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综合征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些症状的机制及治疗之前为人们所忽略,这里不但关注重建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还将探讨前切除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及相关风险,为了提高人们对前切除综合征的认识和理解,并突出病因的临床研究及针对性治疗的重要性。

  • 标签: 前切除综合征 生活质量 病理生理学 治疗
  • 简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1],约60%~70%发生于胃,30%发生于小肠,直肠GIST仅占5%[2]。现将1例低位直肠GIST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病史江某,男性,49岁,2010年7月因"前列腺增生"就诊于本院泌尿外科,盆腔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间叶组织来源 前列腺增生 肛门指诊 泌尿外科 局部切除
  • 简介:随着对盆腔解剖和直肠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保留肛门,保肛手术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直肠癌最常用的术式。高质量的手术需要同时在肿瘤学和功能学方面使患者受益,因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需兼顾肿瘤根治和肛门功能。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原则、安全的远切缘和环周切缘是保证肿瘤学效果的关键,能够有效降低直肠癌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而保留更多的肛门括约肌以及术中对盆腔植物神经的保护则是改善术后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 肛门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阴道瘘治疗预防措施。方法3例直肠阴道瘘患者行结肠造瘘术,并对一例典型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结肠造口术、阴道瘘口修补术、结肠造瘘口还纳术,3例均已治愈。结论对直肠阴道瘘患者行规范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直肠阴道瘘 结肠造口术 瘘口修补术
  • 简介:目的观察可切除低位直肠癌术前同步放疗化疗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例可切除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前子4野盆腔照射,放疗总剂量为46Gy。200cGy/f,5f/W,并于放疗第1、4周同步亚叶酸钙200mg,静脉输注d1~d5,氟脲嘧啶500mg/m^2/d,持续静脉输注d1-d5化疗,完成放化疗后,4周手术,术后4周,辅助化疗4周期,化疗方案奥沙利铂135mg/m^2d1亚叶酸钙200mg,静脉输注d1~d5,氟脲嘧啶500mg/m^2/d,持续静脉输注d1~d5化疗。结果治疗前T1期1例,T2期5例,T3期13例,T4期4例.局部淋巴结转移23例。放化疗后TON0期1例,T1N0期4例,T2N0期2例,T2NI期3例,T3N0期2倒,T3N1期3例,T4N0期1例,T4N1期1例。放化疗后T分期下降率34.78%(8例),N分期下降率为38.13%(9例)。术后病理与术前肠镜病理一致。全组保肛11例,保肛率47.83%。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肛周皮肤反应等。23例患者全部完成术前同步放化疗,Ⅰ、Ⅱ级毒性反应总发生率为82.61%,Ⅲ、Ⅳ级毒性反应主要是腹泻4例为17.39%。无一例因术前放化疗而停止手术或者死亡。全组手术顺利,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21.73%。结论可切除低位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直肠癌 同步放化疗 疗效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保肛术式在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总结98例肿瘤距肛缘3~7cm的高龄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肛手术42例(Dixon术35例,Parks术3例,经肛局部扩大切除4例),行Miles术5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及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保肛术局部复发率为16.7%,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64.3%和52.4%;而Miles术的局部复发率和3、5年存活率则分别为16.1%、67.9%、51.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掌握好高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适应证,也可获得较满意的术后存活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局部复发率并不增高.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高龄患者 保肛术 存活率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系膜浸润及环同切缘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组织切片技术,检查49例行垒直晒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直晒系膜浸润程度,判断环周切缘状态、根据随访情况分析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本组术后局部复发率12.20k,(6/49),远处转移率26.5%(13/49),5年生存率67.3%(33/49).直肠系膜浸润程度Ⅰ度、Ⅱ度和Ⅲ度者分别为40.8%、26.5%和32.7%,相应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7.7%和31.3%(χ2=7.357,P=0.01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0%、23.1%和50%(χ2=7.405,P=0.025);5年生存率分别为90%、69.2%和37.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直晒系膜浸润程度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10g-rank,P=0.013).环周切缘阳性率24.5%(12/49);环周切缘阳性的直肠癌局部复发率3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5.4%(2/37)(χ2=6.577,P=0.010);环周切缘阳性者远处转移率50%(6/12),环周切缘阴性者18.9%(7/37)(χ2=4.491,P=0.034);环周切缘阳性的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33.3%,明显低于环同切缘阴性的78.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同切缘状态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10g-rank,P=0.009).结论直晒系膜浸润程度和环周切缘状态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固素.

