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创通气系指无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的机械通气支持,最早应用于慢性肺部疾患。由于其可避免因建立人工气道而带来的诸多并发症,近年来在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介绍了相关领域最新的临床指南。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并发症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扳机是引起疼痛的重要病因,也是临床疼痛治疗的主要部位,目前对扳机的定位尚缺乏客观的方法。本研究拟应用红外热图和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扳机进行定位并探讨其价值.方法:选择7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的扳机,先用指诊触摸法对扳机进行初步定位,然后用红外熟图对其进行测试,同时与扳机的周围以及躯体对侧相应点进行比较,1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扳机应用3.0T磁共振成像进行定位研究。结果:①140个扳机的体表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和对侧,差异非常显着(P分别〈0.01和0.05),温度升高范围在0.5—2.2℃之间,平均1.3±0.4℃;②治疗后,扳机体表温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③140个“扳机”中有113个显示为“热”,阳性显示率为80.1%;④部分指诊未能探查出的扳机,经红外热图检测同样显示为“热点”,⑤10例病人的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有明显的扳机影像学变化。结论:红外热图对扳机具有客观的辅助定位价值。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扳机的定位没有诊断价值。

  • 标签: 骨骼肌 肌筋膜 扳机点 红外热图 磁共振成像仪
  • 简介: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由外周神经或脊髓损伤、疾病所引起,并往往持续到原发损伤愈合后数月甚至数年,与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疼痛和炎性疼痛不同,普通镇痛药物往往效果欠佳,而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应又与疾病的病因学有关,某些药物对三叉神经后遗痛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幻肢痛却无效,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单一药物所有类型神经性疾病疾病都有效,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药物 治疗靶点 神经性疾病 脊髓损伤 神经后遗痛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持续气道内正压能否延长通气安全时限。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CPA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后患者均不进行辅助或控制通气,诱导前2min开始面罩吸入纯氧,CPAP组采用CPAP6cmH2O,C组为0cmH2O。诱导插管,记者通气安全时限(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0%)后再机械通气。记录入室后(T1)、诱导后(T2)、插管后(T3)、SpO2降至90%时(T90)的血压(mmHg),心率(b/m);分别于吸氧2min时(Tx)、SpO2降至90%时(T90)抽血行血气分析,术中观察胃胀气情况。结果:CPAP组通气安全时限为(561.1±142.3)s,C组为(462.0±136.1)s(P〈0.05)。动脉血气两组吸氧2min时CPAP组PaO2显着高于C组(505.7±73.8vs448.1±79.5mmHg,P〈0.05);两组SpO2降至90%时(T90)的PaCO2CPAP组显着高于C组(67.1±7.5vs61.5±6.8mmHg,P〈0.05)。两组心率,血压统计学上显着差异。两组的胃胀气差异。结论:全麻诱导期应用CPAP,可以延长通气安全时限。

  • 标签: 持续正压通气 无通气安全时限
  • 简介: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FPS)病人“扳机”(TrPs)的皮质电位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定位价值。方法:选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65例,先由同一医师用指诊法定位TrPs,并在TrPs、TrPs周围(上、下、左、右3m1)及躯体对侧相应点(对侧)测定每一的体表电位,然后在扳机施行镇痛药注射疗法或小针刀治疗,待疼痛明显好转后再一次测定每一的皮质电位。结果:治疗前TrPs的皮质电位明显高于周围及对侧(P<0.0l和P<0.05);治疗后扳机皮质电位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TrPs具有皮质电位增高的特性;TrPs皮质电位的变化可间接反映其应激性。皮质电位测定具有辅助定位TrPs的价值,如果结合临床指诊测定,可做到正确定位TrPs。

  • 标签: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扳机点” 皮质电位 镇痛药 小针刀
  • 简介:肩及上臂的神经支配较广。对肩及上臂上部手术采用单纯臂丛阻滞往往出现阻滞不全现象,以往我们采用二法阻滞(指肌间沟臂丛阻滞+C4横突水平颈深丛及浅丛阻滞),以力求保证麻醉效果。今我们改良采用了颈丛加臂丛一法阻滞(下文简称“颈臂丛阻滞”),取得良好效果,今报告如下。

  • 标签: 肌间沟臂丛阻滞 颈丛阻滞 上臂手术 一点法 肩部 颈臂丛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