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传统模式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应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最终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系的各项功能。利用该系统,学生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工作;教师能减轻教学负担、改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该系统的可操作性好,便于用户上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 标签: 计算机基础 网络教学 E-LEARNING 教学改革
  • 简介:介绍了山西岚娄变质铁矿区的地质情况、资源储量及开发现状。并针对近十年来大规模和无序开采,资源储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的现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其进行统一开发利用,达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 标签: 铁矿 开发现状 资源 建议
  • 简介:系统力学的研究方法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理论上创新,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相比,系统力学更侧重于对难于准确量化的复杂因素的分析,从而解决了仅靠传统的网络计划技术不能全面反映和控制所有变量的问题。以某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为例,说明了系统力学与传统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将大大增强对项目的分析能力和控制能力。

  • 标签: 系统动力学 工程项目管理 成本控制
  • 简介:采用Al-5Ti-B变质剂对过共晶Al-18Si合金进行反向变质处理,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合金的组织与形貌,研究变质剂加入量、变质温度和冷却速度对初晶硅的尺寸、形态和面积分数以及共晶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Al-5Ti-B加入量(质量分数)为0.3%时,变质处理后Al-18Si合金中的初晶硅和共晶硅尺寸明显减小,初晶硅的面积分数减小;与其相比,变质剂加入量增加到0.6%时,初晶硅尺寸变化不明显,但共晶硅进一步细化;随冷却速率降低,变质处理后Al-18Si合金中初晶硅相的数量减少,但Si颗粒尺寸明显增大,并且共晶硅细化;与Al-18Si合金在720℃变质相比,该合金在780℃变质处理时,初晶硅的尺寸增大,但初晶硅的面积分数显著减小;合金在850℃变质处理后初晶硅的尺寸、面积分数都比720℃变质处理后明显减小;随变质温度升高,Al-Si合金中的共晶硅明显细化。

  • 标签: 过共晶铝硅合金 初晶硅 共晶硅 反向变质 变质机理
  • 简介:采用超高重力场燃烧合成工艺,并从500g到2500g每间隔500g依次增大超重力场加速度,制备系列TiC-TiB2凝固陶瓷。经XRD、FESEM和EDS分析,发现陶瓷显微组织均由片晶的TiB2基体相、不规则的TiC第二相及少量的Al2O3夹杂与Cr基金属相组成。增大超重力场加速度,反应熔体内部各组份之间的对流(Stokes)加强,可加快Al2O3液滴的上浮与分离,促进TiC-TiB2-Me液相成分均匀化,使陶瓷显微组织得以细化,且当超重力场加速度超过2000g时,出现TiB2片晶厚度小于1μm的超细晶组织,同时随陶瓷基体上Al2O3夹杂量降低、TiB2片晶异常长大弱化,陶瓷组织均匀性提高。经FESEM断口形貌与裂纹扩展观察,发现TiB2基体相的裂纹桥接与拔出,并耦合晶间Cr基延性相增韧构成陶瓷的复合增韧机制,且随超重力场加速度增大,陶瓷的致密性与组织均质性得以提升,不仅促进TiB2基体相裂纹桥接与拔出,而且可增大Cr基延性对陶瓷增韧的贡献,使得陶瓷弯曲强度与断裂韧性分别同时达到最大值(975±16)MPa和(16.8±1.2)MPa·m^1/2。

  • 标签: TiC-TiB2复合陶瓷 超高重力场 燃烧合成 组织均质性 断裂行为
  • 简介:详细介绍钢铁企业质量分析系统的功能,从ETL服务器、数据分析服务器、数据仓库服务器和存储、Portal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客户端等方面对系统硬件的设计进行探讨,以期为钢铁企业质量分析提供更多的支持。

  • 标签: 钢铁企业 质量分析 系统
  • 简介:金川二矿区深部采场面积将达到10×10^4m2,埋深将接近1000m,因此,深部采场围岩及充填体的稳定性成为当前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金川矿区为例,针对由充填法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和破坏等问题,分析了大量充填体形成的“人工岩体”、“空壳体”与天然地质体之间的性质差异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借鉴两体力学试验分析结果,提出了金川矿山深部开采面临的两体岩石力学问题。

  • 标签: 金川矿山 充填体 两体力学模型 岩体移动
  • 简介:叙述了金属锶对A356合金的变质处理,采用复合净化工艺,型腔多点冷却等技术措施,明显提高A356铝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得出一个比较成熟的A356铝合金复杂零件的生产工艺,可供广大材料工作者借鉴.

