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综合征(reyesyndrome)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是急性进行性脑病。因澳大利亚Reye等于1963年首先报道该病而命名。其病理特点是急性弥漫性脑水肿和肝、肾、心脏等内脏的脂肪变性。现将收治并抢救成功的1例瑞综合征患儿情况报道如下。

  • 标签: 瑞氏综合征 诊断 脑疾病 儿童
  • 简介:脂肪母细胞是一少见的良性肿瘤,有复发倾向,临床易误诊.自2000年~2002年我们收治3例脂肪母细胞患儿,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脂肪瘤
  • 简介:自美国1954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同卵双生肾移植手术以来,全球已累计近百万人接受过各类移植,同时随着各类新型免疫抑制剂的运用,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逐年提高。全球已施行肾移植50余万例,最长存活已达41年。我国肾移植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移植数稳步增加,目前,每年肾移植数超过5000例,数量仅次于美国,最长存活超过20年。尽管我国移植数量稳步增加,必须看到同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较,我国的移植生存率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儿童肾移植一般指受者年龄在18岁以下的移植,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儿童终末期肾病(ESR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药物的问世及手术技术更趋成熟,儿童肾移植的近远期疗效不断提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肾炎、梗阻性尿路疾病的移植肾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多囊肾(PKD)、肾消耗病、溶血尿毒综合征(HUS)、返流性肾病的移植肾生存率保持稳定。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OS)已有数千名儿童肾移植经验的积累。而国内目前儿童肾移植发展相对较缓慢,尤其在低年龄组儿童,开展儿童肾移植较成人的困难更大,严格的配型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处理、恰当的免疫抑制策略和良好的依从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 标签: 肾移植手术 儿童 新型免疫抑制剂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长期存活率 梗阻性尿路疾病
  • 简介:沙门菌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常见致病菌。猪霍乱沙门菌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属沙门菌属的C群,国内较少报道。为进一步了解小儿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临床诊断为猪霍乱沙门菌败血症21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猪霍乱沙门氏菌 临床分析 小儿 常见致病菌 人畜共患病
  • 简介:脾脏血管是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脾脏肿瘤,但因其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国内外报道少,且多数为个案报道。脾脏血管的临床表现隐匿,与其他脾脏肿瘤难以鉴别,临床上通常需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现结合文献分析2013年4月我们收治的1例小儿脾脏血管患儿诊治经过,以为脾脏血管的早期诊治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脾脏血管瘤 小儿 原发性脾脏肿瘤 临床表现 早期诊治 个案报道
  • 简介:目的探讨抬举术中应用"弓形克针"治疗扁平胸型漏斗胸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制的弓形克针架对107例小儿扁平胸型漏斗胸实施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矫形满意.结论此手术方法简单,对扁平胸型漏斗胸矫形满意.

  • 标签: 漏斗胸 外科学 矫形外科学
  • 简介:患儿,女,10岁,因间断咳嗽气喘2年,加重10d入院。2年前患儿受凉后开始出现咳嗽伴有气喘,经抗感染治疗后可缓解,但此后易反复发作,曾数次凶“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等住院治疗。10d前患儿再次出现咳嗽伴有气喘,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平躺,在当地治疗无好转后转入我院。家族中无哮喘病史。入院查体:T36.8℃,P1287次/min,R88次/min,BP110/80mmHg,体重20kg。

  • 标签: 气管内错构瘤 进行性呼吸困难 咳嗽气喘 抗感染治疗 支气管哮喘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少年抑郁症患儿随机分为司西酞普兰组与氟西汀组,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少年抑郁症疗效相当,但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结论司西酞普兰治疗少年抑郁症安全有效.

