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特异性发夹结构RNA(shRNA)对人类胶质瘤BT325细胞系GFP基因表达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GFP基因shRNA序列,与报告基因质粒pEGFP-N1共转染,选择最佳转染比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效率和对GFP抑制效应.结果质粒pSIREN-RetroQ-RNAi经双酶切得到6kb和100bp条带,结合测序验证,与实验设计shRNA长度相符.质粒DNA与XP-1转染比例为1:25时GFP表达最强.BT325细胞干扰48h时GFP表达显著减少.结论BT325细胞系中存在RNA干扰现象,且干扰效果特异、稳定;本实验为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新策略.

  • 标签: RNA干扰 绿色荧光蛋白 神经胶质瘤 基因表达调控
  • 简介:荧光示踪技术是激发光通过激发荧光基团到达高能量状态,而后产生发射光,并利用生物荧光影像分析技术直接检测活体生物体内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最常用是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随后发现红色荧光蛋白(redfluorescentprotein,RFP)在灵敏度和信噪比方面均比GFP高,此外还有黄色荧光蛋白(yellowfluorescentprotein,YFP)等,这为基于GFP体内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互补工具。随着荧光蛋白在细胞生物学上广泛应用,使活体细胞显像问题得以解决,并且获得了空前发展。尤其是荧光蛋白可以对各种细胞过程进行显像示踪,这些蛋白可作为报告基因,独特荧光光谱能在体内外对尚未明确细胞过程进行示踪。比如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在细胞水平有何异常?荧光蛋白活体成像能观察各种肿瘤模型中肿瘤细胞生长和发展,包括肿瘤最初发生,肿瘤细胞随后迁移和入侵,转移播种,生成血管以及肿瘤和宿主微环境间相互作用等。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各个阶段研究中,本文就近些年来荧光示踪技术在肿瘤细胞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绿色荧光蛋白 肿瘤发生发展 应用 protein 示踪技术 红色荧光蛋白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颅内肿瘤,在国内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35.26%~60.96%,平均44.69%[1]。虽然针对胶质瘤外科手术及辅助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患者预后仍然不佳。研究提示,胶质瘤切除程度与患者预后关系十分密切[2]。然而,其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生长模式,使肿瘤全切变得十分困难。

  • 标签: 辅助治疗 胶质瘤 临床研究 切除术 引导 荧光
  • 简介:目的构建并产生肿瘤血管抑制肽alphastatin(Al)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载体。方法将目的基因alphastatin插入载体质粒pSSHG-巨细胞病毒(CMV)EcoRⅠ和BamHⅠ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SSHG—CMV/NT4-Al。用腺病毒辅助质粒pFG140代替野生犁腺病毒,包装质粒pAAV/Ad及已构建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质粒,使用三质粒共转染法转染293细胞,包装得到腺伴随病毒(AAV)-Al。采用氯仿抽提、聚乙二醇沉淀回收纯化,斑点杂交方法测定重组病毒滴度。结果重组病毒rAAV—Al滴度约为2×10^12颗粒/ml。结论成功制备了重组病毒rAAV—Al,提供了一种生产足量安全rAAV—Al简单易行方法,为肿瘤基因治疗实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alphastatin 腺伴随病毒 斑点杂交
  • 简介:脑卒中后感染及其发病机制,尤其是脑卒中诱导免疫抑制这一概念是目前一个研究热点。白介素10(IL-10)作为一个抑制性细胞因子在脑卒中后免疫抑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白介素10在脑卒中后产生及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卒中后免疫抑制 交感神经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白介素10
  • 简介:NO有着广泛而独特生物作用,既能舒张血管、抗血小板和白细胞粘聚,又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还能充当一种新型信息分子发挥递质功能.最初被作为一种血管调节物质所认识,当时命名为内皮源性松弛因子(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1987年Palmer等[1]证明,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可解释EDRF生物学作用,并认为两者是等同.

  • 标签: NO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源性松弛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贝伐单抗(Avastin)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移植瘤瘤体和血管生成影响。方法免疫缺陷RAG-KO小鼠,接种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人胶质母细胞瘤U373-luc细胞7d后将合格载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对照组(给予PBS),低剂量贝伐单抗组,常规剂量贝伐单抗组,高剂量贝伐单抗组。每隔3d记录各组小鼠重量,荧光成像系统每周2次测量颅内肿瘤体积随贝伐单抗治疗进程改变。给药3周后,处死小鼠取材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31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小鼠处死前一天抽血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瘤体和血浆内VEGF水平显著下降,常规剂量和高剂量治疗组前两周肿瘤体积明显减少,血管密度减低,但3周起肿瘤体积反弹。常规剂量与高剂量治疗组之间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贝伐单抗对人胶质母细胞移植瘤瘤体和血管生成早期有明显抑制作用,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血管密度,但随着治疗延长,肿瘤生长反弹。接受高剂量和常规剂量贝伐单抗注射载瘤小鼠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贝伐单抗 血管生成萤光素酶
  • 简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具有明显免疫抑制特性,因此,以恢复胶质瘤相关免疫作用和促进肿瘤定向免疫治疗方法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并在啮齿类动物模型和肿瘤免疫治疗大型临床试验中得到广泛研究。胶质瘤有明显局部免疫反应,而免疫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文讨论胶质瘤分子和细胞途径介导免疫系统抑制作用对胶质瘤免疫治疗影响,并从中探寻胶质瘤最有效免疫调节治疗靶点与方法。

