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巴戟天寡糖(MorindaofficinalisHowoligosaccharides,MOO)诱导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并观察其是否可诱导心肌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为临床探索运用心脏组织工程学治疗心肌梗死提供更有效的依据。方法:采用出生1~3d的SD大鼠乳离体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双侧后肢骨骼肌成肌细胞的方法,用24h后的原代成肌细胞进行试验。实验分5组:空白对照组、5-氮杂胞苷(10μmol/ml)阳性药对照组、MOO各剂量(100gg/ml、300gg/ml、500μg/m1)组。分别检测以下指标:(1)观察加药前后成肌细胞形态学改变。(2)Desmin(结蛋白)鉴定。(3)加药前后成肌细胞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P)的反应。(4)采用RT-PCR法检测成肌细胞中TGF-β1、GATA-4mRNA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OO诱导48h后成肌细胞生长密集,胞浆丰富,增殖明显,具有较好的折光性。并呈一定方向性的长轴平行排列,细胞融合的肌管增多,分化良好,有明显自发性搏动的收缩现象,生长状态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组。(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P对阳性药对照组和MOO小剂量组成肌细胞正性变时作用不明显(P〉0.05);而IP对MOO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成肌细胞正性变时作用显著(P〈0.05)。

  • 标签: 心肌样细胞分化 成肌细胞增殖 巴戟天寡糖 PCR法检测 心脏组织工程学 骨骼肌成肌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巴戟天寡糖(MorindaOfficinalisHowOligosacchalide,MOO)对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纯化培养乳鼠双侧后肢骨骼肌成肌细胞的方法,制成浓度为1×10^5/mm3的成肌细胞悬液,接种到25ml培养瓶中培养。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5.氮杂胞苷(5-Aza)(10μmol/mL)对照组;MOO小、中、大剂量(100μg/ml、300μg/ml、500μg/m1)组;并检测以下指标:1.成肌细胞形态学变化。2.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结蛋白(Desmin)。3.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4.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巴戟天寡糖对成肌细胞增殖的影响。5.绘制生长曲线。结果:1.倒置显微镜下,成肌细胞培养24h后,可见大量折光率强的圆形细胞贴壁,且有极少量细胞有小突起;48h后,细胞呈梭形并出现单个细胞核;72h后,成肌细胞变得细长,并相互拉网,从单核期进入合体细胞阶段;继续培养,成肌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性长管状初生肌管;培养第5天后,可观察到分化状态较好的肌管有自发性搏动的收缩;用desmin抗体对分裂增殖4~5天的成肌细胞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细胞核外周及胞浆呈棕黄色的desmin阳性反应,表明培养的细胞为成肌细胞;成肌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原代成肌细胞生长培养48h后开始增生,早期增殖较快,倍增时间为5d,6~7d进入平稳期。

  • 标签: 成肌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分化 巴戟天寡糖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细胞化学法 细胞生长曲线
  • 简介:目的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mRNA的表达。以了解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试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min至3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分化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原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PI’NmRNA的表达。结果接种24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14d融合。第5~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6439±0.07)%、MAP-2(60.05±0.09)%,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RT-PCR半定量检测有NSEmRNA的表达(O.66±O.15)。实验组诱导后12h细胞有PrNmRNA的表达(0.689+0.017)。结论建立了稳定的成人MSCs培养增殖体系,MSCs可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有外观形态变化和特异性标志物NSE和MAP-2的表达,同时有PINmRNA的表达。提示PTN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体外研究
  • 简介:目的体外培养成人脂肪间充质千细胞(ADMSCs),并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ADMSCs分化为平滑肌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ADMSCs,流式细胞仪对第5代细胞进行表面抗原和细胞周期的检测,然后对第5代细胞进行PDGF—BB诱导。于诱导后2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ADMSCs呈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稳定。干细胞相关标志CD29,CD44表达阳性。内皮细胞相关标志CD31和造血千细胞相关标志CD34表达阴性。ADMSCs中G0/G1,S,G2/M期的细胞分别占90.14%,3.77%,6.09%。定向诱导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长梭状,胞膜清晰,无空泡,可重叠生长,融合后细胞形成“峰”和“谷”状,免疫荧光化学显示诱导组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结论成人脂肪组织中含有间充质干细胞.且可经PDGF—BB诱导分化为平滑肌细胞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原癌基因蛋白质c-sis 肌细胞 平滑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氨磷汀对人巨核细胞白血病Dami细胞的促分化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氨磷汀1mmol·L-1刺激人巨核细胞白血病Dami细胞系,共诱导12d,利用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在诱导的0、4d、8d、12d时巨核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GATA-1、NF-E2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对Dami细胞进行核质分离以及利用免疫荧光的方法研究两种转录因子在核质中的分布。结果:RT-PCR及Westernblot没有检测到巨核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GATA-1和NF-E2表达水平升高,但入核实验结果表明转录因子NF-E2、GATA-1入核活性增加。结论:氨磷汀诱导Dami细胞向成熟巨核细胞分化是通过增加转录因子NF-E2、GATA-1入核活性而发挥作用。

