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忽略心衰恶化的征兆.可能会给自己惹上麻烦。有私家汽车的人们,当车仪表板上“检查发动机”的信号灯一闪一闪或者车盖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很多人都会留意到这些信号.并把车交给技师修理。心衰患者的身体也经常发出这样的信号。很多人忽略这些心衰恶化的信号(见“心衰恶化的征兆”),等到几天后才到门诊治疗或者入院。

  • 标签: 心衰患者 生命 威胁 信号灯 门诊治疗 恶化
  • 简介: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面对许多市民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支援灾区人民的救治活动中.我们为之感动;然而有些市民在献血时会有晕厥、晕倒的症状,而且他们在以前的采血检查,也出现过相同的症状。面对这些已知自己可能会再一次出现眩晕,仍要献血的市民,更让我们感动。不过,同时人们可能也存在着这样的疑惑:我出现这些症状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 标签: 晕厥 免采血 无偿献血 采血检查 症状 大地震
  • 简介:目的研究豚鼠心电位场的分布形式。方法30只豚鼠第1、4、7肋间隙,采用头胸导联(HC),记录体表不同方位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R(r)波的分布,确定体表心电的分布形态。结果在所有8×3个测试点上都记录到明显的R(r)波。结论体表心电位场是一致向外的拟球状面分布形态,并非“左右各半”的偶极分布

  • 标签: 豚鼠 心电位场分布 研究 心电图
  • 简介:黄伯中风了!这个意外令他的家人不能接受,因为虽然黄伯患有高血压病,但经过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得到了控制,自我感觉亦很好,家人完全没有料到他会发生脑卒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医学界对这部分治疗失败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一个重要而易于被忽略的方面,

  • 标签: 血压控制 治疗失败 家人 自我感觉 高血压病 中风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血压计测量血压,这种方法称偶测血压。偶测血压在发现高血压患者.指导高血压的治疗、评价患者的预后及在进行预防保健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偶测血压还有以下不足,比如说.有的病人在医师诊室偶测血压已经控制在正常范围而病人仍然发生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血压监测 治疗 正常范围 靶器官损害 预防保健 高血压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冬眠心脏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情况。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冬眠组、冬眠-酪胺组、复灌组、复灌+酪胺组和复灌+去甲丙咪嗪+酪胺组,每组6只。建立离体鼠心脏急性冬眠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急性心肌冬眠心脏去甲肾上腺素的自发性和电场刺激引起的释放.并评价去甲丙眯嗪和酪胺对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影响及酪胺对心率的影响。结果:在冬眠组,缺血1min、120min和加入去甲丙咪嗪后冠脉流出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分别为(1.9±0.5).(2.0±0.4)和(1.9±0.4)pmol/g·min,三者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电场刺激引起的心脏去甲肾上腺素的溢出在冬眠组为(3.2±1.3)pmol/g·min,对照组为(76.9±27.7)pmol/g·min,复灌组为(80.3±23.9)pmol/g·min,经方差分析。对照组和复灌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冬眠组较对照组以及复灌组显著减少(P〈0.01);在冬眠-酪胺组和复灌+酪胺组,酪胺均可引起心率和去甲肾上腺素溢出的明显增加(P〈0.05),而在去甲丙眯嗪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增加变得不明显(P〉0.05)。结论:离体鼠心脏急性冬眠,不伴有心脏去甲肾上腺素自发性释放的明显增加。而酪胺可引起心率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明显增加.提示心脏交感神经末梢的能量并没有被耗竭;电场刺激引起的心脏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明显减少。复灌后这种释放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在急性心肌冬眠过程中,心脏的交感神经功能可能也经历了一个类似冬眠即神经冬眠的过程。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 大鼠
  • 简介:目的分析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社区人群和体检人群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布特点。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间,随机选取两部分人群,社区人群:来自于山西省太原市坝凌桥社区,共5092例(男性1076例,女性4016例);体检人群来自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共4323例(男性2824例,女性1499例)。检测两组人群血浆Hcy、血糖、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指标。分析血浆Hcy在各年龄段以及两组人群中的分布。结果与社区人群比较,体检人群高血压比例和Hcy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年龄段Hcy多分布在10~20μmol/L,社区人群各年龄段10~20μmol/L水平分布:≤35(50.3%);35~45(50.9%);45~55(42.2%);55~65(52.4%);〉65(58.1%)。社区人群各年龄段分布:≤35(46.2%);35~45(50.5%);45~55(43.7%);55~65(51.3%);〉65(51.9%)。社区人群非高血压者较高血压者Hcy≤10μmol/L比例(12.2%vs.5.8%)升高,20~30μmol/L(13.9%vs.19.8%)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体检人群非高血压较高血压Hcy≤10μmol/L比例(20.7%vs.14.6%)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社区人群Hcy水平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144,P〈0.05)。体检人群Hcy水平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131,P〈0.05)。结论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社区人群和体检人群各年龄段大部分Hcy水平在10~20μmol/L,非高血压较高血压Hcy≤10μmol/L比例升高。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分布 高血压
  • 简介:心律失常是冠心病(CHD)好发的并发症,也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为了解24h早搏发生的规律,将本院1998~2000年近3年107例确诊冠心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 标签: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早搏 分布
  • 简介: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的24小动态心电图(DCG)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52例Af者性别、年龄、发作特点、心电改变、病因联系等予以分析。结果①60岁以下(A组)28例,61岁以上(B组)3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性别间无差异;②冠心病27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1例,其他占49例,以冠心病居多,性别间也无差异;③阵发性Af56例,A组11例,B组45例,两组间有差异(P〈0.05),性别间无差异;④特发性Af17例,A组16例,B组1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中以女性居多占10例;并以白天(8AM-8PM)发作占13例,仅4例发生在8PM~2AM。结论DCG可发现Af的发作特点,对阵发性Af、特发性Af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阵发性房颤 特发性房颤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预后.方法:连续行急诊PCI的75例AMI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44例和女性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年龄偏大(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更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更多(P<0.05);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更高(P<0.05);且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女性疗效不如男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介入治疗 性别 疾病预后 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高血压(EH)者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患者进行24h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150例中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55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3例;前两组的24h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著。结论ABPM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高血压病 动态血压 监测
  • 简介:据台湾媒体报道,英国20岁女子贝丝(BethGoodier)患有俗称“睡美人症”的军见疾病克莱恩莱文症候群(KIeine—LevinSyndrome),每天只有2小是清醒的,其余时间都在睡觉,严重影响贝丝的生活。“睡美人症”目前仍是不治之症,全球约有1000名患者,而且好发于青春期男女,患者错过了重要的成长阶段。

