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9 个结果
  • 简介: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的临床表现,是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显著增高的一个标志。早期检测微量白蛋白能够使个体化的积极治疗及早实施。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并尽早治疗,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效果。1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只有3~4nm的微孔,并带有一层负电荷,具有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使血浆中的带负电荷的中等分子及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白蛋白

  • 标签: 尿白蛋白 白蛋白研究进展
  • 简介: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不仅参与正常肌小节和肌丝的组装,稳定肌小节的结构,而且通过磷酸化等调节横桥循环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包括.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是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其中编码cMYBPC的基因是肥厚型心肌病的最为常见的致病基因之一,本文就cMYBPC以及编码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致病基因、表型和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基因突变
  • 简介:<正>检测52例,其中慢乙肝30例,慢丙肝4例,慢肝(原因不明)18例。结果:血清前白蛋白(PAB)≤200mg/L为分界点鉴别轻、重度肝脏炎症,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1.43%、66.67%和67.31%,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5.00%和93.75%。血清PAB对病理分期无鉴别价值;以血清白蛋白≤41g/L为分界点鉴别轻度与重度肝纤维化,其

  • 标签: 肝脏炎症 血清白蛋白 前白蛋白 纤维化程度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视黄结合蛋白4(RBP4)及血浆结合蛋白(H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广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CHD患者140例作为CHD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非CHD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将CHD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38)、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62)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40).依据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n=27)、双支病变组(n=54)和三支病变组(n=59).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结果CHD组患者的血清hs-CRP[(7.29±3.65)vs(2.84±1.16)mg/L]、RBP4[(49.64±8.32)vs(42.07±5.51)ng/ml]及血浆Hp[(95.26±19.14)vs(70.13±16.33)mg/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亚组和UAP亚组患者(P〈0.05);UAP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亚组患者(P〈0.05).三支病变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比病变亚组患者(P〈0.05);双支病变亚组患者的血清hs-CRP、RBP4、Gensini评分及血浆Hp水平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患者(P〈0.05).CHD患者的Gensini评分与血清hs-CRP(r=0.619)、RBP4(r=0.554)及血浆Hp(r=0.59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CHD患者血清hs-CRP、RBP4及血浆H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冠心病 C反应蛋白质 视黄醇结合蛋白质类 结合珠蛋白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心脂肪酸结合蛋白新的纯化方案.方法以牛心为材料,通过凝胶过滤层析,疏水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快速分离纯化出脂肪酸结合蛋白.结果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纯度及特异性均良好.并用其免疫大耳白兔获得抗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结论该纯化方案可作为一般蛋白的纯化战略.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多克隆抗体 Western杂交
  • 简介: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G416S突变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特点。方法在100例HCM患者中对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分析携带基因突变患者的表型特点。结果在一例患者中发现MYBPC3第8697G〉A基因突变,该突变位于外显子15,造成了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第416位的甘氯酸转变成丝氨酸(G416S),该位置位于保守区。患者65岁时出现活动后胸痛不适,无高危因素。结论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G416S错义突变能够导致HCM,携带该突变的患者表型轻、预后好。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G416S错义突变 表型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基因BRC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多西紫杉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BRCA1的表达,用含多西紫杉化疗方案(TEC)对该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分析其与多西紫杉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BRCA1表达阳性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进展率分别为22.6%、71.7%、5.7%、0%;乳腺癌患者BRCA1表达阴性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进展率分别为11.8%、58.9%、27.4%、2.0%,2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RCA1表达水平与含多西紫杉的化疗方案(TEC)的化疗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BRCA1可能作为一项预测紫杉类疗效、筛选乳腺癌化疗药物、指导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新指标.

