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3 个结果
  • 简介: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重要策略。本研究对48种中药材的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进行了体外AChE抑制活性的筛选,微板测试法结果表明28种中药材的乙醇提取物和11种中药材的水提取物具有AChE抑制活性。其中,香薷、益智仁、生地黄和荷叶乙醇提取物的AChE抑制活性最强,它们在终浓度为0.1mg/mL时的抑制活性分别为(68.63±1.12)%,(44.49±3.66)%,(43.78±4.76)%和(42.63±8.31)%。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的方法亦证明了这四种中药材具有抑制AChE的活性成分。本实验结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药的传统应用提供了部分支持。

  • 标签: 中药材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摘要: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检查是通过白蛋白、胆碱酯酶、血浆胆固醇和总胆汁酸等指标的差异来评估肝硬化的水平。其中,肝脏中最重要的器官是血浆胆固醇。血浆中约65%-80%的胆固醇来自肝脏,因此检测血浆胆固醇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肝功能状态。一般胆汁酸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损伤的状态。肝功能检测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能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将着重通过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效果,及其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检测肝硬化患者的影响来加以介绍。

  • 标签: 肝硬化 临床观察 血清胆碱酯酶
  •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ETA)功能对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山莨菪碱为工具药,喂食兔3mon后急性处死,剖腹取主动脉,HE及ET+VG染色光镜观察主动脉的组织学改变,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同时取胸主动脉、肺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进行离体血管功能实验.结果:生理状态下,长期给予兔山莨菪碱,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受损,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垂直附着在内弹力板上,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网眼状损伤,有些内皮细胞即将脱落,线粒体肿胀.离体血管环实验研究发现ETA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显著减弱.结论:生理状态下,反复阻断ETA,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提示ETA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 标签: 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 内皮细胞 山莨菪碱 乙酰胆碱 舒张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氟乙酰胺中毒对小儿心肌损伤情况。方法对32例氟乙酰胺中者进行血清心肌测定及心电图检查。结果中毒组心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同程度的氟乙酰胺中毒心肌升高程度有显著差异,增高的程度与中毒程度成正比。结合心电图检查发现心电图异常者心肌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者。结论心肌含量增高为心肌损害的表现,心肌水平可作为心肌受损程度的判断。

  • 标签: 氟乙酰胺中毒 心肌酶 心肌损伤 心律失常
  • 简介:组蛋白的乙酰化调节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参与了机体病理、生理水平的多方面调节。组蛋白乙酰转移和组蛋白去乙酰活性共同决定了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组蛋白去乙酰抑制剂可以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从而调节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我们建立了非同位素法高通量筛选组蛋白去乙酰抑制剂的模型,筛选了约二百种化合物,发现三种能够抑制组蛋白去乙酰的化合物。实验证明,它们能在细胞水平促进组蛋白的乙酰化,并对体外培养的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初步体内实验表明,化合物H9能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发生、发展。新结构的组蛋白去乙酰抑制剂可能具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高通量筛选 抗肿瘤活性 初步观察 结构 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 简介:目的分析焦炉工外周血中DNA甲基化转移1(DNMT1)、组蛋白去乙酰1(HDAC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焦炉工人肺癌筛查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以152名男性焦炉工人为接触组,以141名男性水处理工为对照组。采集2组人员晨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内暴露指标1-羟基芘(1-OH-Py)的水平。同时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DNMT1、HDA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DNMT1、HDAC1蛋白的表达与焦炉工人工龄、工种、吸烟、饮酒等的关系。结果接触组尿1-OH-Py水平[(0.043±0.011)μg/mmolCr]和血清中DNMT1[(28.4±7.2)μg/L]、HDAC1蛋白[(382±64)μg/L]的表达高于对照组[(0.017±0.004)μg/mmolCr、(17.6±3.0)μg/L、(246±2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触组中不同工种间DNMT1、HDAC1蛋白表达水平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焦炉作业工龄的增加,接触组DNMT1、HDAC1蛋白表达水平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中DNMT1、HDAC1蛋白可作为焦炉工人肺癌早期筛查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DNA甲基化 肺肿瘤 组蛋白去乙酰基酶1
  • 简介:目的:植物来源的抗白血病药三尖杉碱和高三尖杉碱对肿瘤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已成为急性粒细胞性自血病的首选药物之一:我们的研究还表明该药对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运动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为探讨其作用机理,进一步观察了该药对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Ⅳ型胶原的分泌及活性的影响。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HT-1080细胞Ⅳ型胶原MMP-2和MMP-9的产生及活性。结果:三尖杉碱在0.001,0.01μg/ml浓度下对HT-1080细胞MMP-2和MMP-9的产生及活性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肿瘤细胞增殖 高三尖杉酯碱 Ⅳ型胶原酶 活性 分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 简介:目的探讨Kiss—1和乙酰肝素(Hpa)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组,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用反转录-聚合链反应半定量分析Kiss-1和HpamRNA在研究组、对照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研究组腺上皮细胞Kiss-1mRNA的表达在增殖期与分泌期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组中增殖期腺上皮细胞Kiss—1mRNA的表达与分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腺上皮细胞HpamRNA的表达在增殖期与分泌期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组中增殖期腺上皮细胞HparaRNA的表达与分泌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ss—1mRNA表达减弱和HpamRNA表达增强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侵袭过程有关,两者在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乙酰肝素酶 KISS-1
  • 简介:N-乙酰基转移2(N—acetyhransferase2,NAT2)是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在人体内乙酰化代谢的关键。NAT2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造成氨基酸序列变化,进而影响含量或活性,并对相关药物的代谢产生影响。近年来,NAT2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SASP药物效应的相关性备受关注,现将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N-乙酰基转移酶2 柳氮磺吡啶 基因多态性 药物效应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酰化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NAT2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按照统一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至2013年8月1日有关NAT2多态性与肺癌风险关系的观察性研究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分别来自15个国家,累计肺癌病例4425人,对照病例6663人。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NAT2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之间未见显著关联。