  • 标签: 胶质瘤 免疫微环境 免疫调节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杏仁核电刺激点燃难治性癫痫大鼠脑内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情况。方法建立杏仁核电刺激点燃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通过药物筛选用出耐药大鼠和药物敏感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方法,分析比较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耐药组与药物敏感组表达。结果难治性癫痫大鼠脑内XIAP表达明显高于药物敏感组。结论癫痫大鼠脑内凋亡抑制蛋白XIAP可能参与了难治性癫痫耐药机制。

  • 标签: 癫痫 凋亡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点燃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动物模型,并研究其光学成像和电生理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D大鼠,在大鼠颅骨上分别钻磨出诱导窗口和观测窗口,分别用针刺和5mol/LKCl在诱导窗口诱导脑CSD,用0.9%NaCl作对照,电生理和光学成像方法来描记CSD产生与传播。结果针刺诱导组和KCl诱导组在观测窗口均可以观察到CSD波.在产生CSD波同时,伴随着去极化电位产生,而在NaCl对照组没有这一现象发生。结论本方法制作CSD动物模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用光学方法直观观测CSD产生发展,并结合电生理观测,适于在体研究,为进一步研究CSD发生机制及其可能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皮层扩散抑制 动物模型 电生理 在体研究 光学成像
  • 简介:迄今为止,关于多胺功能尚无定论.但有研究表明它参与稳定DNA构象、染色质浓缩、DNA转录以及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可特异性地修饰某些RNA分子。稳定或激活RNA酶,参与mRNA翻译以及影响蛋白质合成等。多胺是真核细胞生存所必需小分子物质。

  • 标签: 多胺类似物 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对手术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及无造影辅助共40例脑动脉瘤病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脑缺血发生率、预后情况以及术中造影对手术策略影响。结果20例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患者术后GOS分级显著高于非造影组,术后脑缺血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后者,同时对部分动脉瘤夹闭术中策略调整起到了积极影响。结论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具有实时、精细、可重复、安全性高等特点,是提高动脉瘤夹闭术成功率及改善手术效果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动脉瘤 吲哚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B超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在脑浅表动静脉畸形(AVMs)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血管组联合应用B超和ICGA辅助切除16例脑浅表AVMs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分析2种术中辅助技术对AVMs定位、边界确定及血管类型鉴别的作用.结果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定位AVMs,确定其边界,帮助辨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16例脑浅表AVMs患者共行开颅手术16次,均全切病灶,手术后经DSA证实AVMs无残留.结论脑浅表AVMs手术中联合应用ICGA和B超能有效帮助准确切除病灶,判断有无畸形残留,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B超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人类脑肿瘤研究证实.变异致癌前体不仅能决定神经干细胞特性还能引发脑肿瘤。研究报道骨形成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中骨形成蛋白4(BMP4)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脑恶性胶质瘤(glioblastomas,GBMs)干细胞样肿瘤起始细胞。移植胶质瘤细胞在体外短暂性接触BMP4将失去其发展为脑GBMs能力。更重要地是,在移植了人胶质瘤细胞小鼠大脑内接种BMP4,其脑内肿瘤生长被有效地阻断了,小鼠也未再出现死亡;而单纯植入人胶质瘤细胞小鼠则100%死亡。研究人员证实BMPs激活了其同源受体(BMPRs),并触发了从人类GBMs分离出细胞Smad信号级联放大反应发生,从而减少了胶质瘤细胞增殖并上调了神经分化标记物表达,但细胞活性未受影响。

  • 标签: 骨形成蛋白 起始细胞 脑肿瘤 人类 人胶质瘤细胞 人脑恶性胶质瘤
  • 简介:目的 研究洛贝林调节多巴胺在细胞内外分布作用位点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六羟基多巴(6-OHDA)损伤偏侧部分多巴胺纹状体系统模型、Sprague-Dawley(SD)鼠纹状体突触体摄取实验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K-N-SH)及永久转染细胞膜多巴胺转运蛋白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O)研究洛贝林作用位点及其机制。结果洛贝林可以有效降低6-OHDA损伤大鼠对阿朴吗啡敏感性;洛贝林在细胞水平有效抑制多巴胺转运蛋白转运活性,重新分布多巴胺在细胞内外浓度,而对多巴胺转运蛋白释放功能没有影响。结论洛贝林通过有效抑制细胞膜多巴胺转运蛋白摄取功能增加突触间隙内多巴胺浓度;洛贝林是多巴胺转运蛋白有效抑制因子。

