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地学新星地学新星廖立兵男,1963年生。1983年武汉地质学院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并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系系主任,矿物岩石材料开发...

  • 标签: 微玻璃陨石 岩石大地构造学 撞击事件 古气候 秦岭造山带 (微)玻璃陨石
  • 简介:郑建平男,1964年5月生,福建省龙岩人。1985年本科毕业,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6月获岩石学博士学位。从1985年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东部金伯利岩、地幔流体、金刚石找矿和地幔特征演化的研究工作。1988年留校任教,现为中国地质大学...

  • 标签: 金伯利岩 金刚石 吐哈盆地 有机岩石学 扫描隧道显微镜 地幔演化
  • 简介: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地球科学各个分支的几十年发展,为了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人们逐渐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视为巨型空间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地球系统,探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包括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尽管地球系统的科学研究有许多时空尺度,但目前主要围绕10 ~ 100年尺度的全球环境变化进行,然后在较早的地质年代逐渐推进,与地球科学行业的一门学科相比,地球系统科学以唯物辩证法为其哲学基础,突破的不是这个,而是这个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以人的和谐为思想指导,以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具有积极文化意识的地球文化逐渐被接受、认可,并有望主导地球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地质教育中的地质文化和地质精神传承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地质学教育 地学文化 地学精神传承
  • 简介:  摘要:野外地质作业安全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落实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是确保野外作业安全的关键。搞好野外安全生产管理,是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 标签:   野外地质勘查 安全生产管理
  • 简介:地学论文需要语言简练,资料翔实,结论科学,论点明确.为达此目的,除文章结构严谨、逻辑合理、文字流畅外,还需善于使用插图.插图可以反映一种现象,展示一个过程,还可以得出一种结论,往往能起到文字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插图可以用最小版面,通过简明的线条、符号、花纹,注记来给读者传递丰富的信息.因而人们常把插图誉为"形象语言"[1].因此,利用插图这种有用的工具补充和完善文字叙述的缺陷.可以使论文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 标签: 图面结构 形象语言 地质知识 地学论文 插图
  • 简介:1概况应英国爱丁堡大学地学系系主任SimonF.B.Tett教授的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气科院”)陈阳于2018年3月17日至4月5日访问了爱丁堡大学,开展合作交流。本次访问是在英国牛顿基金会资助的中-英创新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应对与服务框架下的一次重要交流。

  • 标签: 爱丁堡 大学 英国 地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合作交流
  • 简介:在多年的地学科技期刊、图书编辑工作中,发现一些字频繁地被用错。对此,根据字的音、形、意进行整理归纳,将其划分为字音相同的错别字、字形相似的错别字两大类进行辨析,以引起广大科技写作者的注意,让写作者与编辑出版者共同努力,把字、词用准用对,杜绝错别字,提高稿件的写作质量和编辑质量。

  • 标签: 地学论文 错别字 辨析
  • 简介:野外实践教学在地学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克拉玛依所处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塔里木与西伯利亚三大板块的交汇处,自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褶皱构造、大型纵向走滑断裂构造发育,广泛发育晚古生代花岗岩侵入体和蛇绿混杂岩带,沉积地层连续、完整,沉积构造典型、特征显著,古生物化石丰富,白杨河深切峡谷、河流阶地地貌以及乌尔禾魔鬼城雅丹风蚀地貌各具特色,西北缘油砂矿、紫砂矿、金丝玉等矿藏储量丰富。区域内的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貌、矿产资源等为克拉玛依工程教育基地各院校的地学类相关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一个理想的野外地质实习基地。

  • 标签: 地质 实习基地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克拉玛依
  • 简介: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计算机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推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进步;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对计算机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最近随团走访了休斯敦的Schlumberger和WesternGeco。WesternGeco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其软硬件装备基本上代表了国际最先进水平。

  • 标签: 地震资料处理系统 地震勘探技术 计算机技术 叠前时间 深度偏移处理
  • 简介:BP人工神经网络是摸拟人脑机理和功能的一种新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它在数据处理中可避免数据分析和建模中的困难,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进行处理,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性和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因而对地质学中各种未知信息的预测有着较好的适用性。

  • 标签: BP人工神经网络 未知信息预测 地质学 应用
  • 简介:四川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活动简况1994年度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四川营是我省举办的第十四届地学夏令营。今年的夏令营活动以宣传30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宗旨,向青少年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扩大地质工作的影响,争取社会对地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四川营由四川...

