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ices,ABI)是踝部收缩压(anklesystolicbloodpressure)和前臂收缩压(brachiasystolicbloodpressure)的比值。ABI是一种简便、迅速、非侵入性的血管检查方法。经过大量的相关研究,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就有关研究进展进行扼要论述。

  • 标签: 临床应用 踝部 指数 价值 非侵入性 临床实践
  • 简介:<正>分析728例涂片和活检标本,结果:在白血病的预后及微小残留、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及转归、恶性肿瘤的骨髓浸润方面,骨髓活检优于涂片;而对于白血病及MDS的FAB分型、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诊断,骨髓涂片优于活检。示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对许多血液病的诊断、分期

  • 标签: 骨髓涂片 血液病诊断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浸润 活检标本 骨髓活检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AECG)在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心功能不全患者78例,每例患者都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AECG资料并进行了随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结果在132例患者中,死亡21人.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RR:1.02;95%CI:1.01~1.03)、低射血分数(RR:0.963;95%CI:0.948~0.982)、心率过快(RR:1.05;95%CI:1.04~1.07)、心率范围较小(RR:0.973;95%CI:0.961~0.984)、阵发性房颤(RR:1.21;95%CI:1.15~1.28)和非持续性室速(RR:1.31;95%CI:1.22~1.37).结论AECG所监测的心率范围、阵发性房颤以及非持续性室速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因此,AECG在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中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心力衰竭患者 动态心电图 预测价值 LOGISTIC回归模型 预后 阵发性房颤
  • 简介:<正>检测46例AMI病人及62例心绞痛(AP)病人血清中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组cTnI、Mb、CK、CK-MB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93.48%、97.83%、65.22%、76.09%;AP组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1.68%、48.39%、32.26%、14.52%。Mb与cTnI对AMI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 病人血清 临床应用 对比分析
  • 简介:背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价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情况。我们研究NT-proBNP在血浆中的浓度是否可以作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放入支架治疗后的预后标志物。方法和结果:测定1059位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疾病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T-proBNP的浓度。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死亡事件。经过平均3.6年的随访(四分位数间隔范围为3.3~4.5年),106位患者死亡。Kaplan-Meier曲线估计五年死亡率在第一个四分位点为4.7%,第二个四分位点为7.8%,第三个为11.4%,第四个为32.7%(P〈0.001)。Cox氏比例危害模型显示NT-proBNP与死亡率强相关(第四个较第一个百分位点调整后危害比为5.83,95%可信限为2.08~16.44)。NT-proBNP对心血管病被证实有相同的预后价值(第四个较第一个百分位点危害比位5.98,95%可信限为1.55~23.13,对纽约分级为I或II级的病人第四个较第一个百分位点危害比位6.03,95%可信限为2.07~17.52)。结论:血液循环中NT-proBNP的水平是评价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很强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NT-PROBNP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预后价值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生物标志物 心绞痛患者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最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迄今为止,能证明有效延缓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措施仅有戒烟Ⅲ,而药物只能够缓解症状。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作为一种抗炎药物,是治疗哮喘的第一线用药,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激素吸入疗法 糖皮质激素 PD治疗 价值 社会经济负担
  • 简介:<正>2135例活动平板试验中,观察单纯恢复期ST段压低者(A组34例)与非单纯恢复期ST段压低者(B组包括运动中,或运动中合并恢复期ST段下降,180例)的临床及运动特点。结果:与B组相比,A组除高血压病的发生率较高外(P<0.01),在其它临床和运动特点方面(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