  • 标签: 氨磷汀 Dami细胞 转录因子 NF-E2 GATA-1
  • 简介:含砷药物在传统中药中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中雄黄近年来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疗效与三氧化二砷制剂相近,但安全性相对较高。在雄黄纳米微粒诱导的HL-60细胞(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早期,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p38MAPK抑制剂(SB202190)增强雄黄的诱导分化作用,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抑制剂(环孢菌素A)减弱雄黄的诱导分化作用。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雄黄诱导的HL-60细胞分化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降低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开放密切相关。该研究为探索含砷抗白血病药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标签: 雄黄 细胞分化 活性氧物种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 HL-60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局麻药及激素对大鼠肌腱干细胞代谢及分化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6-12个月大鼠,从大鼠下肢肌腱提取肌腱干细胞进行培养,取2~3代细胞进行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不同浓度及时间和局麻药/地塞米松混合溶液处理后,通过CCK-8细胞增殖比较局麻药对肌腱干细胞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的影响。结果:随着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作用浓度、时间的增加,肌腱干细胞增殖及代谢降低、抑制肌腱干细胞向肌腱细胞分化,地塞米松的联合应用增加了局麻药的细胞毒作用,临床常用治疗浓度的两种局麻药对肌腱干细胞增殖及代谢的影响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尚不清楚,需实验结果证实。结论:为临床提供合适浓度局麻药提供理论基础,防止药物性损伤。

  • 标签: 局麻药 激素 肌腱干细胞 细胞代谢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死区周围纹状体增殖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2h分别腹腔注射川芎嗪20、40、80mg·kg-1(1次·d-1,21d),各组术后4h腹腔注射BrdU(50mg·kg-1,1次·d-1)。术后21d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梗死区周围纹状体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细胞数。结果:缺血模型组和川芎嗪低、中、高剂量组梗死区周围纹状体BrdU+/NeuN+双标细胞分别为(25.09±10.67)%、(45.23±11.61)%、(66.11±10.73)%和(69.51±10.15)%,川芎嗪中、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与缺血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手术组相应区域未见BrdU+/NeuN+双标细胞及BrdU+细胞。缺血模型组和川芎嗪低、中、高剂量组梗死区周围纹状体BrdU+/GFAP+双标细胞分别为(27.51±13.61)%、(31.84±11.28)%、(34.29±18.41)%和(33.38±12.99)%,川芎嗪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假手术组相应区域未见BrdU+/GFAP+双标细胞及BrdU+细胞。结论:川芎嗪对脑缺血大鼠梗死区周围纹状体增殖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有促进作用,但对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作用不显著。

  • 标签: 川芎嗪 脑缺血损伤 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esunate,AS)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小鼠骨髓干细胞进行体外液体或半固体定向培养并加入不同浓度的AS,光镜下计数半固体培养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与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液体定向培养的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同时进行DNAladder凝胶电泳实验。结果:AS可显著抑制CFU-E与BFU-E集落的生成(P<0.05)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DNAladder凝胶电泳结果显示0.01~1.30mmol/L的AS可明显诱导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晚期凋亡/死亡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程度也与AS浓度正相关(r=0.546,P=0.018)。结论:AS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小剂量AS可诱导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发生凋亡,大剂量可直接引起细胞坏死。

  • 标签: 青蒿琥酯 造血干/祖细胞 青蒿素 血液毒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龟板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抑制蛋白1(inhibitorofdifferentiation1,Id1)的作用。方法将构建成功的PGL3-Id1启动子用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龟板提取物分别作用于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24、36h,选取作用最为明显的36h,每组分别加入0、1、3、30、100μg/mL龟板提取物,药物作用36h后收集细胞分别应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Id1的表达。结果早期、小剂量龟板提取物对Id1的影响不大;随着时间和剂量的增加,Id1的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结论龟板提取物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Id1的表达,剂量越大,作用时间越长,促进作用越明显。

  • 标签: 龟板提取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抑制蛋白1
  • 简介:目的:探讨来氟米特代谢活性物质teriflunomide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TT法测定teriflunomide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毒性作用,TRAP染色鉴定其对外周血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RT-PCR法测定teriflunomide对外周血单核细胞NFATc1基因的表达影响。结果:Teriflunomide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能够显著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成熟,且能够有效抑制NFATc1基因的表达。结论:Teriflunomide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启动基因NFATc1的表达,有效抑制外周血单核细胞向成熟破骨细胞分化,且对正常单核细胞无毒性作用。

