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司特、倍氯米松对青春期前哮喘儿童线性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95例参与此次研究,随机将将95名患儿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儿给予司特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司特和倍氯米松联合给药治疗,对比预后效果。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患儿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司特和倍氯米松在青春期前儿童哮喘的缓解和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能更好的控制患儿哮喘症状,改善患儿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 标签: 青春期前哮喘 日间症状评分 夜间症状评分 孟鲁司特 倍氯米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司特钠(顺尔宁)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0例4~18个月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司特钠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仅给予综合治疗,司特钠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司特钠4mg,每晚1次口服。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中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并观察两组喘息缓解所需时间。对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观察组司特钠持续应用3个月),观察各组患儿在此期间再次出现喘息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RSV毛细支气管炎CysLTs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司特钠治疗组喘息缓解所需时间(T)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ysLTs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患儿血清CysLTs水平仍高于正常组(P<0.05)。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有3例出现再次喘息,而对照组有12例出现再次喘息。结论司特钠可缩短病程,降低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CysLTs水平,在RSV毛细支气管炎的抗炎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孟鲁司特钠 毛细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 简介:目的评价左西旦注射液对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脑钠肽(BNP)等心衰标记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终末期心衰患者50例,其心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NYHA分级),检测hs—CRP、BNP水平,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两组均予标准抗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左西旦注射液。在接受左西旦治疗3d后,两组重新检测hs—CRP、BNP、LVEF和LVEDd。结果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心脏彩超测定LVEDd及LVEF,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O.05)。两组治疗后hs—CRP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O.05);BNP均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O.05)。结论左西旦注射液治疗终末期心衰疗效肯定,可在常规治疗效果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终末期心衰患者CRP及BNP水平,改善左室功能,可作为终末期心衰的治疗药物。

  • 标签: 左西孟旦注射液 心力衰竭 超敏C反应蛋白 脑钠肽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左西旦、米力农和硝普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神经激素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90例AHF患者随机分为左西旦组、米力农组和硝普钠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内皮素-1(ET-1)、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4h,左西旦组较其他两组总有效率高(P=0.004、0.015),左西旦组患者临床状况显著改善。治疗后7d,三组LVIDd、LVEF及F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左西旦组LVIDd与其他两组比较未见缩小(P=0.113),而LVEF、FS较其他两组增加(P〈0.01)。治疗后24h及7d,三组血清NT-proBN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降低(P〈0.01),治疗后7d较治疗后24h进一步降低(P〈0.01)。治疗后7d,左西旦组血清NT-proBNP水平比其他两组降低(P=0.006、0.003)。治疗后7d,三组血清ET-1和NE水平较基线水平降低(P〈0.01),左西旦组血清NE比其他两组降低更多(P〈0.017)。随访3个月,左西旦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5、0.013)。结论左西旦能明显改善AHF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近期再住院率。

  • 标签: 左西孟旦 急性心力衰竭 左室功能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左西旦对妇科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42例妇科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术前均扩冠、强心治疗,循环稳定后接受手术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手术开始后给予左西旦12μg·kg^-1·min^-1泵入15min后,改为0.5μg·kg^-1·min^-1持续泵入24h;对照组同期给以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患者术前(T0)、术后6h(T1)、术后24h(T2)、术后72h(T3)循环血压、心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白介素-22(IL-22)、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在T1、T2、T3点:试验组患者CI高于对照组[(2.07±0.25)L·min^-1·m^-2比(1.87±0.29)L·min^-1·m^-2;(2.55±0.24)L·min^-1·m^-2比(2.05±0.21)L·min^-1·m^-2;(3.18±0.30)L·min^-1·m^-2比(2.58±0.31)L·min^-1·m^-2,P<0.05]、LVEF均高于对照组[(46.36±2.03)%比(38.36±1.84)%;(50.62±2.32)%比(42.86±2.45)%;(56.14±3.08)%比(48.65±2.68)%,P<0.05];T2、T3点:试验组患者IL-22低于对照组[(14.20±1.15)ng/ml比(18.34±1.32)ng/ml;(14.22±1.20)ng/ml比(20.13±1.08)ng/ml,P<0.05]、cTnI低于对照组[(0.35±0.05)ng/ml比(0.58±0.11)ng/ml;(0.38±0.08)ng/ml比(0.67±0.15)ng/ml,P<0.05].结论左西旦能够增强妇科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输出量,保护心肌,维持循环稳定.

  • 标签: 左西孟旦 妇科肿瘤 冠状动脉疾病 围术期
  • 简介:目的观察左西旦对缺血性心肌病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分为新活素组(48例)和左西旦组(52例),均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分别接受新活素(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和左西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血B型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及心脏指数(cardiacindex,CI)。结果治疗7天后,两组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P〈0.05),LVEF及CI较治疗前升高(P〈0.05),BNP明显下降(P〈0.05);且左西旦组BNP水平及LVEF和CI改善情况均优于新活素组(P〈0.05);两组随访3个月,左西旦再次入院率25.00%,显著低于新活素组54.17%(P〈0.05)。结论左西旦在缺血性心肌病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且短期预后更好。

  • 标签: 左西孟旦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观察左西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ADHF)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DHF患者9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41~78岁,平均(61.5±19.4)岁。随机分为联合组、左西旦组和rh-BNP组,每组3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6h、12h、24h、48h、72h,记录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SaO2)及24h尿量、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72h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脑钠肽(BNP)水平。同时统计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后6h、12h、24h、48h、72h,3组呼吸频率和肌酐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氧饱和度和肾小球滤过率升高,24h尿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rh-BNP组和左西旦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6h、12h、24h、48h、72h呼吸频率降低,24h尿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在治疗后72h的LVEDD及LVEF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较左西旦组和rh-BNP组LVEDD及LVEF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72h的血浆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同时联合组较其他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肝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等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均未出现用药相关的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结论左西旦联合rh-BNP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较单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安全可靠。

  • 标签: 左西孟旦 重组人脑利钠肽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肾功能
  • 简介:目的对比左西旦与多巴胺在严重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严重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住院患者6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形术。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立即应用左西旦注射液。B组患者在心脏复跳后应用多巴胺。两组用药均持续24h。记录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等。在围手术期各时刻(术前、术后6h、术后24h、术后48h)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水平。术前及术后5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手术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后5d的LVEF值明显高于B组,[(43.0±2.3)%vs.(38.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h、48h的cTnI值分别为(0.40±0.17)μg/L、(0.16±0.06)μg/L,均显著低于B组的(0.57±0.18)μg/L、(0.39±0.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6h、24h、48h的BNP值分别为(936.8±270.6)ng/L、(750.7±305.4)ng/L、(608.4±183.3)ng/L,也显著低于B组的(1109.8±395.5)ng/L、(866.5±311.8)ng/L、(733.2±201.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20.59%vs.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形术的严重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应用左西旦,较多巴胺,能有效增强心肌收缩,且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房颤 多巴胺 左西孟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