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控制输液速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和护士对输液速度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住院患者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45.6%的患者输液速度在正常范围内,53.7%的患者输液速度过快。67.9%的外科住院患者输液速度过快,明显多于内科住院患者41.8%,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年龄、输液时所用的调节器种类、护士为患者接续输液时有无再次调节速度的行为是影响输液速度的因素(P<0.01)。70%的内科住院患者输液过程自行调快输液速度,高于外科住院患者40.0%。结论住院患者输液速度依从性差。

  • 标签: 住院患者 输液速度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安全管理在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在静脉输液的各环节设立安全管理制度并实施。结果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后,护士安全意识得到提高,无输液相关纠纷发生。结论安全管理有效避免了输液安全隐患,为临床护理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危重新生儿 静脉输液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护理效果,方法临床统计了32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对所有的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护理.分析护理的具体方法、详细操作步骤、以及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探索内瘘的护理、内瘘皮肤的护理、内瘘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32例患者内瘘功能良好,透析质量良好。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护理能稳定患者的情绪.协助治疗,更好的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干预。方法对近2014年2月~2015年6月来我院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整体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78例中2例因为内瘘闭塞而行第2次内瘘形成手术,其余内瘘均通畅,使用良好。结论从动静脉内瘘形成前到手术后应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整个过程中,由责任护士制订出护理计划,实施整体护理,是保护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血透液透析动静脉内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放疗、化疗使外周静脉破坏严重,血管壁硬化,对外周静脉穿刺特困难的患者行颈外静脉穿刺,为肿瘤患者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提供安全有效的增强检查途径。方法选择常规上肢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者为对照组(n=50);颈外静脉穿刺注射碘对比剂为实验组(n=25),实验组为上肢和下肢血管特差、穿刺特别困难者。颈外静脉穿刺的精细化管理方法有严密评估患者心肺功能、仔细静脉评估、掌握正确穿刺方法、缩短等待检查时间、严格试注水、精确把握碘对比剂剂量、注射速率、延迟扫描时间等。结果对照组1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为98%;实验组全部一次性穿刺成功无渗漏发生;实验组穿刺时间比对照组穿刺时间缩短、对比剂使用总量比对照组少、患者使用对比剂后不适感比对照组少;实验组延迟扫描时间比对照组提前2.5—3秒。结论对血管条件特别差的肿瘤患者选择颈外静脉穿刺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颈外静脉穿刺高压注射增强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肿瘤患者 颈外静脉穿刺 高压注射 精细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门诊输液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存在安全隐患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方法根据门诊输液室的现状提出问题,现状分析,制定措施并实施。结果加强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在岗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门诊输液室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降低不安全隐患,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提升了护理人员护理安全质量意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输液安全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纠纷发生。

  • 标签: 输液室 安全 护理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26名肿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遵从患者意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3名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进行护理,三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病情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肿瘤患者经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家属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很高,两组患者的数据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方法对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好,可以更加细致、周到的照顾患者,降低常见肿瘤疾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适合在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进行应用。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护理,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静脉留置针有效的固定方法,延长留置针的保留时间。方法运用6cm弹力网状绷带固定头皮静脉留置针;使用自制、可反复使用的夹板固定四肢静脉留置针。结果对小儿留置针的固定和正确的维护确保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同时也为患儿提供了舒适的人性化的护理。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弹力网状绷带 自制夹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对于磁共振(MRI)增强扫描流程的优化。方法将2014年7月-2014年12月,到本科室行头颅磁共振增强检查的病人5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提前采用留置针静脉穿刺,卡紧滑动夹,待增强扫描时打开滑动夹,推注对比剂;对照组在头颅平扫完成后,需要注射对比剂时,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头皮钢针静脉穿刺,然后推注对比剂。分别将两组病人在平均检查时间、发生对比剂渗漏、针头移位、护理服务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检查时间、发生对比剂渗漏、针头移位、服务流程、护理服务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留置针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使用安全、优质高效、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磁共振增强扫描 流程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低分子肝素钠和常规华法林维持治疗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74例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华法林维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栓在法率为8.11%,显著低于对照组27.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消化系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栓复发率。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华法林 消化系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A与二维码识别对改进消化内科病房输液护理工作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二维条码技术管理与PDA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患者输液信息的识别,通过问卷调查医护人员的接受度,对新工作模式进行效果评估。结果使用PDA与二维码识别可以显著减少花费在输液护理上的工作时间,可以被临床护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更换药液的核对时间和临时输液处理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A与二维码识别在临床输液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二维条码 个人数码助理 输液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制度有待建立健全,补充和完善。十年的工作实践,我们从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总结出许多容易引发差错事故的环节和诱发因素,从而改进优化工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及防控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1)首先加强药配人员思想教育;(2)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3)诚信做人,慎独做事;(4)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5)认真做好差错隐患登记。确保病人静脉用药安全准确、高效。为医院医药护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 标签: 静脉药配 差错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途径使用尖吻蝮蛇血凝酶(HCA),联合术后使用抗凝药用于老年患者行单髋关节置换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方法将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共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于切皮前15min,将HCA2k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经静脉快速滴入,关闭关节腔后用生理盐水40ml稀释HCA1ku注入关节内。对照组不使用HCA,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h开始每天腹壁皮下注射LMWH4100XaIU,连用10日。于术前一日、术毕即刻、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术前一日、术后第3天、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术毕、术后24h,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上升(p<0.05),术后第三天、第五天超声检查,两组各发生下肢DVT1例。结论两种途径使用HCA,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不增加老年患者行单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血凝酶 抗凝药 人工髋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赛肤润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化疗前后应用赛肤润外敷局部皮肤。对照组化疗前后不应用赛肤润。结果观察组应用赛肤润后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赛肤润应用于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有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化疗 赛肤润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三种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689例急诊科抢救病人,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采用三种进针送管方法,对比三组病人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并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结果三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安全便捷,保护血管,适合急诊科抢救工作,特别是危重患者,便于开放静脉通路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操作过程中改进进针置管的方法,增加置管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留置针,置管方法,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选择48例咯血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选择物理干预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结果物理干预措施对于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良好。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使用物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咯血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深静脉血栓 物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配合治疗依从率比对组高,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对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脑卒中复发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比对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和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住院费用,值得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的消毒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2%络合碘消毒两遍,观察组采用2%络合碘消毒两遍+75%酒精消毒一遍,观察两组的待干时间、留置时间、贴膜卷边和静脉炎发生情况,分析两组的消毒效果。结果观察组待干时间(21.7±7.0s)显著短于对照组(37.0±9.9s),贴膜卷边发生18.42%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静脉炎发生情况为0与对照组12.50%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前采用2%络合碘消毒两遍+75%酒精消毒一遍的方法可以有效缩短待干时间,减少固定贴膜卷边发生;但对留置时间和静脉炎发生情况无显著改变,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消毒方法 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