  • 标签: N-乙酰基转移酶2 多态性 肺癌 META 分析 N-acetyltransferase2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I型对氧磷(paraoxonase,PON1)基因192Gln/Arg遗传多态性及其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49例老年CHD患者和38例对照者的PON1-192Gln/Arg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以A/B表示。结果:各基因组(AA,AB,BB)分布在冠心病组:18.4%,51%,30.6%;对照组:39.5%,47.3%,13.2%。两组比较各基因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X^2=6.35,P=0.042);B等位基因在冠心病组明显增高(0.56vs.0.370);B等位基因携得(AB型+B型)与AA型纯合子比较,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x^2=4.77,P=0.029).B等位基因是中国北方地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2.19,95%CI:1.19-4.05)。结论:PON1基因192Gln/Arg遗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地区冠心病发病明显相关。该酶切位点多态性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 标签: 对氧磷酯酶 遗传多态现象 基因 冠心病
  • 简介:目的用永停滴定法测定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方法选择仪器条件为:灵敏度10^-8A。门限值80%。极化电压100mv,在该条件下对本实验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在称样量1-3片范围内,回归方程为Y=16.6088W-0.03735(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3%(RSD=0.67%,n=6)。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 标签: 永停滴定法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 解热镇痛药 乙酰氨基酚 含量测定
  • 简介:磷酸二(Phosphodiesterase,PDE)水解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降低细胞内第二信使的含量,进而影响下游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内的生命活动。磷酸二2(PDE2)是磷酸二大家族的成员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尤其在海马和杏仁核部分密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DE2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调节,而相应的PDE2抑制剂可能具有治疗抑郁、焦虑和学习记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前景。本文综述了PDE2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调节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在治疗相关疾病的应用。

  • 标签: 磷酸二酯酶2 环磷酸腺苷 环磷酸鸟 中枢神经系统 学习记忆
  • 简介:胞二磷胆碱(DPC)是一种脑代谢激活剂,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及其它有关疾病,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总结如下。1临床应用1.1治疗脑血栓形成、多发性脑栓塞、脑出血:聂成福、姚智君等报道,在对上述病人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胞二磷胆碱作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脑血栓形成治愈率两组差异显著(P<0.01)。多发性脑栓塞经统计学处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1.2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脑中风后偏瘫、迟发性运动障碍;吴正礼等报告,对该类病人分别应用脑益嗪、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胞二磷胆碱,其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明显

  • 标签: 胞二磷胆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胞磷胆碱 脑血栓形成 迟发性运动障碍
  • 简介: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独特的DNA-蛋白质结构,其主要作用为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端粒是由RNA和蛋白质亚基构成的,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端粒激活见于大多数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而正常组织细胞中无端粒活性.因此认为端粒激活对于维持多数肿瘤组织细胞增殖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端粒也成为肿瘤化学治疗的新靶点.抑制端粒的策略不少,用反义寡核苷酸阻断端粒RNA的模板作用就是一个切入点;抑制端粒催化蛋白亚单位则可能是抑制其活性的另一手段.另外,一些可能的端粒抑制剂亦已见报道,例如,核苷类似物,蛋白激酶C抑制剂,细胞分化诱导剂等.尽管不少机制尚待明确,但前景依然光明.

  • 标签: 端粒 端粒酶 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抑制剂 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