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取用水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川流域径流具有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突变点发生在1988年前后,通过1988-2011年与1964-1987年系列对比分析,流域平均降水量增加12.57%、入库径流减少8.85%.结合实地调查和水利普查数据分析,在三川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化中人类活动(蓄供水工程修建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等)占主导地位.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为正效应,人类活动为负效应.

  • 标签: 降雨径流关系 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三川流域
  • 简介:抛石挤淤夯置换施工方法,是在基底抛投碎石、块石等粗颗粒材料,将淤泥挤出,并对填石进行夯使其密实并挤淤,以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压缩系数,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一种软基处理方法。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城区涪江上段防洪护岸工程(赵家渡段)为例,介绍一种适用于淤泥质高压缩性软土层地基水下抛石夯基础的施工技术。

  • 标签: 抛石强夯基础 技术 研究
  • 简介:通过对王务庄渡槽存在问题的分析,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对槽身内外壁、地板以及破损的支座进行加固处理,保证了渡槽运用安全。

  • 标签: 渡槽 灌浆 碳化 伸缩缝 支座 碳纤维
  • 简介:潮河流域是北京市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受环境变化影响,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严重影响到北京城市供水安全。利用水文气象长系列数据(1961-2014年)分析了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采用经验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近50年来在降雨波动且微弱下降趋势下,其径流呈现出较大幅度变化且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后;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9年、1998年。1979年以后径流系数显著减少,其中1979-1998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占主导地位,其影响贡献率为-109.75%,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为正效应,影响贡献率为9.75%;1999-2014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影响贡献率为-88.97%,气候变化影响贡献率为-11.03%。

  • 标签: 潮河流域 降雨-径流 趋势变化 突变点 影响因素
  • 简介:通过分析滹沱河全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将流域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小觉以上区域(I区-成水和用水环境)、小觉至黄壁庄之间区域(II区-成水环境)、黄壁庄以下区域(III区-用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结合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探讨了半世纪以来滹沱河流域分区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并剖析了流域水资源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全流域水资源总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不同区域减少幅度各不相同;I区和II区的水资源变化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但影响机理和程度有所差异;而III区的水资源变化则完全由人类活动控制,自然因素几乎可以忽略。

  • 标签: 水资源量 降水量 径流量 滹沱河流域
  • 简介:本文首先运用气候趋势系数对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1959-2008年年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进行趋势分析,并采用Mann-Whitney-Pettit方法(MWP)对气温和降水量进行突变分析,最后利用Morlet小波分析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1)气温总体明显呈上升趋势;突变年份为1988年,突变后多年平均气温比突变前增加12.7%;且存在7年左右的主周期.(2)近50年来,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并未检测出显著的突变年份;存在9年左右的主周期.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突变分析 MORLET小波
  • 简介:溪一闸室混凝土结构根据材料力学和有限元法两种方法进行配筋计算。由材料力学法对两侧墙进行计算,结果说明闸墙底部的配筋略有不足;其他部位需用有限单元法计算,计算结果说明所选截面中某些断面配筋不足。

  • 标签: 材料力学法 有限元法 配筋
  • 简介:本文通过多非线性优化方法,对五溪船闸的裂缝开度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着重讨论了水位和温度效应对船闸开度的影响机理,并且建立了开度的统计模型,通过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分离了水位效应和温度效应对开度的影响度,明确了运行水位是影响船闸开度的首要因素,且温度变化也会影响缝开度变化,进而影响水压作用效果。最后结合对监测资料的分析,指出五溪船闸在EL.108m水位以下运行是安全的,但应加强观测,一旦观测结果出现异常或趋势发生变化,应限制运行,进行分析并考虑加固。

  • 标签: 船闸 统计模型 非线性优化 裂缝开度
  • 简介: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位于我省周至县境内,主要为西安市供水,兼作发电,黑河水库库容2亿m^3,坝体为土石坝,最大坝高135m。该枢纽设引水洞、泄洪洞、溢洪洞三条隧洞。泄洪洞进口高程545m、最大泄量2540m^3/s。当库水位达到汛限水位591m时,泄洪洞工作弧门开始泄洪,当库水位达到保坝水位599.5m时,泄洪洞工作弧门、溢洪洞工作弧门联合泄洪。库水位每年均有低于进口高程545m的运行工况,泄洪洞工作弧门实际运行水头为0~50m,有局部开启要求、运行工况较复杂。泄洪洞工作弧门设计参数如表1。

  • 标签: 泄洪洞 工作弧门 库水位 引水工程 溢洪洞 泄量
  • 简介:小洋溪水库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由于施工质量差,库水通过坝体及坝基排水孔产生渗漏,渗漏水带出大量析出物,严重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经鉴定后该坝为三类坝,需及时进行除险加固,除险加固工程的主要措施为对该碾压混凝土坝体进行防渗灌浆。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碾压混凝土坝体防渗补灌浆的施工情况,通过生产性灌浆试验,对帷幕灌浆孔孔距和排距进行了调整;针对碾压混凝土坝体采取了特殊的灌浆工艺,即:将常规灌浆的分序施工改为孔间连续施工;无须对灌注时间和灌注量进行控制;灌浆前的压水试验少做或不做以及对灌浆压力和浆液浓度进行特别的控制等。该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补灌浆施工效果明显,同时,本文也强调了碾压混凝土坝体灌浆与岩石灌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标签: 水利工程施工 防渗补强 灌浆工艺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小洋溪水库
  • 简介:闽侯县小目溪一级水库电站拦河坝是双曲砌石拱坝,前期砌体砌筑振捣不充分,坝体内裂缝、孔隙发育错综复杂,补灌浆很难达到满意的处理效果。通过采取降低灌浆压力、增浓浆液、表面封堵、待凝、环丙砂浆嵌缝、间歇灌浆等三阶段法综合处理方案措施,该工程补灌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双曲砌石拱坝 补强灌浆 三阶段法综合处理方案
  • 简介:研究渠道开挖过程中渠基回弹变形规律,对渠道底板施工具有指导意义。通过采用改进的分层沉降仪配磁感应沉降环方法,实测渠道二次开挖引起的渠基最大回弹量为102mm,建立了回弹变形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子对回弹变形的贡献度。结果显示:开挖卸荷是产生渠基回弹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约占总回弹量的74%。渠道底板在2013年12月封闭后的5个月时间里,由时间效应引起的渠道底板回弹量仅为2.43mm,对渠道底板结构影响不大,有利于渠道的安全运行。

  • 标签: 渠基回弹 监测分析 变形模型 南水北调 强膨胀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