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路径是近年来国家卫计委积极提倡的一种医疗模式。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学专业委员会将血液成分与临床路径工作结合起来,推出了《慢性贫血红细胞临床路径》和《血小板临床路径》,旨在引入临床路径使临床医生按血液成分的适应证用血、护理技术人员按统一的模式进行血液成分操作,医护人员按规范的要求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治。

  • 标签: 贫血 红细胞输注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 临床路径
  • 简介:及成分质量要求(GB18469-2012)(以下简称国标)由卫生部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5月11日发布,7月1日实施。2012年2月卫生部颁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对献血者健康检查、采集、血液成分制备、

  • 标签: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GB18469-2012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大量输血 创伤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效果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和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效果、病死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及效果不佳的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住院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的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 简介:患者,男,44岁。于2007年5月13日入院,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主干内径23cm)和巨脾(脾肋间厚76cm、肋下长130mm)。5月14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41×10^9/L,血红蛋白99g/L,红细胞压积33.2%,血小板16×10^9/L;凝血系列:凝血酶19.7s,凝血酶原活动度38%,

  • 标签: 血小板 巨脾
  • 简介:目的:了解并比较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582例患者分为悬浮红细胞组(1450例)和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组(1132例),前测定Hb值,复查患者及献血者ABO和RH(D)血型并作凝聚胺法交叉配试验,输血后给每例患者进行血液学分析,检查Hb值,然后再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结果:手工分少自细胞红细胞效果好于普通悬浮红细胞,并且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可以使输血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

  • 标签: 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258例次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来评价血小板疗效。分析病种、性别、年龄、体重、发热、脾大、次数对注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注有效例次为188例次(有效率72.9%),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分别为80.9%、73.2%、70.2%、52.5%,不同病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8,P〈0.05)。146例次有发热感染者血小板有效率为67.1%,明显低于112例次无发热感染者的80.4%(χ^2=5.614,P〈0.05);69例脾大患者的有效率为55.1%,明显低于189例脾不大者的79.4%(χ^2=15.088,P〈0.01);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894、0.051、0.065,P〉0.05);随着次数增加,血小板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无效。结论: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疗效不同,发热、脾大、次数可能是影响血液病患者疗效的因素。

  • 标签: 血液病 机采血小板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对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行自体的64例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单纯异体的相同或类似类型急诊手术患者62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24h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氧饱和度(SaO_2)、动脉氧含量(CaO_2)、混合静脉氧分压(PvO_2)、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_2))、静脉氧含量(CvO_2)、氧摄取率(ERO_2)、乳酸浓度(aLac、vLac)的变化以及术后红细胞变形指数(RCDI)、及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含量。结果:①术后观察组PaO_2、CaO_2、PvO_2、SvO_2、Cv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术后24h观察组ERO_2以及aLac、vLa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观察组RCDI为0.143±0.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68±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红细胞2,3-BPG含量分别为(2.51±0.20)μmol/ml和(4.39±0.41)μ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5±0.17)μmol/ml和(3.27±0.34)μmol/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自体能即刻为患者提供完全相容的血液,迅速补充血容量,明显提高氧含量及氧饱和度和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自体血回输 肝脾破裂 组织 氧代谢
  • 简介:目的:了解术中自体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对2012年神经外科手术中132例自体患者的回收量,回量,异体量,及手术前后Hb,Hct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共回收自体146200ml,平均每例回收1107.6ml;共回自体83290ml,平均每例回630.9ml。其中43例除自体外,还分别输了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和血浆。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患者术前术后的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自体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能明显减少异体量,节约资源,并能减少或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自体血回输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在血液分析仪比对及传递的临床应用。方法:用HST-302流水线1号机血细胞分析仪作为参比检测系统,对非血液系统疾病门诊患者新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定值,再用该对HST-302流水线2号机进行比对校准,最后利用该定值新鲜在HST-302流水线1、2号机进行传递,Sysmex软件IPU有Cumulative累计功能,可保存检测结果,我们通过Cumulative即可随时监测仪器是否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结果:通过新鲜对HST-302流水线1、2号机的比对,发现2台仪器一致性良好;新鲜传递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仪器状态是否在控。结论:采用健康人新鲜比对校准后,提高了不同血液分析仪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利用新鲜在不同血液分析仪间进行传递是一种经济、实用和有效的措施,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血液分析仪 比对 新鲜全血传递
  • 简介:血小板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疗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长期反复血液制品的患者,发生了血小板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严重的出血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免疫因素是导致血小板无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HLA-I类抗体是最受临床关注的关键因素,如何为患者提供HLA相合的血小板供者是成功处理免疫性PTR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血小板输注无效 HLA Matchmaker分析技术 HLA半相合
  • 简介:患者,女,48岁。因月经增多伴经期延长4个月,于2007年2月11日入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入院时Hb37g/L,2月11日O型Rh阳性悬浮红细胞400ml,O型Rh阳性血浆200ml,2月14日再次O型Rh阳性悬浮红细胞400ml,O型Rh阳性血浆200ml,2月15日复查Hb61g/L。2007年2月16日手术拟悬浮红细胞800ml,与同型供者的相配(凝聚胺法)时发现主侧凝集,次侧不凝。