  • 标签: 乳腺癌 BRCA1基因 多西紫杉醇 化疗敏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Cardiacmyosinbindingproteinc,MYBPC3)18443A/G多态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100例无血缘关系的HCM病人,12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研究对照.设计特异引物,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对MYB-PC318443A/G进行基因分.结果携带MYBPC318443GG基因的HCM患者肥厚心肌的厚度(24.3±7.3)mm大于携带AG基因(20.0±5.3)mm(P<0.01)和AA基因(17.4±2.8)mm(P<0.01)的HCM患者.未发现该多态与发病年龄、晕厥、心电图变化、左室舒张末平均内径、左房舒张末平均内径、收缩期二尖瓣叶前向运动等其他临床表型相关.结论MYBPC3不仅是HCM的主要致病基因,而且可能是影响心肌肥厚程度的修饰基因.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多态 表型
  • 简介:目的:测定上海地区肥胖青少年在不同糖代谢情况下血清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探讨L-FABP与糖代谢、脂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等的相关性。方法:共有267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糖耐量正常(NGT)组107例.糖调节受损(IGR)组118例和2糖尿病(T2DM)组4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FABP,并以△I30/G30(糖耐量试验开始30min胰岛素与血糖变化的比值)和急性胰岛素分泌反应(AIRg)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校正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后,IGR和T2DM组的L-FABP浓度均明显高于NGT组(P〈0.001),而在IGR与T2D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简单相关分析显示,L-FABP与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和糖负荷后2h血糖(2hPG)相关,校正年龄和BMI后,上述相关性依然存在;多元逐步回归发现,2hPG是血清L-FABP的独立相关因素:在267例受试者中未见L-FABP与△I30△G30的相关性,在162例(NGT组65例、IGR组73例和T2DM组24例1行多样本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受试对象中,未见L-FABP与AIRg的相关性。结论:血清L-FABP在肥胖伴糖代谢异常的青少年人群中升高,且与糖、脂代谢相关,但与胰岛β细胞功能无关。

  • 标签: 肥胖症 糖调节受损 糖尿病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代谢
  • 简介: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在体内含量的高低对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人每天铁需要量为20—25mg,人体全身的总铁量为3—4g,铁在体内分为功能铁和贮存铁,功能铁占全身总铁量的80%,贮存铁占总铁量约20%,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是反映机体铁贮存情况的标志,是判断体内铁缺乏及铁超负荷的有效指标,人体铁元素超过一定的量就会造成危害,

  • 标签: 铁蛋白 铁超负荷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插入突变的特点。方法在100例HCM患者中对MYBPC3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突变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其表型特点。结果在一先证者及其一个家系成员中发现一个位于外显子29的五核苷酸插入突变(18115-18116ins-GCAGG),序列分析发现1032位缬氨酸后发生了移码突变(p.Vall032fs),造成先证者60岁发病,超声心动图上表现为室间隔重度不对称性心肌肥厚(35mm)。结论插入突变是MYBPC3基因突变的特点,18115-18116insGCAGG导致的HCM表型发病晚,心肌肥厚程度重。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插入突变 表型
  • 简介:目的采用颈静脉-股动脉部分转流的体外循环(CPB)模式,观察以聚乙二-牛血红蛋白(PEG-bHb)代替预充液中的胶体溶液预充进行的体外循环中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13只小尾寒羊,根据CPB预充液成分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P组,n=7)在体外循环前经颈静脉放自体血(15%)后,在体外循环晶体预充液中加入等量PEG-bHb,在CPB转流结束后,将保存的羊自体血输入体内;对照组(C组,n=6)应用常规体外循环预充(706羟乙基淀粉和乳酸林格氏液)方案。分别在CPB前(T1)、CPB开始30min(T2)、CPB结束后1h(T3)、4h(T4)、8h(T5)、24(T6)、48h(T7)各时点抽取动脉血样本。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浕)浓度。结果组内与术前相比,所有细胞因子均呈现上升趋势;组间比较,两组各时点炎性因子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EG-bHb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液替代品,不会增加体外循环炎性因子的产生,可安全应用于体外循环预充。

