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杂交推广种植以来,危害杂交的螟虫发生频繁,而产量却持续上升,除与杂交水稻分蘖力强、群体多、茎粗叶茂,对螟虫具有一定的耐害性和补偿能力以外,笔者通过1983、1987年考察后认为,杂交这种补偿能力与剑叶面积的大小关系尤为密切,现整理报道如下。

  • 标签: 剑叶 分蘖力 常规稻 耐害性 补偿能力 叶茂
  • 简介:本文根据6个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杂交水稻推广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格局出现的变化已引起了主要侵染源的变更,在杂交水稻种子(包括不育系种子)内的病粒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已成为来年稻粒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在土壤表面越冬的厚垣孢子则退居其次。

  • 标签: 杂交水稻 稻粒黑粉病 侵染源 越冬场所 厚垣孢子
  • 简介:选用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于秧苗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并以多效唑及清水为对照,考查了株高、秧苗素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结果表明:早、晚稻喷施多效唑钾盐和多效唑处理株高较喷施清水处理分别降低41.71%、47.32%和28.41%、26.97%,单株产量分别增加34.83%、15.69%和37.16%、5.44%;早、晚稻喷施多效唑钾盐秧苗素质及产量构成指标也存在较强的优势;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对水稻具有较好的控高增产效果。

  • 标签: 双季超级杂交稻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钾盐 株高 秧苗素质 产量
  • 简介:试验结果表明:同在分蘖期接相同二化螟虫量,杂交早稻威优49枯心丛和枯心株以及产量损失显著多于杂交晚稻汕优63,杂交早稻枯心丛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对产量损失的作用很小,杂交晚稻枯心从产景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稻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损失的作用很小。

  • 标签: 杂交早稻 粒数 心丛 直接通径系数 分孽 虫量
  • 简介: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采用Taylor幂法则及Iwao回归分析法对江西省双季区早稻田水象甲越冬代成虫及晚稻田禾苗上取食斑的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双季区早稻田间成虫主要呈聚集分布,晚稻田间禾苗上新一代成虫的取食斑也呈聚集分布。

  • 标签: 稻水象甲 水稻 空间分布型
  • 简介:本文从看麦娘在红花草田的发生规律、繁殖能力、草籽在土层中的分布、出苗深度及种籽发芽习悱等几个方面,对(?)(?)绿肥田中的看麦娘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 标签: 看麦娘 生物学特性 防治
  • 简介:一、螟的发生概况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建国以来,各地在改制过程及其以后,长江流域和华南区,三化螟的比例均占绝对优势,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杂交水稻的普遍推广,除华南部分区仍以三化螟为主以外,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二化螟明显上升,三化螟则在

  • 标签: 杂交晚稻 室内饲养 虫口密度 黄熟期 长江流域 卵粒
  • 简介:本文报道了蓟马Stenchaetothripsbiformis(Bagnall)在赣南的生活史、交配产卵与为害等生活习性及其与各种消长因子的关系。田间试验乐果、氧化乐果及杀虫双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 标签: 稻蓟马 交配产卵 生活史 杀虫双 成虫寿命 若虫期
  • 简介:晚籼83—12系我院水稻所近年选育出来的晚稻高产新品种。1987年在本省示范推广面积达40余万亩。1984~11986年我们先后对该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褐虱鉴定,并对其抗性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 标签: 褐稻虱 晚籼 虫量 抗性机制 嗜好性 抗生性
  • 简介:蓟马Chloetbripsoryzae(willia-ms)是水稻常见害虫,对秧苗及本田分蘖期水稻生长威胁最大,每年必须认真防治。我们曾于1981~84年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后。一、学名蓟马系Williams,于1916年发现,定名为Thripsoryzaewillams。1957年p-riesner氏创立Chloethrips新属,该属的

  • 标签: 稻蓟马 生物学特性 willia 后缘角 发育起点温度 历期
  • 简介:江西螟种群经历了三个明显的演变阶段,即:(1)由以二化螟为主演变成以三比螟为主;(2)由三化螟为主演变成南部区以三化螟为主,中、北部区以二化螟为主;(3)二化螟基本稳定,三化螟明显回升。第一次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和矮秆品种的推广,第二次演变主要是水稻品种的更替所致,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1990年以来三化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有效虫源田面积扩大,桥梁田面积增加,杂交早稻的推广以及防治因素。今后水稻螟虫的防治对策:(1)抓住螟虫越冬薄弱环节,搞好冬季治虫;(2)全面推行秧田打送嫁药;(3)调整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各代防治对象田的防治;(4)搞好田间调查,准确预报防治适期;(5)改进防治技术。一是要选择药效期较长、有内吸传导作用的药剂,并不断试验筛选和推广新型药剂。二是要提高施药质量。三是根据螟虫发生轻重和农药药效期的长短,确定防治次数。

  • 标签: 稻螟 演变 防治对策
  • 简介:水稻褐鞘病是南方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病率为10~16%,感病品种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为了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调查分析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于1990年10月水稻黄熟期、当病情稳定后,在上高县李家村对该病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

  • 标签: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黄熟期 南方稻区 李家村 调查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