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先前研究中用含磷固化剂来提高双酚A型环氧树脂(DGEBA)的阻燃性能。这些固化剂中磷和氮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双酚A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阻燃性。这种氮和磷的协同作用很可能来源于中间态的P—N键,因为这些中间态键更容易生成磷酸酯产物而非不含氮的磷化物,导致环氧树脂燃烧时碳含量的增大。

  • 标签: 双酚A型环氧树脂 热行为 双酚A环氧树脂 结构 阻燃性能 协同作用
  • 简介:以纳米ZnO为载体,制备了银离子掺杂的复合粉体,研究纳米ZnO对Ag+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纳米ZnO对银离子的吸附随分散剂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当分散剂含量为0.5%时吸附效果最好;pH值提高时,对银离子的吸附也增强,当pH值为12时,吸附最强。

  • 标签: 吸附 纳米ZNO 银离子
  • 简介:LOCA作为反应堆运行过程中比较严重的事故,是反应堆基准设计事故;而作为确保裂变产物不泄露的第一道屏障,锆合金优异的性能对于保障LOCA工况下的核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LOCA工况下锆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抗热冲击性能和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等方面的内容,为反应堆用锆合金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 标签: LOCA 锆合金 ECR
  • 简介:以烷基糖苷(APG)为分散剂,系统研究分散剂的用量对凹凸棒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运用等温吸附和Zeta电位测定技术对流变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用六种流变模式对悬浮液的流变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烷基糖苷浓度的增大,悬浮液的塑性粘度出现减小、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烷基糖苷浓度为200mg/L时凹凸棒悬浮液塑性粘度最大,该浓度也是悬浮液由“剪切变稀”向“剪切变稠”的转变点。凹凸棒/烷基糖苷悬浮液的流变曲线符合HerschelBuikley流变模型。

  • 标签: 凹凸棒 烷基糖苷 流变性 流变模型
  • 简介:研究了对6082铝合金高温热压缩行为,发现热压缩过程后,变形样品的晶粒度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变形速率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对高温流变应力曲线的分析,建立了可以双曲正弦函数来描述的稳态流变应力模型,进而指导该合金的热挤压加工工艺的制定,并在挤压温度为480℃时成功挤压出外观和表面光洁度都较好的复杂断面型材。型材截面的平均维氏硬度为110.0(Hv),抗拉强度为296.38MPa。

  • 标签: 6082铝合金 热变形 热挤压 电子通道衬度
  • 简介:采用原位拉伸扫描电镜试验对X100级管线钢的动态塑性形变行为进行观察,并运用EBSD微观取向分析技术对形变前后管体组织的取向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X100级管线钢的微观组织由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M/A岛组成。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针状铁素体首先发生形变,随着应变的增加,针状铁素体形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导致粒状贝氏体发生形变。针状铁素体边界和贝氏体基体上的M/A组织钉扎位错使变形不易发生。由EBSD取向可知,晶体在发生形变后轧面的{110}晶面方向沿拉伸形变方向转动。由扫描电镜照片观察到,在外加应力作用下,夹杂物成为微裂纹形核核心并随着外加应力的增加而扩展,最后连接,导致裂纹贯穿基体直至失效。

  • 标签: X100级管线钢 针状铁素体 粒状贝氏体 M/A岛 塑性变形
  • 简介: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Zn-10Al-2Cu合金在变形温度为150~330℃、变形速率为0.01~10s-1条件下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Zn-10Al-2Cu合金在热压缩变形中,当应变速率一定时,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当变形温度一定时,流变应力随着变形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达到峰值后下降趋势平缓。Zn-10Al-2Cu合金的热压缩流变行为可用双曲正弦形式的本构方程来描述。在本实验条件下,该锌铝铜合金热变形应力指数n为5.4、热变形激活能Q为137kJ/mol,高温流变应力用含Zener-Hollomon参数的Arrhenius方程描述为:σ=123ln{(Z/(1.22×1013))1/5.4+[(Z/(1.22×1013))2/5.4+1]1/2}。

  • 标签: Zn-10Al-2Cu合金 流变应力 热压缩变形 ZENER-HOLLOMON参数 热变形激活能
  • 简介:探讨了不同离心压力条件下得到的AZ91镁合金的凝固组织及在3.5%NaCl腐蚀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以及XRD研究了凝固组织的变化,通过析氢集气法对其腐蚀性能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离心加压可以改变AZ91中第二相的分布形态,随着离心压力的增大,AZ91镁合金中第二相由断续的蠕虫状变为连续网状,在一定程度上对基体形成保护,提高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 标签: 压力 AZ91镁合金 组织 耐腐蚀性能
  • 简介:利用药芯焊丝对已磨损的K360耐磨钢进行CO2气体保护堆焊修复,并采用不同硬度的23MnNiMoCr54强钢与堆焊层配副进行对磨试验。结果表明,当对磨材料硬度大于堆焊层硬度大约HRC3时,两种材料配对形成的摩擦副摩擦系数较小,磨损量较小,磨损面较平整。堆焊层的