  • 标签: 四川青少年 夏令营 地球科学知识 地质大会 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
  • 简介:地球物质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不仅研究地球的物质,还从物质的角度,研究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因此,地球物质学研究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集中体现了极大、极小、极复杂这一系列理学前沿.在地球物质学中,矿物的研究正试图为宏观与微观建立联系,也是地球物质的时间科学、空间科学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矿物标型学在矿物学中地位的揭示,认为矿物标型学在地球物质学中有理论和方法两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地球物质学 矿物标型学 层圈结构 地球动力学 矿物学
  • 简介:本文分析了台湾恒春海外的一次地震的记录波形的P波的主要特征。首先对其首波PN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线性关系较好,计算出的速度值与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中所用的地壳模型中的速度值一致。其次对其PN波的续至波进行分析,发现该处的地震其射线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明显与没有穿过台湾岛的不同,即没有穿过台湾岛的地震记录波形中首波震相之后明显存在有另一组震相,而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则没有或不明显。该组震相最明显特征是它与首波的到时差随震中距的加大而减小,据此,作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组波,即地壳内的双程反射波,表明该处有低速层存在。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即福建省的东山海外地区及泉州、漳州、永安地区的下方有一低速层存在。

  • 标签: 地震射线 震相特征 低速层
  • 简介:美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2006-2010年滑坡灾害计划(LHP)该计划可以帮助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利用可靠的科学信息来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任务。LHP的任务是提供可以降低滑坡损失的信息,促进人们对滑坡灾害的了解,制定科学的减灾战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 标签: 美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灾害调查 预警预报 国外 监测 科学信息
  • 简介:摘要:随着海外车辆订单增加,长途海路运输过程中由于对电机缺少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整车车辆到达目的地后牵引电机出现异音的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章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长途海路运输过程中牵引电机异响产生原因并针对制定相应防护措施,有效避免电机轴承发生疲劳损伤,保证整列车辆到达目的地后正常上线运用。

  • 标签: 电机防护,电机轴承,转子固定,疲劳损伤
  • 简介:世界上有一种绳,它不是棉做的,不是麻做的,不是竹篾做的,也不是铁丝做的,而是石头做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石绳或绳石。与其他绳不同,石绳不能弯、不能折、磐石般的坚硬。在地质学上,上述特殊的石头称之为绳状熔岩或火山绳,系岩浆从火山口喷发出至地表,然后顺坡而下,冷却表皮收到内部尚未凝固还在流动的岩浆的推挤作用下,熔浆流冷却表皮发生扭动与卷曲,形成绳状皱纹。

  • 标签: 绳状熔岩 竹篾 顺坡 随波漂流 成长速度 洋中脊
  • 简介:通过对3S技术、北斗技术、网格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集成协同研究,搭建了西南地区野外地质调查生产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远程服务网格结点体系和管理平台,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安全保障服务的4级结构体系.在西南地区开展了不同地貌特征、不同类型项目的示范应用,形成了以“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省级地调院(野外工作站)→野外驻地→单兵”为主线的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实时动态管理与服务,最大化地保障了地质队员的人身安全,构建了现代野外地质工作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对全面推进地质工作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3S技术 北斗技术 地质调查 管理服务 安全保障
  • 简介:2006年11月1日至4日,由我会联合华东各省市地质学会联合主办的“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隆重举行,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130多位地学专家和地质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商如何推进新形势下地质找矿工作,提高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水平。论坛进行院士专家学术报告、大会学术交流和野外地质考察等三部分。论坛编辑出版了“加强地质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论坛论文集。江西省副省长熊盛文、原全国政协常委、地矿部部长朱训等领导同志出席论坛开幕式。我会有10名代表参加会议,1人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

  • 标签: 地学科技 论坛 华东 地质学会 野外地质考察 地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