  • 标签: 心电图运动试验 ST段压低 预测价值 活动平板试验 运动特点 最大心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1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152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67处血管段于术后及21处于高压球囊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152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67处,IVUS指导置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置入的位置,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高压球囊扩张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能准确选择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帮助选择支架大小,支架置入后可精确评价支架扩张是否充分.血管内超声是目前指导支架置入和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的最佳手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冠脉斑块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目的探讨腹部超声辅以彩色多普勒检查在诊断老年非均匀性脂肪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3例最终被其他方法确诊为非均匀性脂肪肝的老年患者的肝脏超声图像,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腹部超声以及彩色多普勒的数字和图象资料,找出其内在规律并评价其在诊断老年非均匀性脂肪肝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23例老年患者腹部超声图象中没有一例患者的腹部超声图象表现为占位效应,其中Ⅰ型局限浸润型2例,Ⅱ型多灶浸润型1例,Ⅲ型叶段浸润型1例,Ⅳ型弥漫非均匀浸润,残存小片正常区19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示有7例肝内异常强回声或弱回声区(直径均>3.0cm),内部或周边可见正常血管分支走行.结论非占位效应也是老年非均匀性脂肪肝的最重要特征,在诊断老年非均匀性脂肪肝中具有同样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腹部超声 老年人 非均匀性 脂肪肝
  • 简介:常规组11例接受常规治疗附因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碳酸氢钠静滴),机械通气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结果:通气组在治疗开始4、24、48h血乳酸分别降至治疗前的79%、58%和26%,常规组分别为87%、69%和47%(P〈0.05):血pH通气组分别升高2.1%、5.3%和7.1%,

  • 标签: 机械通气 中毒抢救 乳酸性 乳酸中毒 常规治疗 碳酸氢钠
  • 简介:目的探讨TV1>TV5(6)在常规心电图上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85例TV1>TV5(6)的心电图,受检查者年龄在21—76岁。结果35岁以下者心电图呈现TV1>TV5(6)多无器质性疾病属正常变异。在40岁以上者心电图呈现TV1>TV5(6)大都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合并脑梗死、脑出血及其它器质性疾病,或存在胸闷、心前区疼痛的症状。结论在40岁以上人的心电图呈现TV1>TV5(6)是心肌缺血的早期表现之一,对诊断心肌缺血,特别是心电图上无ST-T异常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及缺血性心脏病早期的患者。有着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TV1〉TV5(6) 常规心电图 心肌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方法显示肺血栓栓塞症(PTE),总结出肺血栓栓塞症的影像表现,同时对选择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大面积PTE患者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62—78岁,平均69.7岁。其中肿瘤2例(肺癌、胰腺癌),双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骨折患者2例。均经CTPA检查诊断为大面积栓塞。分别行抗凝和介人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CTPA影像表现直接征像为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介入治疗对大面积PTE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结论CTPA是目前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对临床医生诊断PTE具有重要意义,可为PTE预后疗效做出评价。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CTPA检查 螺旋CT肺动脉造影 抗凝治疗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对急性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协助临床治疗。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即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测定。结果:60例中阳性占55例,阴性5例,确诊率达91%。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危重症之一,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指导治疗极为重要,本文探讨了心肌肌钙蛋白T对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及价值,协助迅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 标签: 肌钙蛋白T 急性非典型性心肌梗死 诊断 测定 心肌磷酸激酶 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
  • 简介:<正>检测52例,其中慢乙肝30例,慢丙肝4例,慢肝(原因不明)18例。结果:血清前白蛋白(PAB)≤200mg/L为分界点鉴别轻、重度肝脏炎症,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1.43%、66.67%和67.31%,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5.00%和93.75%。血清PAB对病理分期无鉴别价值;以血清白蛋白≤41g/L为分界点鉴别轻度与重度肝纤维化,其

  • 标签: 肝脏炎症 血清白蛋白 前白蛋白 纤维化程度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 简介:背景:目前鲜有研究证实,凝血标志物是否可以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患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相关。本研究对11个反映凝血过程不同方面的标志物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排除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之后,它们是否仍有预测价值。方法与结果:在1984~1988年间,共2398名49~65岁男子接受检查,他们中大部分人采取了空腹血测定血脂和凝血标志物。对他们进行了平均13年的随访,记录了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disease,CVD)发生情况。共发生486起心血管事件,353起新发生冠心病,133起新发生缺血性中风。经单变量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低活化蛋白C值、D-二聚体、组织性纤溶酶原(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都显著与CVD相关。将传统危险因素引入比例风险模型后,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发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都显著与CVD相关,并且因子VIIc呈负相关(P=0.001)。在纳入传统危险因素的模型中,预先不存在CVD者,若具有预期风险构成最高3种的危险因素,则其发生CVD的风险是具有最低3位者的2.7倍。当模型包括4个凝血相关因素时,此值升至3.7倍。结论: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因子VIIc均有预测中年男性的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发生的作用。

  • 标签: 缺血性中风 凝血标志物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 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