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服血小板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口服阿司匹林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口服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口服普拉格雷片口服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反应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低(P<0.05);同时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反应指数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血小板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 氢氯吡格雷片 普拉格雷片
  • 简介:1例85岁女性患者因肺癌口服埃克替尼125mg、3次/d,用药前PLT为216×109/L。用药第7天PLT为107×10^9/L,第11天为81×10^9/L,第15天为73×10^9/L。考虑为埃克替尼致血小板减少,停用该,口服升血小板胶囊1.8g、2次/d,同时密切监测PLT。停药后24d,PLT为40×10^9/L;停药后42d,PLT恢复至153×10^9/L。次日恢复口服原剂量埃克替尼,升血小板胶囊剂量增至1.8g、3次/d。再次用药第3天PLT为132×10^9/L。此后多次复查,PLT均正常。

  • 标签: 埃克替尼 血小板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性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单个腔隙性梗死 临床特点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 简介:1例37岁男性因腰背部疼痛给予尼美舒利100mg口服、2次/d。用药前PLT155×10^9/L。用药第4天患者双臂和双腿出现针尖样出血点,压之不褪色,自行停药。第5天复查PLT降至3×10^9/L。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d后复查,PLT升至108×10^9/L,双臂和双腿的出血点减少。1个月后复查,PLT125×10^9/L,出血点全部消退。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尼美舒利
  • 简介: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是指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的差异。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ADPP2Y12受体,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可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VPR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种族、年龄、体重指数、依从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疾病状态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与氯吡格雷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及血小板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氯吡格雷VPR的检测方法主要以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和ADP为靶点。总结氯吡格雷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对实施氯吡格雷个体化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氯吡格雷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
  • 简介:目的探讨双瓣置换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凝治疗策略,为临床药师参与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回顾性分析1例双瓣置换术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合代动力学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优化凝方案。结果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华法林凝治疗以5mg为初始剂量,目标INR为1.8~2.5。经过五次剂量调整后以3.125mg的维持剂量带药出院,出院时INR为1.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瓣膜置换 血小板减少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值
  • 简介: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感染在特殊情况下的药物选择及不良反应监测,以提高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法洛四联症基础疾病患者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的诊疗资料。结果:一例患有法洛四联症基础疾病的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先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注射液抗感染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持续下降,临床药师分析其原因与利奈唑胺相关,调整用药方案,患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必须深入临床,掌握患者病情、监测相关指标,面对可能的不良反应,及时查阅文献,结合患者情况科学评判,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 标签: 利奈唑胺 MRSA 不良反应 临床药师
  • 简介:目的:了解60例口服糖尿病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5年12月东莞常安医院上报60例相关ADR,对患者的年龄、原发疾病、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给时间、涉及药物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ADR患者中,年龄〉56岁者的发生率为63.33%(38/60),45~≤56岁者为36.67%(22/60);18例(30.00%)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出现ADR,然后依次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16例(26.67%)、慢性肾功能不全15例(25.00%)、糖尿病性血管性疾病11例(18.33%);ADR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最为常见(25例,占41.67%);ADR发生时间以用药1~7d最多(39例,占65.00%);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双胍类(29例,48.33%)。结论:糖尿病致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及早发现ADR,及早处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糖尿病 抗糖尿病药 不良反应
  • 简介:病例:患者,男,26岁。因"高处跌落致颅脑损伤"入院。因颅脑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2014年3月11日予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华北制药,批号:F4013401)4.5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8h1次抗感染。3月12日血常规:白细胞6.02×10~9·L^-1,血小板275×10~9·L^-1。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呼吸道症状体征逐渐改善。

  • 标签: 他唑巴坦钠 哌拉西林钠 华北制药 氯化钠注射液 肺部感染 症状体征
  • 简介:目的:对新型口服(NOACs)在非瓣膜性房颤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章,对新型口服的药理学特性、临床试验结果和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于CHA2DS2-VASc评分≥2或既往曾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卒中史的患者,应该使用凝药物。新型口服,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相比,有相似甚至更好的凝效果、安全性和便利性。它们具有快速起效,更多可预测的动学特征,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饮食对其无明显影响,比华法林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更低。

  • 标签: 口服抗凝剂 房颤 达比加群 阿哌沙班 利伐沙班 系统性栓塞
  • 简介:人胰岛素Afrezza粉雾剂是由MannKind公司研发上市的速效吸入型胰岛素,即Technosphere胰岛素(TI),是药物和第二代吸入器的组合产品。人胰岛素粉雾剂是一种有效及耐受良好的降糖药物,用于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餐前给降糖,提供了一种解决胰岛素初始治疗时诸如注射恐惧症、担忧体质量增加和低血糖风险的替代疗法。吸入TI的降糖疗效虽然低于皮下注射,但是低血糖和体质量增加的发生率更低,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了吸入TI粉雾剂的原理、药理作用、治疗T1DM和T2DM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等内容。