  • 标签: 抑郁症 艾司西酞普兰 治疗应用 氟西汀 治疗应用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8日至2015年5月4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用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23例(亲缘单倍体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同胞全相合组)。两组的预处理方案均为清髓性,回输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造血干细胞,采用环孢素、甲氨蝶呤±霉酚酸酯联合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低分子肝素±前列腺素E预防静脉闭塞病。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完全、持久的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亲缘单倍体组和同胞全相合组:(1)WBC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3.1±2.3)和(12.5±1.4)d,PLT植入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9.4±8.0)和(22.9±7.7)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9.6±30.3)和(32.5±31.6)月,移植后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5%(16/23)vs71.4%(1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亲缘单倍体相合组与同胞全相合组急性GVHD临床分级(Ⅰ-Ⅳ)65.2%(15/23)和23.8%(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缘单倍体非体外去除T细胞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与疗效相似。

  • 标签: 单倍体 非体外去除T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克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克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的尺骨鹰嘴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urphy等人提出的鹰嘴骨折评分系统对患儿进行评分,临床评估共15分(包括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3个方面),影像学评估4分。总分〉18分为优秀,17分为良好,16分为一般,〈16分为差。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16±6.15)个月。根据Murphy评分标准,平均疼痛评分(4.86±0.35)分,功能评分(5.00±0.00)分,运动范围评分(4.86±0.35)分,影像学评分(4.00±0.00分),平均总分(18.73±0.69)分。随访结果优秀26例,良4例,一般0例,差0例。随访结果优秀的病例中,22例为单纯尺骨鹰嘴骨折,其中1例伴桡骨颈骨折,3例伴肱骨外髁骨折。随访结果良的病例中,3例伴桡骨颈骨折,1例伴肱骨外髁骨折。结论应用克针可吸收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具有骨骺损伤小、固定效果可靠、皮肤刺激小、费用低廉、术后可早期活动、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尺骨鹰嘴骨折切实可行的方法。

  • 标签: 尺骨鹰嘴骨折 可吸收缝线 儿童
  • 简介:胸壁恶性神经鞘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患儿,男,10个月。6个月前发现背部一肿物,无特殊不适,无明显消瘦,肿物逐渐增大。体查:一般情况良好,右胸后壁见一肿物,位于第7~10肋间,固定。胸部CT检查显示:T8、T9椎体旁见4.5cm×4.5cm×4.0cm软组织影,位于皮下,相应肋间隙增宽,肋骨椎体无明显破坏,部分突入胸腔内。

  • 标签: 恶性神经鞘瘤 胸壁 小儿 胸部CT检查 肋间隙 骨椎体
  • 简介:1临床资料病例1,女,4岁,因耻骨前包块4d就诊。查体:前正中线耻骨联合上方见局部皮肤隆起,扪及-4cm×2cm×2cm大小包块,质地硬,无压痛,活动度差.腹肌紧张时肿块明显突出。CT检查见肿块位于腹壁软组织内,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密度不均匀。行耻骨联合上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腹直肌前鞘深面,腹直肌浅面,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予完整切除,见肿块呈球形,直径约4.0cm,包膜完整,质地较硬,剖开后观察呈黄白色,无液化、无囊性变、出血及坏死等。病理检查提示为耻骨联合上脂肪母细胞,S100(+)、CK(-)、EMA(-)。

  • 标签: 脂肪瘤:干细胞
  • 简介:  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oma)是最常见的小儿颅外恶性肿瘤,在小儿所有肿瘤相关死亡中约15%由它所致[1].该肿瘤具有原发部位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和早期转移等临床特点,往往预后较差.一项欧洲人群调查研究显示,神经母细胞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9%[2].……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基因 Trk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的多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1例经手术及病理活检证实的小儿腹部淋巴21例,其中,Burkitt's淋巴12例,非Burkitt's淋巴9例,分别比较两组淋巴的临床症状、发病部位、肿块大小、肿块内坏死灶情况、受累肠壁厚度及扩张度、腹腔淋巴结及肝脾情况等CT影像学表现,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计算结果.结果Burkitt's淋巴常常形成较大肿块,直径>40mm,占91.7%,最常见发生于肠管,占66.7%,受累肠管肠壁呈肿瘤样增厚,占66.7%,受累肠管常常扩张而非狭窄,占50%,肝脾肿大较少见.与非Burkitt's淋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在螺旋CT上有多个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能够做出较明确的诊断.

