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泽泻行情波动频繁,历史上有过1.5元(千克价,下同)的低价烂市行情,也有过25元的辉煌价位。近几年泽泻行情更是大起大落,其变化幅度之大,引起多商关注,并成为多数药商追随的对象。

  • 标签: 泽泻 波动 品种 行情
  • 简介:目的:分析门急诊医师用药规律,以期找出出现不合理处方的可能环节,提高处方审核的成效。方法:对医院信息系统中门急诊处方记录按科室分组,随机抽取处方记录,采用ABC分类法对医师的处方数及药品品规、数量进行汇总分析。对照门急诊处方审核发现的不合理处方,分析出现不合理处方的药品临床应用频度。结果:收集到门急诊用药处方记录19万多条,涉及药品490种。纳入分析的门急诊医师有297位,个人使用药品数量为30~253种,中位数为156种,Q1、Q3四分位数分别为111、182种。在样本医师的不合理处方记录中,无"适应证不适宜的"、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记录。药师判断为"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并获得医师修正的处方涉及8位医师、10条记录,有5条记录的药品属于医师最常用的A类药品,另5条记录的药品属于医师常用的B类药品。结论:门急诊医师的处方用药数量与专业科室有关,普通内科医师个人使用药品种类范围和平均数均高于普通外科医师。有不合理处方记录的医师情况符合工作量大、压力大容易出错的一般规律。不合理处方的出现属于随机小概率事件,难以发现其中规律,提示药师审核处方要持之以恒,全方位审核才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处方审核 合理用药 不合理处方
  • 简介:【摘要】探讨表证用药规律,所谓表证,即感受外邪后,机体正气奋起抗争而产生的邪正交争过程,临床上多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疲乏无力等症状,将其大致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故选方也就相应分为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表证用药 用药规律 药物
  • 简介:【摘要】探讨表证用药规律,所谓表证,即感受外邪后,机体正气奋起抗争而产生的邪正交争过程,临床上多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疲乏无力等症状,将其大致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故选方也就相应分为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表证用药 用药规律 药物
  • 简介:众所周知,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糖化血红蛋白仅反映最近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却不能反映血糖波动情况.其实,除了高血糖,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血糖波动,糖尿病病友对此要引起重视.

  • 标签: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血糖波动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并发症 防控 血红蛋白水平
  • 简介:“涨三年、落三年,不涨不落,又三年。”小的行情波动几乎年年都在发生,大的药市周期规律变化,的确需要经过这么一个漫长过程。尤其,近二十年以来,表现更为活跃和明显。每一轮大的涨价周期都会产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天价品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两千年前后,佛手、山芋肉、八角茴香、草果、黄连等,都出现了辉煌价位。这轮大涨价周期造就的天价药材,从品种数目上和行情上,都远远超过上一次。以下列表中的高价品种多是在这轮周期中出现的。

  • 标签: 品种数 行情 波动 药市 周期规律 八角茴香
  • 简介: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的许多研究还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高.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控制波动性高血糖.可以降低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血糖波动 微血管并发症 波动性 危险因素 高血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压波动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分析某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依据术后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19例)和未再出血组(51例),分析2组病例术前收缩压、舒张压、血肿量,分别统计出术后再出血和未再出血病例的收缩压(SBP)〉150mmHg和〉170mmHg次数及频数百分比,进行术后血压波动与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术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未见明显差异(P〉0.05),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的术后SBP〉150mmHg的频数百分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的术后SBP〉170mmHg的频数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较未再出血患者术后血压波动范围大且频数多,提示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术后血压波动相关。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血压波动 再出血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脑卒中合并糖尿病(DM)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筛选因脑卒中合并2型DM就诊于我院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组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在三餐前后、睡前、凌晨3点血糖波动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2周、4周、12周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NI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波动参数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糖波动 脑卒中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时中药复方的应用规模。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2年发表的中医药期刊进行分析,对其中关于高血压接受中药复方治疗的文章进行收集,对其中的用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中药复方治疗时的用药规律。结果:根据分析得知,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材主要有牛膝、天麻和钩藤;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分类包括:补气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等。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接受中药复方治疗中,主要药物类型为补虚扶正、平肝息风类中药复方,其中兼顾清热泻火、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

  • 标签: 老年高血压 中药复方 用药规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各病理类型、分期、部位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合理施行淋巴结廓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3月施行根治性肺癌切除的194例病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是第10组36.6%(71/194例)、第11组22.7%(44/194例)和第7组14.4%(28/194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小细胞未分化癌76.9%(10/13例),腺癌59.3%(51/86例),鳞癌42.5%(37/87例)。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0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肺上叶癌较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机率高于肺上叶。结论各种肺癌根治术均应常规清除第10、11和7组淋巴结,T1期、T2期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要高于鳞癌。肺上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注意其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肺下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 标签: 肺癌 纵隔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规律 临床研究 纵隔淋巴结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肝郁脾虚证中药的配伍规律 。 方法: 在我院 2017 年 4月至 2019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究及比较利拉鲁肽不同时间注射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6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住院应用利拉鲁肽进行治疗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A组于早餐前应用利拉鲁肽,B组于晚睡前应用利拉鲁肽。比较两组血糖波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及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结果:SDBG、PPGE无统计学差异;LAGE在第3天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LAGE在第5天、第7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第5天、第7天,晚睡前应用利拉鲁肽组空腹血糖控制更好(P

  • 标签: 2型糖尿病 利拉鲁肽 注射时间 血糖波动
  • 简介:目的应用简便、无创性的心电图探讨Q波型心机梗死(MI)后T波动态变化对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住院80例有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察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彩色心室壁动力分析(CK)和超声学定量(AQ)技术检测心室壁和左心室功能。结果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即T正常化组的血浆CK峰值和心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明显低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峰值排空率(PFR)和射血分数(EF)显著高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波正常化越早左心功能趋向于恢复越好。结论心电图AMI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价左心功能和心肌损害程度的指标,对判定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心室功能 心肌梗死 心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收集我院 2013年 9月 -2016年 4月期间收治的左氧氟沙星治疗的住院患者资料,对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 16例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布与相关因素。结果:患者接受左氧氟沙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应等,常见瘙痒、皮疹等,多在 2h内出现;男性、年龄在 20-60岁、联合用药、剂量为 400mg等条件下,患者更易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全面掌握左氧氟沙星的临床适用症,合理控制药物剂量,首选口服给药,并在用药后 3d内密切关注患者状况,积极采取预防与护理措施,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带来的病痛折磨。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临床用药 不良反应 发生规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