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作为电气维护人员,每个人都知道,电与磁是相生相伴的。准确合理的把握电与磁互变,最大限度加以利用,使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但是,在利用电与磁的过程中,依然会产生一些人们所不希望发生的问题,产生弊端。电气维修人员在日常生产维护消缺、技改调试过程中,时常遇到分、合闸指示灯同时发光,运行人员无法通过指示灯确认设备工作状态,增加了工作难度;长距离远程交流控制接触器,运行过程中无法停止运行,设备处于失控状态。导致执行机构机械部分及泵类设备由于气蚀而损坏。经查找原因,均是由于导线在接通交流电源后,导线周围存在感应磁场,从而影响到与其相近的导线,并在相近导线中产生出感应电压。当感应电压达到一定值时,交流接触器不能释放,就会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减少感应电压对控制设备的影响,势在必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面临的挑战增大。为满足人们对电力质量的需求,在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需重视质量问题研究,规避影响因素,确保供电质量和设备配合,避免影响正常生活。通过深入探究电气工程相关设备安装的质量问题,寻找有效的防治手段,保障安装效果,满足电力工程需求,推动行业发展。

  • 标签: 电力工程 电气设备 安装质量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为妥善解决电压方面问题,保证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某地区加大了对地方配电网电压系统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并按照电压不合格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优化措施。

  • 标签: 配电网 电压系统
  • 简介:探讨和估计了各种引力常数变化理论对地球钥速度和日长变化的影响。各种引力常数变化理论包括了引力常数G随时间,空间以及速度变化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另外也估计了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日长变化产生的效应。其中有些研究对探讨地球自转变化也有启发意义。

  • 标签: 引力常数 地球自转 长期效应 日长变化
  • 简介:摘要:近段时间以来,在某 车间管内发生几起区间改方后轨道电路主轨电压下降或上升的问题,本文通过我组织参与的对某 区间 10904BG电压波动原因查找处理及对某站 SG2电压波动问题查找处理的过程,利用处理过程的经验和不足,总结出了 ZPW2000轨道电路主轨电压正反向相差较大的两个原因,从而大大提高了 ZPW2000轨道电路设备隐患的排查效率,降低了信号设备的安全风险。

  • 标签: 改方 电压波动 调谐单元 电容 防雷模拟网络
  • 简介:基于青岛地区气候和动物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和动物物候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1986-2016年青岛地区蚱蝉始鸣期表现为小幅波动变化,蟋蟀的始鸣期则呈先显著推迟后显著提前的变化趋势,青蛙和家燕的始鸣期均有显著推迟的趋势。以上4种动物的绝鸣期均显著提前,间隔期均明显缩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岛地区气温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小趋势,而降水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小。日照时数的减少对4种动物物候期的影响最大,有利于4种动物绝鸣期的提前和间隔期的缩短以及家燕始鸣期的推迟;蟋蟀和青蛙的物候期对气温有明显的响应,蚱蝉和家燕对气温的变化不敏感;风速的减小有利于蚱蝉、家燕绝鸣期的提前和间隔期的缩短,但却导致青蛙绝鸣期的推迟和间隔期的延长。多种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决定了动物物候期的变化。除气候条件对动物物候期变化的影响之外,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制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物候变化有影响。

  • 标签: 气候变化 物候变化 始鸣期 绝鸣期 间隔期
  •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年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年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年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年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2.7×10^17J增加到2011年的4.4×10^17J,但在2006年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年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日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年间随时间的推移日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 标签: 人为热估算 年变化 日变化
  • 简介:摘 要:配电线路一般会裸露在大气环境下,必定会因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影响其安全运行,甚至会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针对此,本文主要从配电新路过电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问题进行处理。

  • 标签: 配电线路 过电压 保护策略
  • 简介: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各类新技术及设备已经被逐渐广泛使用,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并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将社会对于电能的实际需求增加。电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以及完善,让配电网覆盖范围逐渐广泛,也使得配电网实际运行环境逐渐复杂化。配电网在实际运行中,会被各类因素影响,导致电压出现故障,对电力供应安全性及质量会产生严重影响,需要电力工作人员高度重视。

  • 标签:         配电线路 过电压 保护
  • 简介:9.1综述如果目前的气候预测是正确的,未来10.20年气候变化和变率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气候预测指出了激烈天气的强度、分布和发生频率的重要变化;海冰减少导致北极无冰海面出现航海通道;高山冰川持续融化和连续创纪录的变暖趋势(IPCC,2001)。

  • 标签: 气候变率 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 发生频率 变暖趋势 海冰
  • 简介:王乃仙在2007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世界气候确实在变,而且过去在变,现在在变,将来还要变。问题是朝着什么方向变?是变好呢,还是“日趋恶化”?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各方说法不一。有两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一种是变冷说,也叫“冰河期说”,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的气象学家认为高纬度地区变冷是世界气象反常的原因。另一种是变暖说,或者叫“大气热污染说”,

  • 标签: 气候变化 世界气候 气象学家 高纬度地区 冰河期 热污染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的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的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对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的北极涛动(A0)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的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的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的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的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 简介:利用太平洋区域近300个验潮站的月平均海平面观测资料,初步揭示了赤道带(10°N-10°S)和高纬带(30°N-50°N,30°S-50°S)的两个纬度带内平均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际变化之间的关系。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加速时,太平注赤道带平均海平面上升,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下降;地球自转减速时,太平洋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上升,赤道带平均海平面则下降,据此,我们指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年际变化 验潮站 纬向变化
  • 简介: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 标签: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CO2
  • 简介:利用历年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1—201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的演变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鄂东部、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趋于频繁,且除西南部地区外的湖北省其他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最大概率出现的时间均有明显的提前,甚至每10a提前1d以上。最后,利用ArcGIS对湖北省的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区划。

  • 标签: 气候变化 水稻 高温热害 风险累积值
  • 简介: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2000-2008年EOS/MODIS(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NDVI资料以及1982-2008年黄河源区的玛多、玛曲和兴海气象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玛多、玛曲和兴海地区卫星遥感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呈现退化趋势。1982~1990年黄河源区植被退化主要发生黄河源区鄂陵湖以东区域;1991~2000年植被退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源区北部兴海共和地区以及若尔盖草原;2000~2008年植被退化范围扩大至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的玛曲草原,但源区北部的兴海和共和地区却出现了植被增加的趋势。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区植被对气温的响应最为敏感,气温低于0.0℃时,植被指数对气温的变化没有响应,当月平均气温大于5.0℃时,植被指数随气温的升高呈指数关系增长。局地降水对植被的影响非常复杂,在生长初期(4-6月)影响很大,但随着植被生长丰茂,植被指数达到高值而趋于饱和时,对局地降水的响应就会很小。

  • 标签: 黄河源区 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 简介: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a和近50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 标签: 中国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温室气体 气溶胶 辐射强迫 气候预估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电网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传统的配电系统运行和维护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电网发展的要求。供配电设备作为用电的基础设施,仅仅依靠传统的安全检测手段,事后检修和预先设定周期性定期检修都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的保证。因此,应大力促进电网智能化建设,以提高电力的可靠性、城乡供电能力及供电安全水平。配电设备的在线监测及状态检修是配电网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10kV线路低电压 存在的问题 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