  • 标签: 腹部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颜面部钙化上皮的有效切除范围及缩小手术切口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我们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39例,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肿物切除、肿物连同包膜完整切除、包膜外1~2mm切除、全层皮肤连同肿物挖除(2~4mm),手术方式为普通切口,设为普通切口组;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颜面部单发钙化上皮45例,切除范围包括包膜内切除、连同包膜完整切除,手术方式为微小切口,设为微小切口组。比较两组肿物最大直径和切口长度,并从病理特点探讨其有效切除范围的依据。结果两组84例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病理特点:钙化上皮体周边界限清晰,其包膜完全为纤维结缔组织假性包膜,无上皮或内皮结构,包膜周边即正常的皮下组织结构,无增殖的细胞。免疫组化:Ki67(-)。两组肿物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小切口组瘢痕小,外形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高。结论钙化上皮经临床检查即可诊断,术中无需切除过多的组织,只要将钙化团块完全切除即可,采用微创小切口方法,疗效确切,术后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面部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手术的219例胆道闭锁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前是否接受过肝门-空肠吻合术(Kasai手术)、肝移植术前是否发生胆管炎以及肝移植术中肠袢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间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结果219例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总体发生率为23.29%。Kasai手术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高于非Kasai手术组(30.70%郴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16,P=0.007)。而Kasai手术组患儿中,术前胆管炎组与术前非胆管炎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组间比较(28.57%m3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5,P=0.628);肠袢保留组与肠袢重建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组问比较(31.43%vs3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911)。在Kasai术后存在胆管炎的患儿中,原肠袢组与新肠袢组肝移植术后胆管炎发生率组间比较(33.33%vs2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79,P=0.447)。结论对于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后的顽固性胆管炎,肝移植手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胆管炎较为常见,但基本可以治愈。保证胆肠吻合的输入端肠袢长度足够,可有效控制肝移植术后胆管炎的发生。

  • 标签: 胆道闭锁 外科手术 胆管炎 肝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胆道闭锁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hepaticarterythrombosis,HAT)的诊断、治疗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6月至2014年4月间完成的41例胆道闭锁肝移植手术临床资料,术后早期常规监测血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对疑有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或开腹肝动脉探查。结果术后9例发生早期肝动脉血栓,发生率21.95%,经肝动脉介入溶栓、肝动脉切开取栓或再次肝移植,2例死于肝动脉血栓,7例肝动脉再通,但围手术期2例死于肺部肺炎克雷白杆菌感染,1例死于肠漏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例再次肝移植者因原发肝无功能而死亡。结论胆道闭锁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可疑HAT者,尽早行肝动脉造影确诊及溶栓治疗、开腹探查肝动脉切开取栓治疗可有效诊断和治疗HAT。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移植 肝动脉血栓 手术后并发症 儿童
  • 简介:目的为了提高对儿童颅咽管的诊断率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研究探讨小儿颅咽管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小儿颅咽管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治疗的经验。结果31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CT和MRI可确诊颅咽管。31例颅咽管中,肿瘤全切除19例(61.3%),次全切除5例(16.1%),大部分切除7例(22.6%)。术后出现尿崩症者19例(61.3%),3例为长期性尿崩。6例(19.4%)出现下丘脑损伤症状。无死亡病例。随访32.5个月,5例(16.1%)患儿复发。结论小儿颅咽管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CT和MRI检查,该病以开颅手术治疗为首选。肿瘤切除的程度应考虑降低肿瘤的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原则。

  • 标签: 颅咽管瘤 诊断 外科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侵犯肝门血管的小儿肝母细胞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的68例肝门部肝母细胞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使用微波切割技术,在不阻断肝门血流的状态下精细解剖分离,在发生血管损伤出血时则暂时性阻断肝门血管,如影响显露,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68例患儿均接受术前化疗,其中侵犯第一肝门17例,侵犯第二肝门51例。15例患儿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在5min以内,2例患儿全肝血流阻断时间为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5mL,6例因失血较多予输血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胆瘘3例,肝周积液5例,乳糜腹1例。结论对于肝门部肝母细胞,采取术前化疗可降低手术难度,精细解剖是基本措施,分块切除是可选方法,肝门血管阻断无法保障安全,不损伤肝门血管是患儿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肿瘤/外科学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