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在提升中药煎药工作效率的作用。方法根据中药煎药的实际情况,对煎药布局、人员素质、中药材领取、煎煮记录、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考察工作效率的变化。结果中药煎药经一系列改革后,煎药环境、人员素质、中药煎煮等各个环节均明显改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中药代煎服务增加。结论适时对中药煎煮的硬件、软件等进行升级,可显著提升中药煎药的工作效率,提升其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保障了中药汤剂质量和中医临床疗效,充分发挥了中药煎药在中医治疗中应有的重要角色。

  • 标签: 中药煎药室 规范化管理 工作效率
  • 简介:目的通过对椎管内麻醉的手术护理效果的研究,为椎管内麻醉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法将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200例进行椎管内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加强护理(心理、体位、麻醉期间的安抚)。对两组在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呼吸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组焦虑、抑郁、疼痛进行比对,研究手术护理干预对椎管内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加强对椎管内麻醉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稳定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同时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痛感。结论加强椎管内麻醉患者护理,能够使麻醉和手术更加顺利。

  • 标签: 手术室 加强护理 椎管内麻醉
  • 简介:摘要为保证神经外科危重病人护理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笔者就重症监护病房交叉感染的预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交叉感染即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空气污染或物品仪器表面带菌等,是医院感染较严重的一种。交叉感染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病人3个基本条件。顺义区医院成立重症监护病房十二年来,,从未发生严重的交叉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控制在10%以下,现就神外监护交叉感染的预防浅谈几点体会。

  • 标签: 交叉感染 护理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流出道起搏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4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zoneIndex,TZI)最小,而游离壁组最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比例最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右流出道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的定位,但受样本量等的影响,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室间隔 起搏 体表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体能状况对围术期严重性心律失常(HRVEB)的影响。方法连续择期非心脏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60~95(71.2±6.1)岁,采用Duke体力活动指数评估每例患者手术前14~20d的体能状况。根据体能状况分为3组:Ⅰ组22例,〈4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s,MET);Ⅱ组40例,4~7MET;Ⅲ组38例,〉7MET。以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每例患者手术前、术后1和2d的心电活动,记录HRVEB的发生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手术后1dHRVEB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Ⅱ组(10.5%vs36.4%和30.0%,P〈0.05),手术后2d,HRVE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1d(31.6%vs10.5%,P〈0.05)。结论MET水平影响老年患者性心律失常的发生,MET〉7的患者手术后早期阶段HRVEB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手术期间 心律失常 心性 手术后期间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体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手术优质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纳入的114例急诊手术患者,将其分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为5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然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进行优质护理,并将两组改变的情况和护理效果进行记录。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心率、收缩压等生理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手术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生命体征得到稳定,从而为后期治疗效果做了有力的保障,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手术室优质护理 急诊手术 生理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①探讨不同的中医体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分布规律;②初步分析本病常见中医体质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①采用横断面病例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中医体质问卷为手段采集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体质信息;②通过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本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并按体质类型分组,比较实验指标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各组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者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进行统计描述,选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的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百分比和卡方检验验证一致性,采用officeexcel软件制作图表。结果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痰湿质、阴虚质患者在各个糖尿病肾病分期的分布较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II期者较多,气虚质患者处于糖尿病肾病IV期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四种以痰湿质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最为明显,其次是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最为明显,气虚质升高最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为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其中湿热质患者多见于疾病早期,患者血脂偏高者多,肾功能减退者较少;痰湿质在疾病早中期都较多见,属于过渡期体质,患者血脂升高者较多,肾功能减退者较少;阴虚质体质可见于本病的整个病程中,患者年龄、血脂、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气虚质主要出现在疾病后期,且患者年龄偏大,肾功能减退比例高。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中医体质 中医防治
  • 简介:目的评价对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症状低血糖与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及动态心电监测(Holter)系统进行动态血糖及心电的同步监测,观察无症状低血糖和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了237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CGMS共记录了477次无症状低血糖(血糖〈3.9mmol/L)发作。糖尿病组患者平均血糖[(10.6±2.3)mmol/L比(6.7±1.1)mmol/L]、血糖最高值[(15.9±3.5)mmol/L比(10.9±3.1)mmol/L]、MAGE[(3.9±1.1)mmol/L比(2.8-+1.6)mmol/L]、SDBG[(2.5±1.3)mmol/L比(1.3±0.7)mmol/L]、平均低血糖发作次数[(2.7±3.2)次比(1.7±1.8)次]均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P〈0.05)。此外,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均好发于夜间。与非低血糖组患者相比,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室性早搏、室早二联律及非持续性速发生次数更多(P〈O.05)。结论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发作是普遍存在的,且好发于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和性心律失常相关。

  • 标签: 无症状低血糖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