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大暖化》一书由美国学者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著,并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译本(苏月译)。费根在大学学习考古学及人类学,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这本书以作者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及对气候学的准确认识,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暖(公元800—1300年)的气候影响。在

  • 标签: 中世纪暖期 中国人民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干旱 中文译本 气候影响
  • 简介:应用1959—2009年松山区54218观测站的降水、温度资料,分析了玉米播种水热气象条件分布特点。主要结论:⑴51a来松山区春播≥10℃积温的初日分布特点是年际变率大,年代际变化不大。⑵随着气候变暖,≥10℃积温保证率提高。⑶春播低温冷害的发生特点是越早播种后期发生冷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不易过早播种。⑷按照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热量又要减小发生低温冷害的可能性原则,确定了松山区玉米平均开播日期和适宜播种。⑸春播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表明春播干旱发生频率大。

  • 标签: 玉米 适播期 热量 降水量
  • 简介:在系统收集陕北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延安组沉积的沉积环境及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并恢复了各层序沉积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层序绘制了关键单因素的等值线图,恢复了各层序沉积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层序Ⅰ沉积早期主要为河流沉积;随着盆地沉降的加剧,中部地区逐渐变为湖泊沉积,东北部河流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基本继承了层序Ⅰ晚期的沉积格局,古地理格局相对较稳定;层序Ⅲ沉积,盆地基底不断抬升,湖泊逐渐萎缩成局限湖,河流沉积、三角洲沉积分别在研究区中部、东北部大规模发育。

  • 标签: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古地理 延安期 陕北地区
  • 简介:黄山韧性剪切带位于东天山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东部,是东天山地区最重要地质构造之一。分析其在黄山东一带表现出的构造形迹,并对该区构造变形次作初步探讨。黄山韧性剪切带在黄山东一带构造形迹总体显示右旋剪切特征,后期存在左旋剪切,变形次共4,剪切应变值为2.4~0.73,有限应变分析认为,变形机制以压扁变形为主。

  • 标签: 黄山 韧性剪切带 构造形迹 变形期次
  • 简介:新疆松湖铁矿床位于伊犁地块东北部,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碎屑岩中.目前共圈定5个矿体,L1、L2出露,IJ3、L4、L5矿体隐伏,其中L1规模最大,也是该矿床主要矿体.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次为赤铁矿、黄铁矿和褐铁矿.矿石构造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块状、角砾状和条带状构造.蚀变类型主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和钾长石化.矿床形成经历了隐爆一矿浆成矿和热液成矿2个阶段.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受热液作用交代改造的火山岩型铁矿.

  • 标签: 地质特征 成矿期次 火山岩型铁矿 松湖铁矿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吉林省46个测站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气温趋势倾向和M-K检验方法,分析吉林省采暖气温变化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采暖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低于-20℃的日数明显减少。近50a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趋势倾向值为0.24℃/10a、0.42℃/10a;特别是近10a来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倾向值为0.84℃/10a、1.25℃/10a,最低气温的升温趋势较为明显。吉林省采暖开始日呈推迟趋势,采暖结束日呈提前趋势,从而使采暖期日数缩短。根据突变分析,采暖气温变化的突变年为1985年。吉林省采暖长、采暖强度强的年份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采暖短、采暖强度弱的年份多出现在80年代以后。采暖指数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采暖指数以正值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采暖指数以负值为主,90年代均为负值,但在近10a采暖指数波动幅度加大。由于采暖强度降低、采暖期日数缩短,合理利用气温条件开展采暖工作,可以减少向大气排放CO2、SO2和NO2,对减缓气候变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采暖期 气温 采暖指数 采暖强度 能源消耗
  • 简介:河南省中二叠统山西组发育了一套以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为特色的滨海相、三角洲相沉积,是河南省晚古生代的重要含煤地层。基于地层厚度、砂泥比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和沉积组合类型的分布特征,可以确定出4种沉积相:潟湖(海湾)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三角洲相;划分出3种岩相区:三角洲泥岩及砂岩相区,海湾(潟湖)—潮坪粉砂岩及泥岩相区和障壁岛—潮坪—潟湖(海湾)砂岩及泥岩相区。当时的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条古陆,总体地势呈北西高,南东低,中部有一水下隆起区;海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退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最大厚度沉积区位于东北部及东部。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山西组 中二叠统 河南省
  • 简介:开展10-30d延伸天气预报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填补短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时间缝隙、构建完备性预报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延伸天气预报的预报对象、基本方法和相关原理以及国内外业务实践3方面回顾了延伸预报的科学进展和业务现状,从数值方法、大气低频信号演变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3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延伸预报的各种主流方法,详细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延伸预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标签: 延伸期天气预报 可预报分量 MJO 低频天气图 天气过程
  • 简介:2011-2012年冬季欧洲的严寒再次提醒人们出现寒冷气候的可能性。因此,近年来太阳活动的减弱尤为引人注意。Solanki等指出,从2008年开始的太阳活动11a周期第24周,可能与1913年开始的第15周到23周不同,特别与第20周大为不同。图1给出沃尔夫数(黄色)及群太阳黑子数(蓝色)。

  • 标签: 太阳活动 极小 太阳黑子数 寒冷气候 严寒
  • 简介:强对流天气是浙江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浙江省2011年梅雨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9日强对流,主要表现为冰雹和雷雨大风;6月18日强对流,主要表现为短时强降水.天气形势上,前者为西风槽型,后者为大陆高压型,2次过程都对应一支西南急流,显然后者的强度更大.探空和对流指数上,前者上干下湿,不稳定条件和对流指数优于后者.雷达回波图上,前者中高层强回波悬垂,出现"穹隆"结构,强回波平均高度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明显高于后者,后者为回波结构致密,低质心高效率的强降水回波.

  • 标签: 强降水 冰雹 雷达回波 “穹隆” 浙江
  • 简介:于2009年9月和2010年5月,在朱鹮(Nipponianippon)重要游荡区之一的湑水河下游城固段,对食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将湑水河城固段约30km长的河道分成上段、中段和下段,并随机选取7个取样点。在每个取样点,采用五点取样法,设置5个1m×1m的样方,并取地表以下10cm的土样,在河岸滩涂调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采用样线捕尽法来调查鱼类,样线长度为100m。两个季节共采集到鱼类30种,小型无脊椎动物24种和两栖类蝌蚪2种。在各河道段,不同季节的鱼类物种组成和质量密度有显著差异,小型无脊椎动物物种组成和数量密度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湑水河下游城固段的食物非常丰富,是朱鹮在游荡的理想觅食地,但是,河流污染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对朱鹮的觅食造成不利影响。

  • 标签: 朱鹮 食物丰富度 湑水河
  • 简介: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的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的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中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中化石的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的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洪水事件的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的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卡尼期洪水事件 同位素 海绵礁 三叠纪 特提斯 超级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