  • 标签: Afrezza 吸入胰岛素 糖尿病 药动学 临床试验 有效性
  • 简介:目的:了解胰岛素类糖尿病的临床使用特点、安全性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胰岛素类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胰岛素类糖尿病的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efineddailydosesystem,DDDs)、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我院胰岛素类糖尿病的销售金额分别为1511.48、1641.69、1740.18万元,2014年较2013年增长了8.61%,2015年较2014年增长了6.00%;2013—2015年我院胰岛素类糖尿病的DDDs分别为1320900.0、1306850.0、1306507.5,2014年较2013年降低了1.06%,2015年较2014年降低了0.02%。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30R)、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较多,其DDDs排序居前4位;同步性良好的胰岛素类糖尿病有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预混30R)、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结论:我院胰岛素类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其安全性也受到重视。临床应综合考虑、个体化用药,确保胰岛素类糖尿病的合理应用。

  • 标签: 胰岛素 抗糖尿病药 限定日剂量 DDDS 限定日费用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评价3种消化性溃疡(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与铝碳酸镁)联用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与铝碳酸镁联用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与莫沙比利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2.00%(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为6.00%(P〉0.05)。结论:采用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与铝碳酸镁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奥美拉唑与莫沙比利联用治疗。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莫沙比利 铝碳酸镁 奥美拉唑 临床疗效 反流性食管炎
  • 简介:依据教师有关南的科研成果,加强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改革。编写了两个分别应用于药物分析和天然产物化学的综合性实验,按照新药研发思路进行各门课程单个实验的整合形成综合性实验。近三年在海南医学院药学院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实施,效果较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拓展对于植物尤其是南的研究思路。

  • 标签: 南药黎药 特色研究 综合性实验 整合 实验改革
  • 简介:我今年82岁,患有腔隙性脑梗死.近来由于出现心境低落和丧失兴趣而到三级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开给阿米替林,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谁知服用一天后我就出现了心悸、胸闷的现象,再到医院心内科就诊,作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和QT间期延长。医生说是抗抑郁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要我停服该。请问我应如何正确服用抗抑郁?服用抗抑郁还会引起哪些不良反应?

  • 标签: 抗抑郁药 正确服用 医院就诊 腔隙性脑梗死 QT间期延长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深入探讨补益党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0例胃溃疡患者,10例低血压患者,40例高脂血症患者以及40例化疗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白细胞减少、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补益党参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关治疗后,20例胃溃疡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18/20);10例低血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10/10);40例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40例化疗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白细胞减少、贫血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36/40)。结论党参具有增强使用者机体抵抗力、补中益气、降压、补血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补益药 党参 药理作用 临床价值
  • 简介:生物类似是与已批准上市的生物制品在质量、安全、有效等方面相似的一类药物。随着原研的生物技术药物专利的陆续到期,巨大的市场容量使得开发生物类似已经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热点之一。2015年CFDA发布的《生物类似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生物的研制流程、内容和技术进行了规定。在此背昔下,本专栏邀请了国家CDE高级审评专家以及国内从事生物类似评价的资深学者从多角度介绍生物类似研发与评价,旨在为国内从事生物类似研发的企业和技术人员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 标签: 生物类似药 研发 指导原则 非临床研究 法规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51例涉不良事件,查找发生原因及特点,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对某三级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筛选出与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分析其原因及特点。结果涉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频率依次为给错误(27.45%)、药品调配错误(23.53%)、医嘱错误(21.57%)、输注药品渗漏(13.73%)、其他(13.73%);低工作年限、低职称专业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原因有制度执行不到位(43.14%)、宣教不到位(23.53%)、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17.65%)、培训不到位(15.69%)。结论管理人员应重视对涉不良事件的分析,尤其不能忽视护理人员的涉错误,树立护理人员涉安全意识,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培训,查找根源,制订有效措施,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全面防范涉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 防范措施
  • 简介:目的探究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在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125例使用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口服用药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比例(68.8%)显著高于静脉给(17.6%)和外用药(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中酮康唑、伊曲康唑以及氟康唑比例最高,分别为32.0%、28.8%和19.2%.药物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中,过敏反应比例最高,为29.6%,其次为消化系统24.0%.结论采用吡咯类抗真菌药物在治疗时会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机体多个系统,在使用时需要提高安全性.

  • 标签: 吡咯类 抗真菌药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