  • 标签: 直肠癌 环周切缘 预后
  • 简介:术者简介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委员会副主委。

  • 标签: 直肠癌前切除术 机器人辅助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达芬奇 低位 主任医师
  • 简介: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我国人口超过13亿,60岁以上老人达1.3亿,根据推算,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炎人数已达1500万[1]。目前公认髌股关节炎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组成部分之一,Sarda等[2]报道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中,67%患者表现为单纯性髌股关节炎。目前在发达国家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br〉疗费用已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0%~2.5%[3]。低位髌骨是引起髌骨运动轨迹异常而导致髌股关节炎的常见原因,探索低位髌骨引起髌股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对预防和治疗髌股关节炎及减轻医疗费用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髌股关节 髌骨 髌骨脱位 膝关节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影响保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保肛的相关因素并比较39例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4.521,P=0.03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t=36.131,P〈0.001)、肿瘤直径(t=7.235,P=0.007)、局部浸润深度(χ-2=17.531,P〈0.001)和是否行新辅助治疗(χ-2=4.366,P=0.037)是影响保肛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47.59,95%CI2.262-1001.326,P=0.01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OR539.28,95%CI15.165-19177.534,P=0.001)、局部浸润深度(OR0.005,95%CI0.000-0.124,P=0.001)和是否行新辅助治疗(OR0.019,95%CI0.001-0.601,P=0.024)是影响保肛的关键因素。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后对比治疗前:肿瘤直径缩小(P〈0.001)、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增大(P〈0.001)、局部浸润深度降低(P〈0.001)、淋巴结阳性率下降(P=0.020)。结论性别、肿瘤距肛缘的距离、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否行新辅助治疗是影响腹腔镜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因素。新辅助治疗能够使肿瘤降期,提高保肛率。

  • 标签: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 保肛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性造瘘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根据是否进行预防性造瘘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6),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性造瘘,对照组患者未进行预防性造瘘,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前和术后7天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淋巴细胞总数,术前和术后5天外周血降钙素原(PCT)水平,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RP、PCT水平及淋巴细胞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外周血CRP水平、术后5天外周血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多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预防性造瘘可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和炎性反应,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一种更加安全的选择。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预防性造瘘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吻合口瘘
  • 简介: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0~1.0cm;Ⅱ组为1.0~2.0cm;Ⅲ组为2.0cm以上.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并记录患者的肛门功能状况,比较三组间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间,性别、年龄、T分期、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肛门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63.3%、80%和83.3%.术后第12个月各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达优良的百分率分别为80%、86.7%和93.3%.术后第1、3个月,Ⅰ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Ⅱ组(P<0.05),Ⅱ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Ⅲ组(P<0.01);术后第6和12个月,Ⅰ组与Ⅱ组之间、Ⅱ组与Ⅲ组之间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各时间段,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离齿状线越近,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越差,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大多患者可在术后6个月恢复,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较好.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肛门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牵引复位联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2例低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第一步在局部麻醉下行颅骨牵引术,第二步在牵引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结果该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X线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恢复,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tgkel分级,显效f降低2级)6例,有效(降低1级)13例,无效3例。结论在颈椎牵引复位的基础上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低位颈椎 骨折脱位 牵引 复位 前路减压
  • 简介: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经肛外翻拖出式直肠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接受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的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3~5cm,A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数据库中,抽取同期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前切除直肠癌根治术(Dixon)的中低位直肠癌30例作为对照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10cm,B组).观察两组手术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便功能和短期局部复发率.结果两组60例均保留了有控制大便功能的肛门,A组术后恢复进食两周内每天大便次数多于B组(P=0.025),术后6个月后.两组每天排便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652).两组均各有1例吻合口漏,B组有1例吻合口出血,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至2年,两组均有1例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辅助经肛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操作方便,安全可行、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直肠恶性肿瘤 腹腔镜 直肠超低位切除 经肛外翻拖出式
  • 简介:目的分析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吻合口瘘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了吻合口瘘并发症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Dukes分期等指标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BMI、肿瘤与肛缘距离、术前合并肠梗阻、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以及肿瘤大小(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P<0.05)。结论经腹腔镜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肥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以及术前白蛋白异常,应当于临床中给予高度重视。