  • 标签: 少女 美国 媒体报道 不治之症 症候群 青春期
  • 简介:研究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目的:研究将控释的琥珀酸Metoprolol加于标准疗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其总病死率的影响,以及对病死率、住院和其他临床现象的影响和比较两个亚组的生活质量与医疗费用.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式.病人资料:3200例,年龄40~80岁,左心室射血分数≤40%,NYHAⅡ~Ⅳ级.

  • 标签: 美多心安 干预试验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衰 病死率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肾实质性高血压24小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实验组(A组)对象为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共52例;对照组(B组)为同期随机抽取的我院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两组均作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A、B两组之间24小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A组收缩压、舒张压均<10%,B组则>10%,两组间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实质性高血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少,昼夜节律减弱.

  • 标签: 高血压 肾性 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耳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更加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取242例中耳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与药敏实验。结果242份标本中215例检出病原菌,阳性检出率88.7%,分离病原菌251株,其中36份标本为2种细菌混合感染。检出革兰氏阳性菌154株占(61.4%),革兰氏阴性菌65株(27.1%),真菌32株(12.7%)。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8株(51%)与铜绿假单胞菌37株(14.7%)。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利福平,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替考拉林,头孢西丁的敏感率分别为95.3%,95.3%,100%,76.6%,79.7%,96%,100%,89.8%。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氨曲南,替卡西林的敏感性分别为94.6%,86%,86.5%,89.1%,100%,91.9%,94.6%,89.1%。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我院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为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中耳炎, 分泌物, 药敏试验, 病原菌
  • 简介: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速、室颤和猝死的价值以及抗心律失药物的药效评估作用已得到公认[1].本文观察了60例负荷平板运动诱导的心肌缺血病人QTcd变化,以探讨QTcd在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负荷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 QTC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QRS程(QRSd)增宽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患有心衰但无房颤病史的患者1098例,将其分为三组:QRSd≤120ms、120ms〈QRSd〈150ms及QRSd≥150ms组,随访跟踪各组新发房颤的概率.通过二元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QRS程和房颤新发概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患者群体的统计表明,房颤的新发概率为35.7%.通过二元分析发现,房颤的新发概率存在组间差别(21.7%、35.9%、42.5%,P〈0.01);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发现,QRS程是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QRS是慢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QRS时程 慢性心力衰竭 新发房颤
  • 简介:目的探讨地佐辛在对全身麻醉的气管插管相关应激反应进行抑制存在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了上腹部施行全身麻醉相关手术且ASA分级为1到2级的患者共60例。并随机分成地佐辛组(共30例)以及芬太尼组(共30例1,然后对两组抑制患者气管插管相关应激反应的对应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结果在地佐辛组中,其心血管方面所具有的稳定性要比芬太尼组强,而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相关升高程度方面也比芬太尼组要低,这两组对气管插管中的应激反应进行制止,其效果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有着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地佐辛来对全身麻醉气管中的插管应激反应进行抑制的话,其效果相对满意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

  • 标签: 地佐辛 全麻诱导 芬太尼 临床观察 插管应激反应
  • 简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AVB)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当三度AVB发生,心脏会保护性启动缓慢稳定的逸搏心律来保护心脏,以避免发生心脏停搏。逸搏心律无论来自交界区或是心室,患者一般不会发生晕厥。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患者是以晕厥为首要症状来就诊的,因晕厥跌倒发生骨折就诊于骨科,或晕厥跌倒发生脑出血就诊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或者误诊为癫痫发作,而来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只有其中的少数。

  • 标签: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 晕厥 患者 三度AVB 心脏停搏
  • 简介:目的了解心电向量(VCG)T环变化在早期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的特点、诊断价值、特异性及敏感性。方法观察10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VCGT环变化特点,并对比VCGT环变化阳性检出率与同时检查的心电图(ECG)T波改变阳性检出率。结果对早期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的诊断,需要对VCGT环的各项异常指标综合判断。VCG的T环改变比ECG的T波改变的阳性符合率高,VCG较ECG对心肌供血不足的检出率敏感性高,有关T环的变化常常是冠心病早期特征性改变。结论VCG的T向量环改变对早期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心电向量 心电图 早期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