  • 标签: 堆焊摩擦 摩擦行为 材料硬度
  • 简介:玻璃化转变是决定聚合物改性与加工等综合性能的重要环节。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采用NPT(等温等压)正则系综,研究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玻璃化转变行为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PBS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43.7K,与前人实验结果较为吻合;二面角扭转能、非键能及分子内氢键强度在243.7K附近发生突变,对PBS的玻璃化转变行为起到重要作用,是导致PBS出现玻璃化转变的根源之一。

  • 标签: 分子动力学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玻璃化转变 力场能量项 氢键
  • 简介:以Ce(NO3)36H20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氧化铈八面体晶体,通过舍有0.02mol/L氯化纳,浓度为2.0×10^-5mol/L的亚甲基蓝(MB)溶液提高石墨烯/氧化铈/银纳米复合膜碳糊电极(CPE)的电化学性,采取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进行测试,验证了合成的微/纳米CeO2和新的碳素材料(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增效作用,指出微/纳米八面体氧化铈在电化学应用方面的广阔前景。

  • 标签: 八面体氧化铈 电化学 增效作用
  • 简介:以两种Al2O3-Al2TiO5复合粉体为原料经SPS烧结制备出Al2O3-Al2TiO5复相陶瓷。采用纳米结构复合粉体烧结而成的复相陶瓷有着较优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和硬度,与其较小的晶粒尺寸相对应。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在4N和6N法向载荷下进行,结果表明,采用微米结构复合粉体烧结而成的复相陶瓷磨损表面较光滑,体积磨损量较小。在磨损试验中,纳米结构复合粉体烧结而成的复相陶瓷的破坏方式为沿晶断裂,有明显的晶粒拔出现象;微米结构复合粉体烧结而成的复相陶瓷呈不连续的微观断裂并产生塑性变形;同时,两种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都发生接触面的氧化和物质转移。

  • 标签: Al2O3-Al2TiO5复相陶瓷 放电等离子烧结 磨损
  • 简介:据美国马里兰大学校园新闻网报道,该校工程师改造木头结构,用来制作成锂电池的负极结构,以增强电池的安全和使用性能。该研究的论文题目为《大容量、低弯曲度且通道引导型锂电池》,己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论文集上。

  • 标签: 锂电池 安全 木制 大学校园 使用性能 论文集
  • 简介: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专项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中《智能工厂安全控制要求》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10家单位的代表参会。

  • 标签: 智能制造 控制要求 工厂安全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国标 自动化研究所
  • 简介:每年几乎有4000个儿童因为吞入了纽扣电池被送进急救室,这种扁平的圆柱形电池主要用于给玩具、计算器以及很多其它装置供电。吞入这些电池有很严重的后果,包括对食道造成永久性烧伤,损坏消化道,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死亡。为避免出现这些伤害,麻省理工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以及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新方法,他们在电池表面涂覆一种特殊材料可以使它们被吞服后不导电。动物实验表明这种电池不会损伤胃肠道。

  • 标签: 纽扣电池 复合材料涂层 安全 麻省理工学院 综合医院 马萨诸塞州
  • 简介: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的太阳能和氢能研究中心(ZSW)的科学家开发出的锂离子电池,据称超过当前国际技术水平。研究人员说他们的技术使单独一个电池充电一万次而保留85%的充电能力。如果用于电动车,这将使每天都充电的电池寿命达27.4年。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安全 电池充电 研究人员 电池寿命 科学家
  • 简介:论述了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通过信息传递模型分析了纳米颗粒作用于人体的过程,最后结合国内外纳米颗粒安全性研究现状给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纳米颗粒 信息传递模型 纳米安全性
  • 简介:作为一门新技术,纳米技术与医药领域的结合产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纳米医药。近年来,这个新领域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存在不少争议。日前,在2007年世界药学大会暨国际药学联合会第67届年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国内外纳米医药研究领域的有关专家。

  • 标签: 纳米技术 医药领域 安全性 记者采访 国内外 药学
  • 简介:以1-氯-1-苯乙烷(1-PECl)为引发剂、CuCl/N,N,N’,N",N"-五甲基二乙撑三胺(PMDETA)为催化体系,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大分子引发剂PtBMA—C1和PtBMA-b-PNIPAM,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tBMA-b-PNIPAM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成胶束。采用红外和核磁共振谱表征了PtBMA-b-PNIPAM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及组成,采用GPC得到了其相对分子质量,并且采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分别研究了自组装得到的胶束的温敏性和形态。

  • 标签: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温度响应性 自组装 胶束
  • 简介:结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分析结果,对现有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环境安全性研究以及材料制备交叉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就具体应用到电气电工等领域的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进行了论述,指出对于纳米毒性研究的深入还必须把纳米材料本身特性作为重点,将医学毒理研究和材料科学交叉作为未来深化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纳米材料制成器件的安全性未必就是负面的,还需要进行深入长期的考察。

  • 标签: 纳米 毒性 特性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