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基于热平衡法实测宁夏盘山北坡天然沙棘茎干液流通量变化,分析沙棘液流生长季内日内和日际变化特征,并估算沙棘群落蒸腾量.结果表明:1)沙棘液流日变化曲线在晴天表现出明显单峰型,在夜间仍有液流运动,夜间液流量占总全天总液流量12.87%~19.62%;液流通量主要受太阳总辐射、空气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和相对湿度等影响.2)6-9月,沙棘蒸腾速率呈明显降低趋势;6-9月沙棘群落蒸散量为469.4mm,略高于同期降水量,蒸腾量约占同期蒸散量35.11%.3)以环境因子为自变量,以液流量为因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显著.

  • 标签: 沙棘 液流 蒸腾 耗水 六盘山 宁夏
  • 简介:2005年7—8月在宁夏盘山南侧香水河小流域(半湿润地区)和北侧叠叠沟小流域(半干旱地区),应用PV技术测定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少脉椴(Tiliapaucicostata)、白桦(Betulaplatyphylla)、红桦(Betulaalbo-sinensis)、糙皮桦(Betulautilis)、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华山松(Pinusarmandii)、山杨(Populusdavidi-ana)、山桃(Prunusdavidiana)和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10种木本植物多个水分参数,并对这10种木本植物抗旱性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在测定期内,用不同水分参数比较这10种木本植物抗旱性大小排序存在一定差异;采用Fuzzy函数方法综合评定植物抗旱性研究表明,香水河小流域内7种木本植物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为:少脉椴、华山松、辽东栎、华北落叶松、白桦、红桦、糙皮桦;叠叠沟小流域内4种木本植物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为:华北落叶松、山桃、沙棘、山杨,其与束缚水/自由水单指标评价结果相近,说明树种自身贮水调节能力对抗旱性评价具有重要作用。2种不同水分条件地域内华北落叶松抗旱能力明显不同,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抗旱能力比香水河小流域强,说明同一树种在干旱条件下通过长期适应会提高抗旱能力。

  • 标签: 木本植物 抗旱性 PV技术 六盘山
  • 简介:2016年1月13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京召开四十次常务理事会。刘宁理事长主持会议,参加会议代表39人,其中常务理事29人出席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计划要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优秀研究生资助办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编委会换届方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五理事会换届方案(草案)、第七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学会2015年财务工作报告,原则通过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办法(修订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修订稿)》,听取了关于制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水平评价管理办法》和修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水平评价管理办法》总体思路、2015年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推荐情况、学会2015年理事和团体会员会费缴纳情况说明。

  • 标签: 编委会换届 水土保持科学 常务理事会 主持会议 生产建设项目 海峡两岸
  • 简介:在第五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评选中,经105个全国学会推荐和作者自荐,在最近5年发表在中国科协期刊594篇论文。经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常委会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审定,中国科协网站、科技导报社网站公示无异议,200篇论文被评为第五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推荐《北京山区土壤流失方程探讨》名列其中。

  • 标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科协 学术论文 期刊 评审委员会 土壤流失方程
  • 简介: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影响,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前(1995--2002年)后(2002--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草)前,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小,具体表现为研究区面积比例、聚集度指数以及各景观类型变化幅度比较小,退耕还林(草)后,小流域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演变,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比例急剧减小,林草地面积比例迅速增加以及斑块边界复杂性下降;2)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蔓延度指数从46.26升高到47.54,多样性指数从1.67下降到1.65,从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草地和林地景观为主景观异质程度较低景观生态系统;3)退耕还林(草)工程是研究区景观格局良性演化主要驱动力。

  • 标签: 退耕还林(草) 农牧交错带 景观格局 GIS RS
  • 简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二二十二次在京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于2005年1月29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在京常务理事、名誉理事、理事及专业委员会代表共计25人参加了会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杨振怀理事长主持。会议中心议题是:传达中国科协五次全委会会议精神;审议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报告和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

  • 标签: 中国 扩大 会议 大会 召开 理事
  • 简介:2012年12月2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三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四理事会副理事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主编王礼先教授作了"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纪念《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报告。

