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癫痫药单独或与抗精神药联合使用治疗包括双相障碍在内的各种心境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注意缺陷障碍(ADHD)与多动、品行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谵妄与痴呆)、各种精神性障碍、偏执性或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等精神。本文将对抗癫痫药物的若干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精神病 药物治疗 综述
  • 简介:癫痫定义为复发性、无缘无故发作抽搐的趋势。它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许多不同的可能原因引起的潜在临床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单次和偶尔的痫性发作(如热性痉挛)和在急性疾病期间出现的不应该被分类为癫痫

  • 标签: 癫痫 流行病学 临床评价 自然病史 MRI检查 神经心理
  • 简介:癫痫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发作而无副作用,并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发作(尤其是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是危险的。癫痫患者有突发意外死亡的危险性(难治性癫痫1/200/年),但是治疗可停止发作,减少这种危险性。在英国,除非预料到有高度复发的危险性,单次无原因的发作通常是不给予治疗的。如果存在诱因就应当避免,因为这样可能足以防止复发。

  • 标签: 癫痫 奥卡西平 丙戊酸钠 吸氧疗法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发生率、类型、有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防止误诊。方法除外引起癫痫的其他脑部和代谢障碍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多发性脑梗塞后,每例均经头部CT、MRI或DSA证实的急性脑血管住院患者,观察其癫痫发作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包括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054例,首发癫痫表现的发生率为3.04%(321054),各种发生率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06%(562),脑出血2.46%(11445),脑梗塞2.43%(16547)(其中脑栓塞1.05%,脑血栓形成1.38%,)。癫痫发作的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为全身性发作,脑出血和脑梗塞以部分性发作为主。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癫痫发作与病变部位、病变大小有关。脑出血和脑梗塞合并癫痫一月内死亡率较未合并癫痫者死亡率可能较高。结论:首发癫痫的急性脑血管发生率为3.04%,发生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高。癫痫发作与病变部位和病变大小有关,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为多。合并癫痫的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较高。

  • 标签: 癫痫 脑卒中 首发症状 发生率 类型 相关因素
  • 简介:患者女,52岁。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多次出现一过性意识不清、抽搐、头晕、视物不清、乏力,甚至昏迷,多次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癫痫。行脑电图、脑CT、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l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来我院急诊。当时测血糖1.6mmol/L,静脉推注葡萄糖及口服糖水后3—5min缓解。无其他不适。患病以来体重增加约5kg。体检:无阳性体征。

  • 标签: 胰岛素瘤 癫痫 误诊 MRI检查 意识不清 视物不清
  • 简介:目的评价儿童癫痫患者卡马西平(CBZ)的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儿童癫痫患者70例CBZ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结果不同CBZ血药浓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CBZ和CBZ与常用抗癫痫药(AEDs)联合用药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及给药剂量对CBZ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与是否联合用药对CBZ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Z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很大,应通过对其进行监测,并结合临床疗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 标签: 卡马西平 血药浓度 儿童 癫痫
  • 简介:目的明确临床上多烯磷脂酰胆碱(PPC)联合丙戊酸镁(VPA-Mg)改善癫痫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门诊收集的符合要求的42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VPA-Mg联合PPC治疗组(VPA-Mg+PPC组,n=20)和单独使用VPA-Mg组(VPA—Mg组,n=22)。观察24周后,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病程、发作类型、月平均发作次数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VPA-Mg+PPC组在访视1与访视4时的平均月发作频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1.1)w(0.4±0.6),P〈0.05];VPA—Mg组在访视1与访视4时的平均月发作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5±1.4)VS(0.6±0.6),P〈0.05],但两组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Mg+PPC组认知评定较VPA-Mg组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数据异常存在。VPA-Mg组胸闷1例,脱发1例,腹痛1例,谷丙转氨酶偏高2例。VPA—Mg+PPC组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且改善了伴有肝功能异常的病例。结论VPA-Mg与PPC联合治疗癫痫患者不仅可以控制癫痫发作,抵抗丙戊酸镁对肝脏方面的不良反应,而且可以明显改善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

  • 标签: 癫痫 认知功能 多烯磷脂酰胆碱 丙戊酸镁
  • 简介:糖尿与结核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结核及抗结核药物又可以诱发、加重糖尿,在临床上两并发比较常见。1694年,Moron就观察到结核与糖尿并发的现象;1859年Gfiesinger在对250例糖尿病死者的解剖中,发现42%的患者合并有肺结核,并且39%的患者最终的死因为肺结核,说明结核是糖尿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有临床流行学资料显示,不同年代糖尿病患者中肺结核的患病率比普通人群的肺结核患病率高4~8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

  • 标签: 糖尿病患者 结核病 流行病学资料 患病率比 抗结核药物 人口老龄化
  • 简介:糖尿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受到普遍关注,国内1994年2.5%,1996调查显示达3.2%。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中糖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服用抗精神药物治疗的这类患者多数肥胖且血糖控制差。本文就精神、抗精神药物与糖尿相关性的研究近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抗精神病 精神病抗 精神病药物
  • 简介:Paget是一种骨转换增高的疾病。年龄超过55岁的人群中,2.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在X线片上有该病表现,但仅有1/12的人出现临床症状。也就是说,医师在X线检查时每发现10~20例Paget病人,其中可能仅有1例或2例有临床症状。

  • 标签: PAGET病 临床症状 X线片 骨转换 检查时
  • 简介:基因鉴定可提供新的诊断方法,并指导基础和治疗的研究方向;同一基因的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明显不相关的基因突变可有相同的表现。

  • 标签: 肌病 诊断方法 基因鉴定 基因突变
  • 简介:立克次体(表1)正在全世界出现。沉寂了数十年后,毁灭性的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体)大流行再次出现,并且斑疹热在旅行者中越来越多地被确认。至少已确认了6种新的立克次体斑疹热(瑞士立克次体,帕氏立克次体,猫立克次体,斯洛伐克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和aeschlamanni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经节肢动物媒介传播。主要的感染宿主是人类(普氏立克次体)和小型哺乳动物(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斑疹热组)。

  • 标签: 立克次体病 斯洛伐克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黑龙江立克次体 小型哺乳动物 斑疹伤寒
  • 简介:由于1型糖尿较急,而且几乎所有病例均能很快就诊,所以对新发病病例的登记相对较为容易,这样,新发病病例可以被核查,根据这些数据,结合人口学资料就可以得到按年龄、性别划分的发病率:

  • 标签: 糖尿病 流行病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急性代谢紊乱 病患者
  • 简介:阿米巴病原学溶组织内阿米巴是微需氧原虫。活动的滋养体见于人类大肠中。被包在囊内的滋养体和存在于粪便中的这些包囊,是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的。已认识到许多个体排泄四核的、直径7.5—15μm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但没有侵袭组织的特点,少得多的个体有侵袭性阿米巴——痢疾或肝脓肿。

  • 标签: 侵袭性阿米巴病 贾第鞭毛虫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 阿米巴包囊 途径传播 滋养体
  • 简介:1型糖尿1型糖尿的急性发作和几乎所有病例都能迅速引起医师注意的事实意味着建立新病例登记可能相对容易。如果可被证实,这些数据可与人群平均数据相结合,给出特定年龄和特定性别的发病率。

  • 标签: 1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 病例登记 急性发作 意味着 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