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储存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不同储存时间功能变化。方法:留取10份健康自愿献血者外周静脉血各20ml,ACD-B抗凝,4℃保存。分别于储存第0、1、2、3、4、6天各取血2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用博纳无血清选择性培养液培养NK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不同储存时间培养的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储存时间培养的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率。结果:我们在预试验中对储存血NK细胞进行长达30d的对比观察,发现血液储存第6天之后所有的NK细胞已经不能被激活。因此本研究仅观察储存≤6d的NK细胞功能变化。储存2d后的NK细胞激活率和功能有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储存时间延长,NK细胞激活的百分率逐渐减低,至第6天时细胞激活率只达第0天的11.2%(P〈0.01)。储存6d后诱导培养的NK细胞杀伤活性(28.73%)明显低于诱导前(杀伤活性44.45%)(P〈0.05);血液储存时间对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有明显影响,储存前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分别为:(33.94±2.92)%、(77.11±6.87)%和(80.97±7.76)%,显著高于储存6d后[分别为:(24.53±2.83)%、(63.93±6.56)%和(73.84±7.21)%](P〈0.05)。结论:储存血中能保持NK细胞功能和活性最长时间为6d;在≤6d时间内NK细胞功能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而变弱。

  • 标签: 血液 储存 NK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捐献单采血小板的血液初筛过程中,最佳血小板检测时间。方法:运用瑞典进口CA62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于采集后1min、5min、10min及30min检测40例静脉血标本的血小板(PLT)和血小板体积(MPV)。结果:在标本采集后的1min、5min、10min及30min进行检测,PLT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PV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最佳血小板检测时间为10min。既可以满足血小板检测的准确性,又能缩短献血者的等候时间,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

  • 标签: 成分血 单采血小板 献血 血小板计数
  • 简介:目的:研究无偿献血拔针后皮下淤血率与按压针眼时间长短的关系,旨在寻求最佳按压时间且有效降低皮下淤血率,减轻献血者的痛苦。方法:将214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5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min、4min、5min、6min、10min,观察每组皮下淤血的例数并做记录。结果:5组不同按压时间的效果比较,皮下淤血率3min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min组、5min组、6min组、10min组4组之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偿献血拔针后按压针眼4~5min较为合适,不但能够有效防止皮下淤血,而且时间不太长,献血者很容易坚持。

  • 标签: 无偿献血 拔针 按压针眼时间
  • 简介:目的:明确两种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区域性国际敏感度指数(PT-localISI),并观察localISI对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可比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CL-9000和赛科希德SF-8000检测PT,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标准血浆对2种检测系统的ISI进行标定,确定其localISI,并分别利用localISI和厂家提供的ISI计算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PT-INR。结果:ACL-9000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为1.18,SF8000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为1.11,与厂家提供的ISI存在差异;对口服抗凝剂患者,使用厂家提供的ISI,ACL-9000检测系统和SF-8000检测系统报告的PT-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PT-localISI,则PT-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保证不同检测系统PT-INR的可比性,必须确定不同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率 区域性ISI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储存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K+)、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以及溶血率的检测,了解去白悬红的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储存期1周(1w组)、2周(2w组)、3周(3w组)、4-5周(4-5w组)的去白悬红各10袋,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后立即(0h)和(4±2)℃保存24h取样测定其K+、FHb,并计算溶血率。结果:洗涤后0h,4组K+含量分别为(0.38±0.04)、(0.44±0.08)、(0.53±0.23)、(0.65±0.20)mmol/L,3w组和4-5w组明显高于1w组、2w组(P〈0.05);洗涤后保存24h,各组K+分别为(1.89±0.32)、(1.89±0.60)、(2.02±0.45)、(2.62±0.31)mmol/L,4-5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但均低于人体正常K+上限。无论是洗涤后0h,还是保存24h,FHb、溶血率4-5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而且4-5w组洗涤红细胞保存24h,FHb为(0.90±0.32)g/L,明显高于国标水平。结论:建议尽量避免使用保存期4-5w的去白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而且制备好的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减少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的悬浮时间

  • 标签: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储存时间 洗涤红细胞 钾离子浓度 游离血红蛋白 溶血率
  • 简介:1我国无偿献血的现状自从2010年以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血液供应紧缺,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年献血人次或献血量2位数的降幅,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尽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血站行业采取多项措施,包括重启家庭互助献血,试图力挽这一局面,但仍难以从根本上奏效[1]。

  • 标签: 夜市献血点 血荒 个人自愿献血
  • 简介:随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安全输血已倍受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血站都实现了站内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从血源招募、献血者体检、血液采集、成分血制备、血液出库等采供血全过程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更好地保证了血液的安全性。

  • 标签: 血站 Znternet 信息共享
  • 简介:血液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在输血机构质量管理项目中提出输血机构应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血管到血管整个输血链条过程的控制,即建立在过程方法模式上。

  • 标签: 新法规 采供血 关键质量控制点
  • 简介:目的:了解河北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位基因多态性及分布特征。方法:对1912例河北地区汉族人群献血者采用基于测序的分型技术(SBT)进行HLA-C位高分辨基因分型,直接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并与中国其他地区人群进行比较。结果:1912例河北汉族献血者中共检出41个HLA-C等位基因,其中频率大于0.050的常见等位基因共7个,分别为C*07:02(0.13546),C*06:02(0.118985),C*08:01(0.101726),C*03:03(0.10068),C*01:02(0.09022),C*03:04(0.089174),C*04:01(0.071391)。与我国其他文献中汉族人群数据进行群体比较后发现,河北汉族人群HLA-C位频率除与最高的常见基因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均为C*07:02外,与其他地区无论是分布规律还是常见等位基因的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四川、广东、湖南岳阳3省市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基因分布规律却较为相近。结论:获得了河北地区汉族人群HLA-C位基因分布规律和特征,与南方汉族人群差异显著,本研究为中国人群HLA-C位基因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数�

  • 标签: 人群位点 位点基因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