  • 标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编委会 创刊 三亚 海南 第四届理事会
  • 简介:当前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正蓬勃地发展,在生物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传统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是我校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环保教育正是综合实践活动一项重要而又非常有意义内容,普及大众环保意识应从加强中学生环保意识开始。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作用》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 标签: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环保教育
  • 简介:本文就作物残茬还田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应用作了总结,分析了作物残茬覆盖和作物根茬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数量和生物量影响,以及作物残茬还田中应注意问题,以期能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 标签: 作物残茬 土壤 改良 物理性质 微生物
  • 简介:为充分了解自然界河流深潭成因和功能,选取山东诸河部分河段,对河流深潭水量状况、底质、水生动物调查进行,结合相关文献总结深潭形成主要原因,阐述深潭在生态、经济、景观方面的功能.考虑到城市河流现状,认为人为地在城市河道修建深潭方式,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水质和景观有着积极作用.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深潭构建5条原则,以及“浅滩-深潭”和“跌水-深潭”2种构建形式,旨在为城市河道生态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深潭 城市河道 构建原则 生态改造
  • 简介:本文就植物篱在坡耕地水土保持应用作了总结,分析了如何选择植物篱模式,植物篱对恢复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篱技术应用前景。

  • 标签: 植物篱 水土保持 坡耕地
  • 简介: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日趋严重,缓冲带是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最佳措施之一。缓冲带是指建立在河湖、溪流沿岸各类植被带,包括林地、草地等。本文综述了缓冲带三种主要类型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缓冲带研究起步晚,存在“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单因素分析较多、多因素分析较少,理论试验研究较多、应用性示范研究较少”问题。因此,需要扩展和加深这几方面的研究,取得相应试验研究数据,以利于这一生态技术在我国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农业面源污染 缓冲带 机理 现状
  • 简介:农村生活污水是农村面源污染重要来源。通过为期1年农村污水水质监测,研究松花坝水源区建立池塘系统对农村污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池塘系统对铵氮、总氮、总磷输出具有较好控制效果,最高去除速率分别为3.78、4.20、1.06g/(m^2·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8.35%、79.28%、86.49%;2)由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同时存在,硝态氮含量变化不能准确地反映池塘对硝态氮去除效果;3)池塘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与污染物输入速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松华坝水源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标签: 池塘系统 农村面源污染 控制 松花坝水源区 昆明市
  • 简介:从行业自身发展情况出发,本文对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及其集成技术在包括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调度和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及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等水利领域中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 标签: 信息技术 水利领域 应用 分析与展望
  • 简介:我国荒漠化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加上人为乱耕滥伐,导致生态恶化。当前,除了加强荒漠化地区天然植被保护外,选种不同类型植被,不失为改善该地区生态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效益有效途径。

  • 标签: 植被类型 荒漠化防治 生态修复
  • 简介:基于GIS技术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GIS技术建立准确区域基础、专题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二是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进行评价因子选择,以及各因子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者,就GIS技术在新罗区耕地地力评价中所发挥作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 标签: GIS 耕地 地力评价
  • 简介: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盐池县1991年以来不同时期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和对照区进行半干旱沙地草场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沙化草地实施封育,群落组成发生了规律性变化,随着封育年限增加,群落多样性逐渐增加;老封育区、新封育区和对照区在植物种盖度、高度和生物量上差异并不显著,老封育区植被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从3种措施植被饲用价值来看,新封育区植被饲用价值高于老封育区,表明长期封育不利于提高草场放牧利用价值。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沙地草场 封育 半干旱区
  • 简介:坡长是决定土壤侵蚀地形因素。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坡长因子反映坡长与侵蚀关系,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重要指标,在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保持规划中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从坡长与侵蚀关系、坡长因子算法以及坡长因子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提取3方面,系统回顾坡长因子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在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和应用过程,坡长因子存在5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 标签: 土壤侵蚀 坡长因子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过程及相应生态效应,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地区1995-2000年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以灌木林地、坡耕地、覆盖度荒草地占据着景观优势地位。旱地、林地和荒草坡转换关系复杂,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提高,而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性、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结果,景观斑块转化主要受人文因素影响,耕地变化主要是被建设用地占用。在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区生态既有恢复,又存在继续恶化趋势。

  • 标签: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中山丘原区 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