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将45例各种病因所致严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PAPS/T30呼吸机经鼻罩双向正压通气,流量触发,压力支持;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气管插管后NEWPORTWAVEE200呼吸机辅助呼吸,比较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监护指标、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经机械通气后呼吸困难均明显改善,监护指标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相似,症状缓解时间NEWPORT组短于BiPAP组.但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更易为患者接受.结论: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基本相似.

  • 标签: BIPAP 鼻罩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治疗 急性左心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感染、气胸、低血压、消化道出血等均为机械通气应用的并发症。其中以肺部感染为主要并发症。结论: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机管路的清洁,采用正确的呼吸模式,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缩短上机时间等措施可以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机械通气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操作性强的家兔心脏骤停模型,以满足研究药物对心肺复苏评价的需求.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28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kg;耳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2ml/kg)麻醉;行气管切开、颈外动脉插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以气管夹闭窒息致心脏停搏,观察窒息至心脏停搏的时间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并行心肺复苏,研究各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气管夹闭前MAP为102.000±7.091mmHg;夹闭后平均动脉压升高峰值128.750±6.453mmHg,高峰出现时间1分47.500秒±10.351秒,MAP明显下降时间2分51.875秒±20.343秒,降至50mmHg时间3分48.125±33.374秒,5分钟时MAP27.125±12.495mmHg,7分钟时8.000±3.817mmHg,自主循环恢复25例,失败3例,成功率89%.结论:该模型具有满意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能够满足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

  • 标签: 气管夹闭窒息法 家兔 心脏骤停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复习有关文献,回顾和总结诊治急性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2例患者的资料。结果:对于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的病人突然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听诊时在相应的瓣膜听诊区不能闻及机械瓣膜的金属音,应该首先考虑急性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可能性。结论:急性心脏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应及时确诊并早期手术以挽救生命。

  • 标签: 人工机械瓣膜 机械瓣膜功能障碍 再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花黄精多糖的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及其抗氧化性。方法以多花黄精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多糖提取工艺;通过检测多花黄精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其抗氧化性。结果离子液体-超声协同提取多花黄精多糖最佳工艺为粗制备的黄精粉末加入0.6mol/L的离子液体、提取温度47℃、超声功率220W、提取20min,提取率为12.31%(n=5)。结论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方法提取多花黄精多糖稳定可行。

  • 标签: 黄精多糖 离子液体-超声辅助提取技术 抗氧化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肺水肿(APE)的院前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院前实施机械通气抢救APE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病人经现场机械通气治疗,低氧情况均明显好转,没有1例病人返院途中出现心跳骤停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院前APE患者的低氧血症难以用常规治疗纠正者,应果断现场插管和使用机械通气治疗。

  • 标签: 急性肺水肿 机械通气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测定清感口服液中绿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以DiamonsilC18柱(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4%磷酸溶液(109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327nm,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绿原酸进样量在0.0393~0.98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2%,RSD为0.4%(n=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高效液相色普法 绿原酸 清感口服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采用Veress针腹膜外穿刺建立气腹的可行性及操作方法。方法将45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237例(采用Veress针腹膜外穿刺)和对照组216例(其中采用Veress针闭合充气建立气腹118例,采用Hasson建立气腹98例),将两组患者建立气腹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将两组病例从切口大小、并发症(出血、内脏损伤、漏气、皮下气肿、穿刺套管滑脱)、失败中转率及用时等方面进行比较,实验组在以各项指标均具有明显优越性。结论采用Veress针腹膜外穿刺建立气腹既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性,也解决了漏气、套管滑脱等弊端,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便于推广。

  • 标签: 腹膜外 气腹 腹腔镜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疫苗全程冷链中的质量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确定关键因素的权重。方法通过专家调研和层次分析,对涉及的装车风险、运输风险、储存风险和接收接种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明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结论运输环节是造成疫苗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运输途中温度监控和紧急事件处理是全程冷链中关键作业点。

  • 标签: 疫苗 全程冷链 层次分析法 风险
  • 简介:目的:观察机械辅助呼吸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36例患者均在彻底洗胃、早期足量使用抗胆碱药、及早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后及时适时实施机械通气.结果:成功脱机33例(即血气分析PaO2>8kPa、PaCO2<6.67kPa、SaO2>85%),未脱机3例.治愈32例(88.9%),死亡4例(11.1%).结论:应用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机械通气 有机磷农药 药物中毒 呼吸衰竭 临床资料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非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供氧设施的合理选择。方法将120例ICU需院内转运的非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转运时采用便携式氧气筒供氧,对照组采用传统氧气袋供氧,观察使用两种供氧设施转运途中氧气的流量变化及患者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结果便携式氧气筒氧流量较氧气袋释放更加平稳;使用便携式氧气筒的患者血氧饱和度(93.9vs.89.2)、呼吸频率(23vs.24)、心率(90vs.97)均优于使用氧气袋护送患者,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CU非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使用便携式氧气筒,能保证有效供氧,从而提高ICU非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院内安全性。

  • 标签: 危重患者 转运 供氧设施 血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术(BAL)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95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53)和治疗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机械通气期间每天进行肺泡灌洗,比较两组预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逗留时间。结果: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生存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逗留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泡灌洗术可改善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肺泡灌洗术 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带芯多孔口腔吸痰管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分别应用带芯多孔口腔吸痰管和传统吸痰管吸痰;比较两组口腔粘膜损伤出血、口咽部和气囊上分泌物滞留量、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的口腔粘膜损伤出血、口咽部和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滞留量、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芯多孔口腔吸痰管吸痰町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口腔粘膜损伤出血和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滞留量,对气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多孔吸痰管 机械通气 气道护理 保护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交流电电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性心肺复苏模型,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8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心肺复苏,包括200次/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100次/min的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4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0%。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大部分大鼠在6min复苏后电击除颤有效恢复自主循环。实验结束后常规解剖未发现器官机械性创伤。结论:本大鼠交流电诱发心室颤动和心肺复苏模型,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室颤动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选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联合指压按摩在肾绞痛镇痛的效果,以期为肾绞痛的镇痛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肾绞痛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将所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中各40例。A组患者静脉注射50mg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B组患者采用指压按摩法治疗;C组患者给予50mg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结合指压按摩法治疗。对比与观察3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B组的为87.5%,经比较,此两组的治疗效果未见差异(P>0.05);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与A组、B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为(14.6±4.2)h,B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为(11.8±2.6)h,C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为(21.3±1.2)h,各组之间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12.5%)高于B组(0)、C组(5%)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微球注射液联合指压按摩不仅增强了治疗效果和镇痛的持续时间,还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肾绞痛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 指压按摩法 镇痛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急性左心衰致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机制。方法:39例急性左心衰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机械通气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机械通气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观察生命体征、血气分析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治疗1h后,血压开始显著上升,多巴胺输注速度减少,血气分析pH、PaO2、PCO2均可维持在正常参考值范围,氧合指数(PO2/FiO2)显著上升。一周后机械通气组死亡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例,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可提高肺泡的氧合能力和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休克 急性左心衰 机械通气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盐酸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使用盐酸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确切,其可有效提高患者恢复率,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盐酸法舒地尔 长春西汀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