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吸入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对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影响.方法:对57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皮内试验进行变应原检测.结果:吸入组中螨、屋尘、野苋菜花、秋季花粉、蟑螂、蜜蜂、蚕蛹等均有较高的阳性率,食物组中虾、尤墨鱼、蟹、芝蔴、冬菇、芝麻、黄豆亦有较高的阳性率.结论:变应原检测可使慢性荨麻疹患者明确过敏原,并为临床脱敏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变应原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的常见过敏原.方法:选取2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皮肤点刺方法,进行28种吸入性、食入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吸入性变应原中阳性率居前三位的依次为:粉尘螨(45.0%)、屋尘螨(41.2%)、花粉(27.9%);食物性变应原中阳性率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螃蟹(36.4%)、虾(33.2%)、芒果(25.7%).结论:变应原检测能发现部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指导患者进行预防及治疗.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变应原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情况,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20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20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59.9%(1228例),吸入组过敏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食入组(χ^2=254.06,P〈0.01)。吸入组中以屋尘螨/粉尘螨(14.9%)阳性率最高,食入组中以蟹、虾(均为4.8%)阳性率最高。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吸入性过敏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以屋尘螨/粉尘螨和屋尘多见,找出致病因素对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过敏原 特异性IGE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湿疹患者血清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检测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诊治慢性湿疹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窄波紫外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2组均配合外用0.1%地塞米松乳膏及保湿乳膏进行协同治疗,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TSIP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TSI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症状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后观察组的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期间都无出现瘢痕、皮肤水疱等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无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色素沉着,都对症处理后好转,2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湿疹能抑制血清中TSLP表达,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安全性也比较好,从而提高治疗疗效,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复方甘草酸苷 慢性湿疹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观察时间对最终结果判定的影响。方法:对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CU患者分别在试验后20min和30min进行局部风团的测量。结果:共收集388例患者,皮试20min后,有147例判定为阳性,其中有7例在30min后转为阴性;241例判定为阴性,其中有10例在30min后转为阳性。20min观察阳性率为37.9%,30min时为38.7%,患者在20min与30min时观察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结论:在慢性荨麻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时,缩短观察时间至20min,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且有利于降低患者时间成本,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观察时间
  • 简介: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G(cathepsinG)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方法:纳入30例就诊前未经治疗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设为观察组;另纳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cathepsinG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血清中cathepsinG浓度为(32.2±12.3)ng/mL,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cathepsinG浓度上调为(260.4±26.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6,P〈0.01)。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cathepsinG表达明显上调,其可能通过与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参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组织蛋白酶G 机制
  • 简介:背景: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机制不明,对治疗可能有抵抗性。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方面。目的:研究土耳其慢性寻常型荨麻疹(COU,非物理性、血管炎性或接触性)患者的HLAⅠ类抗原和Ⅱ类抗原并识别易感的HLA抗原。方法:应用两阶段微滴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研究55例诊断为COU患者的HLA抗原,设立104例无遗传相关性的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结果:研究组HLABw4及HLADQ1抗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OR2.93,95%CI1.47~5.85,P=0.003及OR7.81,95%CI1.96~28.50,P=0.001),而HLA-A24抗原在对照组中较高(OR0.36,95%C10.15~0.86,P=0.03)。结论:作者提出土耳其人群中HLA-Bw4及HLADQ1抗原可能导致对COU易感,而HLA-A24抗原则可能起保护作用。

  • 标签: HLAⅠ类抗原 慢性荨麻疹 Ⅱ类抗原 土耳其 寻常型 患者
  • 简介:背景:慢性病可产生影响社会功能的身体与心理效果。从应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评价表的父母与儿童的观点可更好衡量这些效果。现有众多版本的HRQL评价表,其中普通的健康评价表使用最广泛,适用于不同疾病间或正常人群间的比较。目的:在一组患慢性皮肤病的儿童中,用一种已制定的、特殊专业性的皮肤病问卷调查表“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交叉验证一种新的、针对儿童的标准HRQL代理评价表“儿童生活质量指数(CLQI)”,并用CLQI比较该组患皮肤病的儿童和患其他常见慢性疾病的儿童HRQL下降程度。方法:379例5~16岁、病程超过6月的皮肤病患儿完成了CDLQI。其父母(n=379)与161例5~16岁、患有其他慢性病的息儿父母也按要求完成了一个代理评价表CLQI。结果:线性回归分析,CLQI和CDLQI评分显示明显的线性相关(rs=0.72,P〈0.001),并且在Bland-Ahman曲线中显示良好的一致性(表达评分超过100,95%CI-25.5/100~26.7/100)。皮肤病患儿的评分结果,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AD)影响最大(CDLQI评分分别下降30.6%和30.5%),其次是荨麻疹(20%)和痤疮(18%)。应用普通CLQI(评分0~36),皮肤病患儿父母观点的结果中最高评分是AD(33%),其次是荨麻疹(28%)、银屑病(27%)和脱发(19%)。比较上述结果,患其他慢性病的儿童评分结果,脑瘫评分最高(38%),按照降序排列依次是泛发性AD(33%)、肾病(33%)、囊性纤维病(32%)、荨麻疹(28%)、哮喘(28%)和银屑病(27%)。而癫痫(24%)和尿失禁(24%)评分均高于糖尿病(19%)、局限性湿疹(19%)、脱发(19%)和痤疮(16%)。结论:应用CLQI,作者证实儿童慢性皮肤病患者HRQL下降至少等同于患有许多其他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的HRQL下�

  • 标签: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皮肤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 儿童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HRQL
  • 简介:目的:探讨CD8^+CD28^-T细胞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慢性荨麻疹(CU)病例83例,同时设立对照组64例进行比较。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抗IgE抗体、抗FcεRⅠ抗体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3^+、CD4^+、CD8^+、CD8^+CD28^-、CD4^+CD25^+T细胞比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83名CU中,23例抗IgE抗体为阳性,占27.7%(27/83);31例抗FcεRⅠ抗体为阳性,占37.3%(31/83)。CU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CD8^+CD28^-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CD4^+CD25^+T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U患者机体外周血CD8^+CD28^-T细胞、CD4^+CD25^+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CD8^+CD28^-T细胞比例降低也可能是CU致病机制之一。

  • 标签: CD8^+CD28^-T细胞 CD4^+CD25^+T细胞 抗IGE抗体 抗FcεRⅠ抗体 慢性荨麻疹
  • 简介:背景: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中的直接作用的报道尚存争议。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诱发致病性抗体中的间接作用也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间的关系。方法:共47例(女性35例,男性12例,年龄17~65岁)诊断为CIU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行白体血清皮肤试验,采用市场上可买到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的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通过胃镜下黏膜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

  • 标签: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体 患者 ELISA试剂盒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坦索罗辛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盐酸坦索罗辛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炎症因子水平和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白细胞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g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SIg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8和TNF-α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FR显著高于对照组,RVU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坦索罗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提高患者免疫力。

  • 标签: 盐酸坦索罗辛 慢性前列腺炎 炎症因子 免疫力 尿急
  • 简介:慢性创伤患者常患治疗相关的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对1999-2004年间德国Essen医科大学皮肤科治疗过的慢性创伤患者的皮肤斑贴试验结果进行研究。总计105例慢性创伤患者接受斑贴试验。检测到其中68例对至少1种物质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接触性变应原有秘鲁香脂、布洛芬L-101、芳香混合物、羊毛蜡醇和松香。还有4例患者对创口敷料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当前慢性创伤患者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的致敏谱,也提示了一旦出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征象,注意伤口敷料成分及进行斑贴试验的重要性。

  • 标签: 接触性过敏反应 创伤患者 慢性 变态反应 皮肤斑贴试验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4例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lifequalityindex,DLQI)问卷调查。结果心理干预治疗后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患者除常规的躯体治疗外,应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肝肾阴虚 慢性湿疹 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应用在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中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就诊的78例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措施,采用SCL-90量表进行调查,观察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患者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其中躯体化(1.66±0.19)分,强迫症状(1.44±0.17)分,人际关系(1.41±0.18)分,焦虑(1.81±0.34)分,抑郁(1.69±0.25)分,恐怖(1.13±0.21)分,偏执(1.24±0.16)分,敌对(1.01±0.11)分,精神病性(1.34±0.22)分,其他(1.43±0.23)分,同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8748、6.2428、6.4291、12.0147、11.7154、5.1469、10.1706、9.3522、11.7451、10.4746;P〈0.05)。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7.28±3.0)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3.76±3.17)分,NIH-CPSI评分(10.32±2.08)分,IIEF-5评分(18.37±1.45)分,同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4093、16.4215、8.2473、24.7599,P〈0.05)。结论:采用心理干预应用在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患者负性心理压力,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性功能障碍 心理干预
  • 简介:背景:最近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的发病机制。已经证实地氯雷他定在体外有抗氧化活性。作者评估地氯雷他定对CIU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效应。方法:采集10例CIU患者服用地氯雷他定前和服药4周后的血标本,并采集10名健康志愿者血标本作为对照。采用氧化二氯荧光素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样本血小板中的氧化应激(ROS)产物,采用黄嘌呤一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对照样本相比,CIU患者基线时的ROS浓度及SOD活性显著升高,经地氯雷他定治疗后患者血标本中的ROS水平及SOD活性有所下降(P〈0.005)。结论:这些初步结论表明地氯雷他定在体内也有抗氧化作用。

  • 标签: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地氯雷他定 氧化应激 应激指标 患者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简介:目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CP)对睾丸功能的影响,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入院初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男性7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应用氟达拉滨单药治疗,观察组应用环磷酰胺。两组患者于治疗结束后行精液分析、睾丸活检、并检测睾丸容积与生殖激素水平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精液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精液量减少者增多,精液液化时间延长,精子活力与密度降低,精子畸形率与精液pH值异常者增多,精液质量下降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睾丸容积与Johnsen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睾丸容积为(13.62±3.81)mL,Johnsen评分为(5.58±1.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殖激素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雌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常规剂量长期应用环磷酰胺对睾丸功能与生殖激素的影响较大,并且显著降低精液质量。

  • 标签: 环磷酰胺 睾丸功能 生精细胞 远期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o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o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症状控制情况。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CSU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CSU患者首次就诊后6个月和9个月的情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依从率、不依从原因、依从性影响因素及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共完成有效问卷589份,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者233例(依从率为39.56%),不依从者356例(不依从率为60.44%)。不依从原因分类包括:不理解医嘱,发病时服药172例;担心药物副作用126例(其中间断服药47例,停药79例);经常忘记,间断服药33例;病情控制不佳停药14例;发生药物副作用停药7例;备孕或怀孕停药3例;经济原因停药1例。233例服药依从者治愈101例,356例不依从者治愈63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5,P<0.01)。文化程度与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OR=1.53,95%CI为1.02~5.39),而经济水平与其依从性无关(OR=0.93,95%CI为0.71~1.5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对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依从性较低,应针对不依从原因加以干预提高依从率。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依从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