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7 个结果
  • 简介:类芦是我国南方快速绿化水蚀荒漠化地区优良草种。对类芦根蔸土壤中VA菌根真菌调查表明,栽植类芦后,土壤中VA菌根真菌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与类芦根系形成一种协调共生体系,极显著地促进了类芦生长。新栽植类芦时,可在基肥中增施少量VA菌根土与磷肥,以促进土壤中VA菌根菌快速繁衍。

  • 标签: 类芦 VA菌根 关系分析
  • 简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支撑作用和承载能力,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态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浙江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4年,全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渐呈上升趋势,且波动变化。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应对措施,作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现实依据。

  • 标签: 因子分析法 水资源 承载力 评价
  • 简介:就台湾集水区经营问题和现况,从集水区分类、订立明确目标、配置、经费负担和有效训练人员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集水区分析,布设其土地利用方式,为规划者提供监测与评估之步骤。

  • 标签: 集水区经营 集水区分析 监测与评估
  • 简介:研究基于DEM数字地形分析可以为各个领域提供地形分析基础理论及实现手段。DEM水平分辨率作为重要尺度参数,是确定地形参数和应用尺度重要指标。选取陇东黄土高原地区马莲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美国ESRI公司开发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流域地形特征提取与分析。研究提取流域基本地形特征如坡度和坡向,提取流域水系,划分了小流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DEM水平分辨率对提取地形特征及水文特征影响,为马莲河流域数字地形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地形分析 水平分辨率 流域特征 马莲河流域
  • 简介:通过多年采对类芦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绿化治理实践研究,较系统地掌握了类芦适应恶劣生境生长和抗逆特性,从而为类芦这个优良乡土草种在我国南方水蚀荒漠化和矿山废弃物地区绿化治理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类芦 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 抗逆性分析探讨
  • 简介:运用径流场观测方法,对桉树-牧草、桉树-农作物和桉树-药材3种复合经营模式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位观测,筛选出水土保持效益好复合经营模式,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桉树间作牧草、农作物和药材后,地表径流量分别降低了21.07%~31.02%、33.91%~38.71%和1.51%~67.12%;土壤侵蚀量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但种植2年后,桉树3种复合经营模式均未产生土壤侵蚀;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降幅最明显,初步认定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是比较适宜种植模式。

  • 标签: 桉树 复合经营模式 径流量 侵蚀量
  • 简介: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由水力和重力相互作用下土体受破坏而崩塌和冲刷侵蚀现象。本文以江西省赣县崩岗为研究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地貌因子对崩岗发育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崩岗主要分布在海拔在100-250m以及相对高程在100-200m之间低山丘陵区,分别占到崩岗总数量和总面积77%以上和54%以上,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崩岗为主;5-25°范围内斜坡和陡坡是崩岗高发区域,其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到了总体73.23%和72.51%,以综合型崩岗居多;东坡向崩岗数量最多,西坡向崩岗面积最大,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半阳坡上;除条形崩岗凸形坡数量比凹形坡少之外,均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崩岗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其他崩岗类型数量和面积相当。崩岗受地貌因子影响显著,具有明显地貌因子选择性。该研究成果为赣县崩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和依据。

  • 标签: 地貌 崩岗 发育 分析
  • 简介:在整理、分析黄土高原西峰等水土保持试验站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水平梯田蓄水保土效益.结果表明:其效益平均值为86.7%和87.7%,但差异悬殊,主要是受暴雨、大暴雨质量影响.次降雨综合参数PI、汛期降雨量和年产流降雨量分别小于20.0mm2/min、350mm和125mm时,蓄水保土效益均为100%,大于这些数值时,效益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同时,梯田质量也影响蓄水保土效益.

  • 标签: 黄土高原 水平梯田 蓄水保土效益 降雨条件
  • 简介:我国荒漠化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加上人为乱耕滥伐,导致生态恶化。当前,除了加强荒漠化地区天然植被保护外,选种不同类型植被,不失为改善该地区生态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效益有效途径。

  • 标签: 植被类型 荒漠化防治 生态修复
  • 简介: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之一。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对于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具有积极意义。利用空间数据分析软件GeoDa和ArcGIS地统计分析模块,采用1998、2003、2008和2012年8月21日SPOT—VGTNDVI数据代表黄土高原地区相应年份植被覆盖最大时期,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随时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2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经历了先降低后增加过程,且1998、2003、2008和201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值均有明显空间自相关关系,NDVI值冷点区位置和范围均较为稳定,热点区变化较大,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山西境内。