  • 标签: A356 锶变质 复合净化 型腔多点冷却
  • 简介:脱磷是炼钢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了有效地完成脱磷任务,需要应用热力学方法进行指导,通过热力学分析可得出“三高一低”的脱磷方法,从而为掌握和控制炼钢中脱磷反应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炼钢 脱磷 热力学分析
  • 简介:研究了乳酸直接缩聚制备聚乳酸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常压和无催化剂条件下,当温度达到124℃时,乳酸单体开始缩聚,在反应程度为14.15%-62.75%的范围内缩聚反应符合3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式为-d[COOH]/dt=1.057×10^-5[COOH]^3。还计算了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k,并根据ARRHENNIS公式求得反应活化能E=4.34kJ·mol^-1。最后,比较了理论计算与实际测量的数均分子量与时间的关系。

  • 标签: 聚乳酸 直接缩聚 动力学 反应平衡常数
  • 简介: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了根系——土壤复合体的宏观力学性质,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和根系——土壤复合体的应变。结果表明,生态防护对加固土壤、保护边坡体有可支持的力学依据,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壤的力学性质。

  • 标签: 生态防护 土壤-根系复合体 细观力学 虚拟试验 宏观力学
  • 简介:采用多靶磁控溅射技术,制备TiCN、VCN单层膜及一系列调制比为1的不同调制周期的TiCN/VCN多层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痕仪、高温摩擦磨损测试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各种薄膜的微结构、力学性能及室温和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表明:不同调制刷期的TiCN/VCN多层膜的硬度围绕混合法则计算的硬度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致硬现象。TiCN和VCN单层薄膜室温下的摩擦因数很低,TiCN/VCN多层膜调制周期较小时摩擦因数较高,调制周期大于10nm时摩擦因数逐渐接近TiCN和VCN单层膜。700℃下,TiCN/VCN多层膜的摩擦因数主要取决于表面生成的TiO2和v205的共同作用,与TiCN相比,TiCN/VCN多层膜的高温摩擦因数较小。

  • 标签: TICN VCN 磁控溅射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 简介:通过对质量信息的获取、集成和分析,将结果利用web进行发布,达到解决人工填写台账效率低下、数据滞后、追溯性差、准确性低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架构、功能和采用的主要技术。

  • 标签: 台账 电子化 质量 数据分析
  • 简介:浅析了镍精炼过程中铅和锌的行为及其热力学性质,并提出除去系统中微量Pb、Zn的方法。

  • 标签: 除杂 热力学 炼镍 精炼
  • 简介:在HAc-NaAc缓冲介质中,基于钌(III)对高碘酸钾氧化乙基紫(EV)的褪色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建立了简便、快速测定痕量钌的新体系。优化了试剂浓度、缓冲介质和反应温度等对测定有影响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钌在0.5~50n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差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7,方法的检出限为1.4×10-10g/mL。对25ng/mLRu(III)重复测定9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8%。发现大多数常见离子不干扰测定。方法用于天然水样中痕量钌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 标签: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乙基紫 高碘酸钾 测定
  • 简介:对以五氧化二钒为原料制备碳化钒的工艺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钒氧化物在转化过程中遵循逐级还原理论;钒氧化物在碳化过程中,不转化为金属钒,直接转化为碳化钒;二氧化钒的碳化温度最低,为1018K,因此,在钒氧化物的转化过程中,应尽可能使其转化为二氧化钒.若采用气相还原碳化的方法,则可通过调节气体的流量、配比对还原碳化工艺进行控制.

  • 标签: 氧化钒 碳化钒 直接碳化法 热力学分析
  • 简介:针对卷取机关键零件在设计时繁冗复杂的力学校核工作,以ANSYS分析软件的APDL语言为基础,VB为开发工具设计了力学分析程序,实现了ANSYS三维模型的自动建立、网格的自动划分、约束与载荷的自动加载以及力学分析结果的输出,大大提高了该类产品的设计校核效率.

  • 标签: 卷取机 力学分析 APDL ANSYS VB
  • 简介:涂层内氧化物和孔隙等微观缺陷是影响涂层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TiN涂层,利用SEM、XRD、EDS分析喷涂参数对涂层内氧化物和孔隙率的影响,并研究氧化物和孔隙率对涂层硬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优化等离子喷涂参数。结果表明:在较远喷涂距离和较大喷涂功率下,涂层内具有较少的氧化物和孔隙;随涂层内氧化物和孔隙增多,涂层硬度呈降低趋势;涂层内氧化物的存在可提高涂层的断裂韧性,但氧化物较多时会降低涂层层状结构内聚强度,涂层断裂韧性随氧化物增多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 标签: TIN涂层 硬度 断裂韧性 氧化物 孔隙率
  • 简介:利用日本网带式连续烧结炉,采用2种不同的烧结工艺制备Cu-20%Zn黄铜,研究烧结工艺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第1种烧结工艺是快速升温到550℃预烧50min,然后在860℃高温烧结50min;第2种烧结工艺是在200min内将温度从100℃缓慢升高到750℃,然后升温到870℃保温1h。结果表明:采用第1种工艺烧结时,烧结体中可看到大量的形状不规则的孔隙,基体没有联接成一体。采用第2种工艺烧结时,由于延长了预烧结时间和减慢升温速度,黄铜的孔隙收缩并趋于球化,孔隙数量明显减少,烧结体的密度和硬度都增大,伸长率显著提高;但由于晶粒长大,晶界强化效果下降,导致强度下降。采用第2种烧结工艺制备的黄铜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密度达到8.12g/cm^3,硬度为86HRH,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242MPa和27.3%,均超过日本工业标准JIS和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

  • 标签: 粉末冶金 黄铜 烧结 力学性能 微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