  • 标签: 抗-E 配血 不合
  • 简介:患者,女,16岁.胸髓胶质瘤术后7年,下肢无力1年,加重20d,于2004年10月28日人院.患者曾于7年前在他院行肿瘤切除术2次,并有输血史.本次人院检查后,确诊为"胸髓胶质瘤"复发,需手术切除减压治疗.

  • 标签: 交叉配血试验 抗c抗体
  • 简介:输血工作现在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输血前的交叉配试验则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的最后一道非常重要的关卡。笔者在工作中检测出不规则IgG性质的抗自身抗体,干扰了正常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IGG 自身抗体 疑难配血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309例肿瘤患者进行交叉配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①输血2~3次的肿瘤患者交叉配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4~8次的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4~8次的患者(P〈0.05)。②输血2~3次的176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4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输血4~8次的133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3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9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配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试验,可提高交叉配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肿瘤 抗体 交叉配血 输血
  • 简介:临床患者因多次输血而产生不规则抗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IgG型抗Fy^a抗体是非常罕见的同种异体抗体,笔者在1例溶血性贫血的患者血清中,检出IgG型抗Fy^a抗体,报告如下。

  • 标签: Duffy 血型 IgG型抗Fy^a抗体 交叉配血
  • 简介:近年来,无偿献血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能力的加强,无偿献血的增长仍然不能跟上临床用血的增长,依然存在偏型或季节性血液紧张的时期。个别地方供紧张甚至呈常态化趋势,血液供应面临着新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我站根据血液库存情况分为正常供模式和限量供模式。在血液充足时为正常供模式,血液紧张时启动限量供模式。在限量供模式下,血站对用血计划的评审与用血医院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血液紧张 血站 供血评审 沟通策略
  • 简介:对我院收治的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配过程中纠正错定血型情况报告.1对象患者,女,41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预约AB型,RhD阳性,洗涤红细胞2单位,无输血史,Hb22g/L,血小板187×109/L,HCT4.30,ALT21U/L.

  • 标签: 交叉配血 错定血型
  • 简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获得性免疫性贫血,是患者体内产生了与红细胞自身抗原反应的自身抗体,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引起细胞过早破坏而产生的一种溶血性贫血。在临床输血过程中,

  • 标签: 贫血 溶血性 自身免疫性 Ce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对比重异常献血人群的影响。方法:指定专人负责资料收集,对102名低比重献血者进行3~6个月健康指导,测定干预后比重。结果:干预3个月后63名献血者测定合格,3~6个月间18名献血者测定合格,共有21名献血者检测为不合格。81名合格献血者中72名参加了献血。结论:通过健康指导提高了低比重人群对不良生活方式的认知并且对扩大无偿献血人群有积极效果。

  • 标签: 健康指导 血比重测定 不良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