  • 标签: 腹腔镜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 简介:近30年临床实践证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已经成为直肠癌根治的标准术式。在中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无论是采取传统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方式,直肠肿瘤远端的分离,特别是前侧壁的分离仍然有一定挑战,尤其在肥胖、骨盆狭窄、男性等“困难骨盆”患者。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ransanaltotalmesorectalexcision,taTME)提出了自下而上操作的手术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从上向下分离方式,在克服“困难骨盆”和降低获得远端直肠安全切缘方面具有优势,从而有望提高标本质量、保护器官功能。在保证肿瘤根治与安全性的前提下,taTME也是未来发展经肛门自然腔道手术的起点。本文对taTME术式的背景、操作路线、安全性、肿瘤学效果及对功能性结局的影响进行简要论述。

  • 标签: 直肠癌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 手术
  • 简介:目的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TME的可行性及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将69例Duke分期A或B期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腹腔镜和常规开腹TME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10.8±31.34)h、(84.41±28.41)ml、(2.59±0.99)d,而开腹手术组分别为(133.94±21.01)h、(143.94±34.18)ml、(4.0±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手术组保肛率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85.7%vs.61.8%,P<0.05).中位随访39.5年,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组局部复发分别2例、1例,远处转移分别2例、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短期疗效确切.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手术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09年我科行保肛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腹腔镜辅助Dixon术式和常规开腹Dixon术,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复发资料.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TNM分期及Dukes分期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稍多开腹组,分别为(16.4±4.3)、(14.1±3.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肿瘤下缘安全切缘长度分别为(2.5±0.8)cm和(2.4±0.6)cm,无统计学差异(P=0.545).开腹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腹腔镜组,两组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相近.腹腔镜组及开腹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4%及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能够达到开腹手术的根治效果,安全可靠,短期疗效良好,长期生存预后不逊于开腹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 保肛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在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对排尿、排便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施行的123例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例,其中采用PANP治疗66例,采用传统直肠癌根治术(TRER)治疗5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排尿功能、肛门功能和性功能.结果PANP组和TRER组患者3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P组排尿功能、勃起功能和射精功能均优于TR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直晒癌根治术可以降低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和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直肠癌 盆腔自主神经 排尿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 肛门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ction,APR)与低位前切除术(lowanteriorresection,LAR)两种术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本院接受APR和LA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结直肠癌生活质量测量量表29(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ColorectalCancer29,QLQ-CR29)对APR组和LAR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最终有完整问卷的患者有164例(APR组50例,LAR组114例)。APR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LAR组,APR组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显著短于LAR组(P〈0.001)。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指数、ASA评分及术前临床分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排尿情况,APR组在术后1个月明显优于LAR组,术后6、12个月两组无差异。大便情况,术后1个月APR组明显优于LAR组,术后6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但术后12个月LAR明显优于APR组。主观感受术后1、6个月LAR组明显优于APR组,但术后12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PR术式优势在于术后短期内排尿、排便,而LAR术的优势也在于术后短期内主观感觉方面。低位直肠癌患者行APR手术后长期生活质量不逊于LAR术式。

  • 标签: 直肠癌 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低位前切除术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