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中国牙形石的地理分布、属种的分异度和特征属种的丰度,将中国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的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在早-中世,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 标签: 中国 三叠纪 牙形石 古生物地理区
  • 简介: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的古海洋里。牙形石的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的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所以根据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的丰度,不但可区分不同的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和盆地相区)和恢复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 标签: 三叠纪 古环境 古地理 牙形石动物 海洋动物
  • 简介:用不同地球化学替代指标(Al,Ba,Cu,Zn)对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之交古生产力进行估算表明:广西扶绥东攀剖面二之交的古生产力(0.31gC/m2d)与美国二含磷组黑色页岩的古生产力(1.40gC/m2d)、华南巢湖大隆组古生产力(1.48gC/m2d)相比总体偏低,且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可以分为4个演化阶段:波动期、衰退期、繁盛期和爆发期。生产力的演化与火山物质的注入有很好的相关性,火山作用可以促使初级生产力的繁盛。通过不同指标对比发现:生物成因Al受岩性影响比较大,陆源物质含量超过63%时不能用来指示古生产力的变化;Ba用作古生产力指标时受岩性影响不大,但在还原条件下易于流失而导致生物成因Ba(Baxs)值失真。Cu和Zn是相对稳定的古生产力估算替代指标。

  • 标签: 地球化学方法 广西扶绥 东攀剖面 古生产力指标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
  • 简介:江达弧内盆地位于西藏东部,现今被厚约10000m的系所覆盖,时该区以海相沉积为主,并以巨厚浊积岩与频繁火山活动形成的钙碱性系列弧火山岩为特征.在露头剖面上,识别出10个级层序.这些层序共经历了37Ma的时间演化,估算每个层序平均所占时限为3.7Ma.研究认为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应是构造-火山、沉积物补给与海平面升降者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响应,其中构造与弧火山作用起决定作用.

  • 标签: 弧内盆地 三叠纪 层序地层 西藏 形成机制 构造
  • 简介:中下扬子区广泛分布着滩相、潮坪相和岩溶带3类碳酸盐岩。根据成岩作用类型、成岩组构、孔隙类型和成岩环境等特征对3类岩石进行比较。滩相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岩作用是在海水渗流、潜流和淡水渗流、潜流成岩环境下产生的胶结、云化和溶解作用。潮坪相白云岩和富含石膏的蒸发岩则以高盐度的海水渗流带的准同生毛细管蒸发浓缩云化作用为主,在大气淡水渗流或潜流成岩环境下则以去云化、去膏化和溶解作用为主。岩溶带碳酸盐岩-蒸发岩及其岩溶堆积角砾岩主要经历早期海水强烈蒸发作用下准同生云化作用和晚期表生淡水环境下的岩溶作用。上述主要成岩作用使3类岩石次生孔隙率增加。因此,成岩作用对其成为有希望的储层起到了主导作用。

  • 标签: 中下扬子区 三叠纪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成岩环境 岩溶带
  • 简介:文中通过对晚石炭世至早世华南和华北地块古地理特征以及地层学证据的分析,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在海西期它是扬子地块北东缘呈宽缓弧形展布的边缘裂陷槽(或盆地)的边界;在印支期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燕山期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自晚石炭世至早世的中国南方及华北东南部的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世早期,地块的抬升自南向北、自南东向北西方向呈迁移趋势;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北东、北北东展布的缓‘S'形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表现为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中上部构造层的变形,即张八岭构造带及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燕山期以来则为众所周知的狭义的郯庐断裂带即郯庐平移断裂系统的一部分.

  • 标签: 海西期 印支期 岩相古地理 郯庐断裂带 碰撞 逆冲推覆
  • 简介:根据赣西晚世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时空演变以及区域地质构造变动特点,本文提出了赣西晚世拉裂盆地的形成及演化模式。并认为盆地的形成始于萍乡一带,逐步朝北东方向发展,与盆地轴向一致的上栗—宜丰、萍乡—高安、腊市—丰城断裂受区域地壳挤压扭动产生的局部拉裂是导致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晚三叠世 拉裂盆地 沉积作用 赣西
  • 简介:塔河油田2区系油藏是西北分公司开发较早的碎屑岩油藏之一,开发层系有上油组、中油组,油柱高度在15~20m,储层为辫状角洲相辫状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微相沉积,非均质性严重。本区上油组砂体厚度40~0m,中油组25~35m,分布较稳定,物性为中孔、中高渗储层,原油属低粘度轻质油。但2区系油藏实钻变化大,见水快、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较差,经过多次调整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认为2区系油藏开发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是对本区油藏类型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即2区系油藏是以断裂控制的断块油藏而非背斜油藏,并延伸分析正在投入开发评价的S96-T901井区、TK232-T453井区及T206-T208井区等都为断块(断背斜)油藏。应用断块油藏的观点对塔河地区系油藏勘探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塔河油田2区 三叠系 开发效果 油藏类型 断块油藏
  • 简介:系砂岩储层是阿尔及利亚A区块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研究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区块内油气勘探及井位部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岩心观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样品实验室分析测试资料,认为阿尔及利亚A区块系砂岩储层以中粒、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中等,分选好,颗粒圆度为次棱角一次圆,发育有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粒间孔,孔喉组合类型以大孔-细喉道为主。受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影响和沉积环境、构造作用控制,阿尔及利亚A区块系砂岩储层属于低孔、特低孔-中低渗、特低渗储层。图4表2参4

