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患儿的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P〈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

  • 标签: TOPK/PBK 恶性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儿童
  • 简介:920220亚急性坏死性淋巴1例报告/李明珠…∥新疆医学。-1991,21(3)。-189男,10岁。发热并腋下痛10天。体检:T37.5℃,P102次/分。双颌下、腋下及腹股沟淋巴肿大,0.5cm×1cm大小,质软,表面光滑,移动度好,无粘连,局部无红热,但有明显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肋下1.5cm,质中,边缘较锐,脾未及。实验室检查:Hb100g/L,血细胞4.9×10~9/L,N50%,L44%,

  • 标签: 网状内皮系统 明显压痛 移动度 李明珠 质中 新疆医学
  • 简介:目的总结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而降低心血管损害。方法分析42例住院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患儿病例资料,分析该组患儿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的损伤情况。结果42例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患儿中,发热42例(100%),伴随皮疹38例(90.5%),结膜充血30例(71.4%),出现口唇皲裂42例(100%),颈部淋巴肿大28例(66.7%),有指趾端脱皮34例(80.9%)。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40例(95.2%),血沉增快38例(90.5%),C反应蛋白增高38例(90.5%),血小板增多31例(73.8%),冠状动脉扩张10例(23.8%)。所有确诊病例均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片口服治疗。随访未发现冠状动脉瘤发生。结论早期诊断并足量应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心脏等血管损害发生率。

  • 标签: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治疗应用 冠状动脉 儿童
  • 简介: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是小儿时期一种较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已成为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发病第5~10天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迅速退热,并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但有报道发现部分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患儿对丙种球蛋白的初始治疗无效,

  • 标签: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 治疗应用 肝功能损害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狼疮肠系膜血管(LMV)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例反复复发的LMV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行文献复习。结果女,9岁。因"腹痛、呕吐及腹泻2个月"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逐渐加重,阵发性加剧,严重时似刀割样。随后出现呕吐及腹泻。呕吐物为胆汁样。腹泻初期为黄色水样便;之后呈墨绿色水样便,每日数十次,每次10-100mL,含黏液。无皮疹、口腔溃疡及脱发等。辅助检查:大量蛋白尿,ANA1∶320(颗粒型),抗SSA、抗SSB和抗RO-52均(+++)。诊断儿童SLE、狼疮性肾炎,甲基泼尼松龙(MP)和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后予MP和羟氯喹口服,症状消失。治疗后2、12和14个月,出现腹痛、腹泻和呕吐,腹部CT均见广泛肠壁增厚,增强后见"靶形征"和"梳子征",双侧肾盂、肾盏扩张伴全程输尿管扩张及膀胱壁增厚,诊断LMV。第3次MP冲击效果不明显,予利妥昔单抗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年,未再发现LMV。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7年12月30日,共检索到6篇英文文献,明确报告10例LMV,1篇文献报告12例次LMV(未提及病例数)。总结临床特征报告较为详细的6例和本文1例的临床特征。7例均为女孩,SLE和LMV诊断年龄9-16岁,均有腹痛和呕吐,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各3例,血液系统受累(包括WBC低、贫血及PLT减少)、肾脏受累各6例;均ANA高滴度阳性,抗dsDNA升高6例,抗SSA、SSB抗体阳性5例,抗Sm抗体、ACL抗体(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各2例,均有补体C3/C4下降;均予大剂量MP冲击治疗,6例予CTX冲击治疗,1例予利妥昔单抗;3例反复复发。结论儿童LMV罕见,多为学龄女童,可以SLE为首发症状,亦可在SLE持续缓解状态下突然出现,典型表现为剧烈腹痛、胆汁样呕吐及排大量墨绿色水样便,确诊依靠腹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肠系膜血管炎 狼疮肠炎 儿童
  • 简介:美克尔憩室是常见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并发症主要有肠出血、肠套叠、肠扭转、憩室或憩室穿孔,美克尔憩室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为25%-40%。肠系膜裂孔疝临床并不少见,而美克尔憩室疝入肠系膜裂孔疝并发肠梗阻极少见。因术前诊断困难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肠系膜裂孔疝误诊为美克尔憩室并肠梗阻病例。

  • 标签: 肠系膜裂孔疝 误诊 美克尔憩室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并发肠梗阻 憩室穿孔
  • 简介:1一般情况患儿,女,13岁,汉族,学生.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伴肛门无排便排气3d急诊入院.入院前3d晚餐后阵发性腹痛、腹胀,伴恶心;随即出现呕吐,成分为胃内容物,不含胆汁;非喷射状.

  • 标签: 肠系膜 并发症 肠梗阻 病因学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1例经手术及病理活检证实的小儿腹部淋巴瘤21例,其中,Burkitt's淋巴瘤12例,非Burkitt's淋巴瘤9例,分别比较两组淋巴瘤的临床症状、发病部位、肿块大小、肿块内坏死灶情况、受累肠壁厚度及扩张度、腹腔淋巴及肝脾情况等CT影像学表现,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计算结果.结果Burkitt's淋巴瘤常常形成较大肿块,直径>40mm,占91.7%,最常见发生于肠管,占66.7%,受累肠管肠壁呈肿瘤样增厚,占66.7%,受累肠管常常扩张而非狭窄,占50%,肝脾肿大较少见.与非Burkitt's淋巴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瘤在螺旋CT上有多个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能够做出较明确的诊断.

  • 标签: 腹部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儿童
  • 简介:发病原因口腔内出现白色溃疡这种溃疡米粒般大小呈白色,被称为“口疮”,在宝宝体质比较弱的时候容易出现,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其发病的原因。

  • 标签: 口腔炎 溃疡 保健知识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