  • 标签: 来氟米特 外周血单核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B)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未加入TGF-β1或SalB);1μmol/LSalB组;10μmol/LSalB组;10ng/mLTGF-β1组;TGF-β1(10ng/mL)+1μmol/LSalB组;TGF-β1(10ng/mL)+10μmol/LSalB组。采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情况;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α-SMA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内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FibrousActin)重组及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细胞增殖率、α-SMA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胞内可见大量F-actin聚合形成的应力纤维(stressfiber)(P〈0.01);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加入SalB对细胞增殖、α-SMA表达、细胞形态和F-actin重组均未产生影响(P〉0.05);与单纯TGF-β1组比较,TGF-β1+SalB两组细胞增殖率、α-SMA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发生形态改变的细胞减少,胞内F-actin聚合形成的stressfibers减少(P〈0.05),且10μmol/LSalB对TGF-β1抑制效应优于1μmol/LSal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lB体外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人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向肌纤维母细胞分化

  • 标签: 丹酚酸B 肺成纤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增殖 分化
  • 简介:肾中上腺素受体介导内源性儿茶酚氨的作用并显示可以影响神经原的发育。微管相关蛋白-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其磷酸化参与调节神经突起的生长和神经原的可塑性。本研究拟观察肾上腺素对分化的PC12细胞中MAP-2的磷酸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实验中我们发现肾上腺素可以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分化的PC12细胞中MAP-2C丝氨酸136位的磷酸化水平。

  • 标签: 微管相关蛋白-2 PC12细胞 磷酸化水平 肾上腺素 诱导分化 细胞骨架蛋白
  • 简介:[摘要] 目的: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出发,深入研究miR-150-5p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技术,验证HIF-1α为miR-150-5p的直接靶基因。通过体内转染实验探讨miR-150-5p通过靶向HIF-1α信号通路对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影响。结果:下调miR-150-5p可能通过增加HIF-1α基因的表达,促进Th17细胞分化,分泌大量的IL-17、IL-22等细胞因子,促进小鼠银屑病的发生。结论:miR-150-5p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作用,为临床探究银屑病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银屑病 miR-150-5p HIF-1α Th17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6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术后内分泌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康复阶段无患者死亡,手术完成后病理证实为滤泡状癌180例(30.00%),乳头状癌420例(70.00%);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124例(20.67%)。患者并发症45例,发生率为7.50%,其中手术后发生短期声音嘶哑14例(2.33%),该部分患者未做特殊处理,于1-3个月后自行恢复;手术完成后发生颈部血肿瘤患者8例(1.33%),于术后第2-3天再次接受手术止血;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23例(3.83%),于术后补充钙剂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1年,期间共计12例患者死亡,58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8.00%,治疗效果基本达到临床预期。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首先应做好术前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法,并在手术完成后有针对性的采用甲状腺素内分泌治疗,将治疗效果最大化。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在钛-6铝-4钒(Ti-6Al-4V)合金微粒环境下观察重组成骨蛋白-1(recombinantOP-1,rOP-1)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为防治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根据小鼠颅顶骨前成骨细胞亚克隆14(MC3T3-E1)中是否加入Ti-6Al-4V微粒和rOP-1,分为微粒组(5、10、15μg/mLTi-6Al-4V)、处理组(微粒组加入200ng/mLrOP-1)、阳性组(加入200ng/mLrOP-1)和对照组,检测各组24、72、120hMC3T3-E1细胞增殖能力、72h碱性磷酸酶(akalinephosphatase,AKP)、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的表达,及120h成骨细胞的矿化能力。结果①rOP-1无促进Ti-6Al-4V微粒环境下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与微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OP-1可提高成骨细胞分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逆转Ti-6Al-4V微粒抑制成骨细胞分化,与微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茜素红S染色后Ti-6Al-4V微粒钙结节数量随着浓度增加逐渐降低,和微粒组比较,加入rOP-1后钙结节数量呈增多趋势。结论Ti-6Al-4V微粒环境下,rOP-1无提高成骨细胞增殖能力,能提高细胞分化矿化能力,rOP-1可以作为潜在治疗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一种方法。

  • 标签: 钛合金微粒 重组成骨蛋白-1 成骨细胞 骨溶解
  • 简介:对121例性征发育异常者进行染色体分析,发现性分化异常32例。其中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9例,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2例,女性假两性畸形5例,男性假两性畸形12例,真两性畸形4例。就所检出的性分化异常的染色体核型及临床特点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性分化异常 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