  • 标签: 体外循环 炎性因子 PEG-bHb 牛血红蛋白 聚乙二醇 预充液
  • 简介: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肝炎的临床疗效,对其治疗急性黄疸肝炎的疗效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110例急性黄疸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及灌肠。口服中药:茵陈30g、栀子12g、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白术12g、白茅根20g、白花蛇舌草20g、田基黄15g煎剂口服,3次/d;灌肠中药:生大黄20g、枳实20g、厚朴20g、虎杖20g、赤芍20g、茵陈30g、白花蛇舌草30g,煎取100mL,保留灌肠,1次/d。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8.19%,总有效率为89.09%,无效率为10.90%;对照组显效率为29.09%,总有效率为56.36%,无效率为43.6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肝炎,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黄疸型肝炎 中西医结合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3例,非冠心病患者8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浊度分析仪定量测定血浆结合蛋白浓度,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鉴定Hp基因,分析Hp血浆浓度及Hp基因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p浓度(93.98±53.1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68.88±43.83mg/dL),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Hp基因的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冠心病组间,Hp2-2基因组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Hp1-1/Hp1-2基因(p<0.05)。结论冠心病组血浆Hp浓度明显升高,Hp2-2基因组的Gensini积分高于Hp1-1/Hp1-2基因组,本研究结果提示HP血浆浓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而Hp2-2基因可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 标签: 结合珠蛋白(Hp) Hp基因多态性 冠脉狭窄程度
  • 简介:目的通过改进和优化多重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multi-ARMS-PCR)条件,建立载脂蛋白E(ApoE)基因的简易分方法。方法基于multi-ARMS-PCR的原理和特点,针对文献报道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和错误,重新设计或改进引物。以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4个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酸上游引物、1个通用下游引物和一对内参引物,分A,B两个管同步进行多重PCR反应。PCR扩增产物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EB染色,根据电泳带型的差异,实现对ApoE6种基因的判定。结果新引物显著提高了扩增效率和反应特异性,排除了非特异条带的干扰,减少了ApoE基因分的错判。结论采用优化后的multi-ARMS-PCR方法对ApoE基因进行鉴定,具有操作简便、时间短、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载脂蛋白E 多重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 基因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2受体(hSSTR2)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细胞PANCl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寻找新的胰腺癌敏感治疗靶点。方法利用前期构建的腺病毒载体Ad.CMV.hSSTR2.GFP将hSSTR2全长eDNA导入胰腺癌细胞PANCl。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DIGE)技术分离并筛选转染hSSTR2的实验组、空载体对照组以及空白组胰腺癌细胞之间差异表达蛋白,用反射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结果hSSTR2成功地转染了胰腺癌细胞,获得了hSSTR2阴性和阳性表达的PANCl荧光差异蛋白表达图谱,经DeCyderv6.5软件分析,共有18个差异在1.3倍以上的蛋白质点,经质谱鉴定得到13个蛋白质。低表达的蛋白7个,为GMP合酶、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谷氨酸脱氢酶、Septin—11、波形蛋白、异柠檬酸脱氢酶α亚基、线粒体内膜易位酶;高表达蛋白6个,为真核延长因子1cd、丙酮酸激酶异构体M2、烯酰-CoA水合酶、转录调节因子1-β、Mitofilin、HSPl05。结论hSSTR2基因转染胰腺癌细胞PANCl后引起蛋白表达发生变化,这些差异蛋白功能涉及到糖、脂肪、核酸代谢以及细胞生长调节和细胞凋亡等,从而为寻找新的胰腺癌敏感治疗靶点奠定基础。

  • 标签: 胰腺肿瘤 受体 生长抑素 电泳 凝胶 双向
  • 简介:目的探讨胃液中可溶性上皮钙粘蛋白(sE—cad)在检测几种胃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13例因胃肠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配合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6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20例,胃溃疡34例,胃癌22例,21例轻度浅表性胃炎(和无任何病理改变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胃液中sE—cad水平。结果胃癌组胃液sE—cad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组胃液sE—cad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液sE-cad水平升高可能对胃癌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佐证。

  • 标签: 胃液 上皮钙粘蛋白 胃癌
  • 简介: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有赖于由微丝,微管和中间丝组成的分布广泛的细胞骨架蛋白,结蛋白是心肌中主要的中间丝蛋白,对于维持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结蛋白缺失破坏会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导致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生。本文就心脏疾病中结蛋白的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 标签: 结蛋白 心脏疾病 临床分析 心肌细胞结构
  • 简介:临床上肾上腺肿瘤的良、恶性难以鉴别,缺乏早期诊断依据,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端粒酶是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逆转录酶。与细胞周期、衰老、凋亡和永生化密切相关,恶性肿瘤中端粒酶激活而使细胞获得永生化。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在蛋白细胞周期调控网络中发挥负调节作用,而细胞周期调控网络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提示二者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表达均有异常,可能联合参与肾上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为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端粒酶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