  • 标签: 归一化植被指数 演变特征 空间自相关 空间热点 黄土高原
  • 简介:利用ArcGIS软件制作福建省德化县土地流转密度图和统计图,分析其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已流转农用地和可供流转农用地都具有显著空间集聚性,呈多核心结构,并发生了明显扩散、迁移;已流转农用地分布大致与可供流转农用地分布相交,即已流转农用地两核心一线与可供流转农用地三核心一线相交;德化县东北部地区、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土地流转工作进展缓慢,已流转土地和可供流转土地面积都较少;德化县可供流转洋面田主要分布在春美、赤水、南埕、龙门滩4个乡镇,并且这4个乡镇也是连片地和洋面田连片地主要分布地区。

  • 标签: GIS 土地流转 空间结构 统计分析 德化县
  • 简介:为了给研究区域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及生态恢复方案提供依据,以刘家峡库区北部东乡县典型小流域碾子沟和库区南部积石山县典型小流域三坪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利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航摄地形图进行目视解译,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人工干扰方式和强度等对景观空间格局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库区南北景观基质均为未利用土地(主要指荒沟荒坡),土地利用难度大;2)库区北部景观斑块特征较南部复杂,南部较北部更适合农业生产;3)库区南部景观多样性较北部高,景观类型丰富,而库区北部由于降水少,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小,连通性高;4)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库区南部应以加强复合生态农林业生产为主,北部应加强陡坡退耕种草、农牧业协同发展,并实行封育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 标签: 景观格局 景观类型 景观指数 刘家峡库区
  • 简介:基于浙江省84个气象站1980~2009年降水资料,选择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旱涝评价指标,分析了全省旱涝发生频率、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旱涝灾害频率高,年际上呈现旱涝急转特征。全省旱涝灾害影响范围广,多年平均旱站比28.6%,涝站比25.8%,平均干旱强度和洪涝强度分别为中旱和中涝。在空间分布上,旱涝灾害频率呈斑块状区域性特征分布,表现为多个高频区;干旱高频区主要分布中旱站和重旱站,而洪涝高频区分布中涝站,这些区域可能是潜在自然灾害区,应加强抗旱防洪措施建设。

  • 标签: 旱涝特征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浙江省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三元区东牙溪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布、类型、危害及其原因调查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现状 对策 东牙溪流域
  • 简介: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形成34个主要堰塞湖,超过半数处于中危以上,需要及时开展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应用数字流域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在资料匮乏条件下,快速预报了典型堰塞湖来流入库过程和溃口发展过程,模拟了不同应急预案条件下洪水传播过程,为堰塞湖溃决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有效依据。将来需要进一步建立集来流预报、泄流溃决、洪水淹没及优化措施分析为一体完整模型体系,以应对基本数据匮乏条件下应急预警预报和优化决策需求。

  • 标签: 地震 堰塞湖 溃决 应急处置 汶川
  • 简介:不炼山造林是一项改革传统炼山造林方式营林措施,可克服传统炼山造林中存在火灾隐患、水土流失、养分流失等问题,并能降低造林成本、保持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标签: 不炼山造林 效果 试验
  • 简介:为恢复与重建西藏退化草地,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在系统阐述西藏高原草地退化现状、退化特征基础上,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地貌不稳定,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粗化、石砾化,土壤固结力差,抗冲蚀力弱,是草地退化物质基础;全球变暖,降水量低且蒸发强烈,大风频繁、强劲且持续时间长,冻融侵蚀强烈是草地退化动力条件;超载过牧、过度樵采等人为干预不断增强是草地退化发生、发展关键。

  • 标签: 草地退化 特征 成因 西藏
  • 简介:根据百喜草生物学特征特性,将其种植于果园,并与常年种植黄花菜和花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百喜草能迅速生长并覆盖地面,保土、抗旱、防涝效果明显,同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改善果树生长条件提高产量.

  • 标签: 百喜草 种植 效益
  • 简介:铁路建设工程中路基修筑、隧道开凿、取土弃渣均会导致大量水土流失,对铁路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武广客运专线工程为例,通过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评价模型来定量分析、评判该工程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值为0.21,仅为全国铁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平均水平70%,这表明与传统铁路建设工程相比,武广客运专线建设工程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工程单位长度占地面积(3.19hm^2/km)及影响面积(0.17hm^2/km)较小、工程单位长度总土石方量(7.00万m^3/km)较少、工程单位长度水土流失总量(343.85t/km)不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较高(0.916)。

  • 标签: 武广客运专线 水土流失 SWI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