  • 标签: 洛贝林 多巴胺转运蛋白 抑制
  •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肽B(NPB)在大鼠脑组织中定位,探讨NPB与睡眠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NPB在除嗅球、垂体及小脑以外大鼠脑组织中表达。结果及结论NPB不仅表达于于下丘脑腹内侧核、背内侧核、弓状核、视交叉上核和未定带腹侧区及中脑腹侧被盖区,中缝背核,黑质等区域,还见于基底前脑VDB和HDB;内、外侧苍白球,尾状核;丘脑网状核;脑干中缝隐核、中缝核、前被盖核、横纹肌核、旁正中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

  • 标签: 神经肽B 免疫荧光 脑立体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对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含生长因子培养基,原代培养神经干细胞.第5d时,取部分原代培养细胞于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硝普钠进行培养.24h后用Griess还原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释放量.将这些细胞中一半进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试验,另一半细胞换成无硝普钠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再行MTT试验.另取原代培养细胞经硝普钠作用24h后,行血清诱导分化试验.结果24h后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释放量随硝普钠浓度增高而增加;MTT试验反映经硝普钠作用后神经干细胞活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减少程度与硝普钠浓度呈正相关;经硝普钠作用后神经干细胞,在去除硝普钠后仍可保持旺盛增殖能力并能被血清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样细胞.结论外源性一氧化氮对培养状态下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硝普钠 一氧化氮 神经干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检测30例不同病理级别星形细胞瘤中p53基因表达状况及肿瘤其它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标本中p53、PCNA、GFAP、VIM、S-100表达.结果:P5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随病理级别增高而增高,Ⅳ级阳性率83.3%,Ⅰ、Ⅱ级15.4%,且不同级别染色程度也有差异;PCNA均呈阳性,Ⅳ级病例染色阳性强度大于Ⅰ级.GFAP、S-100随病理级别升高而阳性率降低,VIM却随级别升高而升高.结论:检测P53基因突变产物,可判断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与预后,P53基因在星形细胞瘤发展、演化中有重要作用.PCNA可反映星形细胞瘤增殖活性及恶性程度,GFAP、VIM、S-100测定也可了解其分化程度,三者结合,可增加判断准确性.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P53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荧光血管造影在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56例颅内动脉瘤经验。术中共行ICG荧光血管造影145次。结果3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血管造影,经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位置或切断动脉瘤顶部细小供血血管后,获得理想疗效。术中1例病人出现ICG过敏。术后复查3D-CTA或DSA检查51例,显示2例存在与血流不相关载瘤动脉轻度狭窄,余49例结果与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ICG荧光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帮助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质量,有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瘤手术中重要检查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吲哚菁绿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应用ATP生物荧光法监测医务人员手机清洁度情况,观察酒精、湿巾清洁消毒手机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医院180名医务人员手机清洁情况进行ATP检测;随机用75%酒精对30部手机消毒,比较消毒后5min、10min、20min消毒效果;随机抽取60部手机分为两组,比较普通湿巾和卫生湿巾清洁消毒手机效果。结果:医务人员手机清洁合格率为5.56%。特殊科室(重症监护室、感染科、血液净化科)医务人员手机ATP值明显低于内科和外科医务人员手机。在使用手机前洗手或用一次性薄膜套袋保持手机清洁效果优于其他清洁消毒方法(P〈0.05),酒精消毒手机ATP值明显低于未清洁消毒手机ATP值(P〈0.05);每日清洁消毒手机清洁度明显优于每周清洁消毒手机(P〈0.001)。酒精消毒起效时间在10min以上,消毒后10min、20minATP值为(271.40±157.76)RLU、(344.30±147.79)RLU,达到清洁标准(ATP值〈500RLU)。普通湿巾、卫生湿巾清洁消毒手机后ATP值为(2129.90±1344.91)RLU和(444.75±228.47)RLU,卫生湿巾清洁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湿巾(P〈0.001),且接近清洁合格标准。结论:医务人员手机污染严重,应养成使用手机良好卫生习惯,接打手机前洗手,每天用75%酒精擦拭待干10min或卫生湿巾对手机进行清洁消毒,使用一次性套袋,以减少病原体污染,保持手机清洁。

  • 标签: ATP生物荧光法 医务人员 手机 清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