  • 标签: 三叠系 储层特征 物性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影响因素
  • 简介:四川省壤塘县南木达地区中-上统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19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3个遗迹组合;Paleodictyon组合;Chondrites组合;Paleodictyon-Impoglyphus组合。这些遗迹组合大致相当Seilachet(1967)的Zoophycos遗迹相和Nereites遗迹相。依据遗迹化石组合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相 中-晚三叠世 四川壤塘
  • 简介: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在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中上统竹杆坡组至上统小凹组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在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组上部发现了典型的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的环境背景,对采集的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及小凹组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的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两生物群落之间的竹杆坡组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世之交的海水含氧量的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的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的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标签: 云南 贵州 中上三叠统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 简介: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中发育多种储层类型,天然气产出能力各异。针对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整体孔渗关系差,以孔隙度为基础、单定量孔渗关系模型评价精度低的特点,以微观孔隙结构与储集物性关系深入分析为基础,建立了以渗透率为基础,利用与多种储集类型相配置的孔渗多定量关系模型,分别确定了不同储集类型的不同下限,提高了超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水平。

  • 标签: 须家河组 超致密砂岩 储层评价 川西
  • 简介:祁连县俄博乡土圈沟、大擦汗沟、柯柯里等剖面的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岩层之中,首次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计39属74种(其中包括1新种),疑源类8属9种。推出Verrucosisporites(8.6%)-Triadispora(2%)-Trematosphaeridium(7.2%)的孢粉组合。该孢粉组合面貌应归于中世Anisian期。它的发现为该套地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归属提供了最新成果。

  • 标签: 北祁连 中三叠世 孢子花粉
  • 简介:通过对西峰油田系延长组长22砂层组的泥岩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化石、沉积层序以及单井相等的研究,认为延长组长22油层主要沉积相为正常角洲沉积。角洲平原是该区角洲砂体堆积的主体。可进一步辨别出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及决口扇4个微相。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三角洲沉积 长2 2油层 西峰油田
  • 简介:对车拐斜坡区系百口泉组沉积相目前存在的认识不统一、有利储层分布范围认识不清等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利用目前完钻井的录井、测井、岩样的化验资料及维地震属性技术,认为系百口泉组整体经历了一个气候由干旱到潮湿,沉积水体由浅到深的湖侵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主要发育扇角洲平原、扇角洲前缘、滨浅湖3种亚相,支扇体之间为扇间洼地,向凹陷逐渐过渡为扇角洲前缘,凹陷中心为滨浅湖沉积。扇角洲前缘储集岩孔隙度及渗透率较好,为最有利的沉积相带。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拐斜坡区 三叠系 百口泉组 沉积相
  • 简介:阿瓦提凹陷系沉积厚度大、地层对比精度低,已成为制约该区勘探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岩性、电性、古生物等方面对该凹陷系划分对比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阿瓦提凹陷系的划分数据表.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北部坳陷 阿瓦提凹陷 三叠系
  • 简介: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北山造山带芦草沟地区发育多条酸性岩脉,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再造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芦草沟地区酸性脉岩的U-Pb年龄为(248.8±1.8)Ma,即早世;具有高Si低Mg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Eu异常不明显;具低的Y、Yb含量,高的Sr/Y、La/Yb值和较低的Na_2O/K_2O值,与中国东部燕山期类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石成因研究显示其具较低的MgO、Cr、Ni含量,并强烈亏损Nb、Ta,其残留相可能由辉石+石榴子石+金红石±角闪石组成,是在后碰撞背景下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 标签: 酸性脉岩 岩石成因 埃达克岩 北山造山带
  • 简介:从区域背景出发,根据重矿物分析、砂岩厚度和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物源方向为NNE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等资料,对白豹油田系延长组长3、长4+5沉积微相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3、长4+5为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4个微相.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根据泥岩颜色、沉积旋回、测井相分析与砂岩厚度、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并总结出研究区相层序和相模式,为储层特征研究、油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白豹油田 沉积微相 三角洲相 相层序 相模式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上统延长组为大型拗陷湖盆沉积,长10油层组为延长组初始期沉积物。但其物源特征、沉积体系划分、沉积相类型等基础问题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全盆地长10油层组的勘探发现。针对这些问题,作者采用了轻重矿物、锆石测年等分析方法,明确了长10油层组主要发育东北、西北、西南大物源,根据物源特征沉积体系划分为东北、西北和西南沉积体系。综合野外露头、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揭示了长10主要发育河流—角洲沉积,其中,西北沉积体系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东北沉积体系发育曲河流—角洲沉积,西南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角洲沉积,沉积中心位于太白—宜君一带,为浅湖相沉积。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延长组 长10油层组 物源分析 沉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