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磷胆碱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二磷胆碱与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液静脉滴注治疗及二磷胆碱与长春西汀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二磷胆碱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较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症状,指导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及研究。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胞二磷胆碱 长春西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病房患者铜绿假单菌的感染情况以及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40例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对其进行痰液标本采集,分离获得铜绿假单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铜绿假单菌主要来源于316株痰标本,共分离出270株铜绿假单菌占85.4%,;铜绿假单菌对所检测的10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性,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耐药率24.7%。结论呼吸内科患者当中,铜绿假单菌的感染率极高,且逐年上升,铜绿假单菌对于药物的耐药性为多重耐药性,为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呼吸内科病房 铜绿假单胞菌 细菌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普急腹症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急腹症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记录观察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治疗有效率达到1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8%,包括失血性休克休克、伤口延迟愈合、再发腹胀等。结论对普急腹症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患者会伴有较多的并发症,康复速度不佳,因此可以参考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

  • 标签: 普外急腹症 临床治疗 开腹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合病毒(RSV)与肺炎支原体(MP)联合检测在儿童呼吸道疾病间的应用价值和相关性,及为预防和控制高发季节呼吸道合病毒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儿童感染患者,联合检测呼吸道合病毒与肺炎支原体,并对检测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20例患儿中呼吸道合病毒与肺炎支原体联合检测总感染率为35.45%;呼吸道合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的总感染率分别为16.36%与17.27%;双重感染率为1.82%;在五种常见呼吸道疾病中,支气管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感染率最高;在五组不同年龄段患儿中,呼吸道合病毒与肺炎支原体以1~5岁感染率最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道合病毒与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支气管肺炎,其次是急性支气管炎;但是两者的高发流行趋势相反;呼吸道合病毒容易感染5岁以下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易感染1~10岁的儿童;两者的联合检测大大提高了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检出率,弥补了双重感染检查中容易出现的漏检。

  • 标签: 呼吸道合胞病毒 肺炎支原体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长春西汀与二磷胆碱治疗脑梗塞对脑功能恢复效果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43例给予二磷胆碱治疗进行相关探讨及分析脑功能恢复情况,在此观察组43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对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一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磷胆碱治疗基础上,联合长春西汀有助于增强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进一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长春西汀 胞二磷胆碱 脑梗塞 脑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腹疝术后疼痛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腹疝手术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将所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入院护理,观察组采取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对其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采取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比对照组的要高,且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腹疝术后疼痛的患者,采取疼痛护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较好,不但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还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使用。

  • 标签: 腹外疝 术后疼痛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纵隔髓造血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减少临床误诊的发生。方法通过检索国内文献报告的纵隔髓造血病例,荟萃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文献共筛选出纵隔髓造血个案报道论文23篇,加上本院治疗1例共计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1~62岁,平均44.3岁;有贫血相关记录者25例,2例无贫血,合并有贫血病史者23例(88.46%);脾脏肿大11例,脾切除4例;有临床症状记录者12例(46%),胸痛6例,乏力4例;病灶为多发者20例(76.9%),多发病灶发生于脊柱两侧者16例(80%);所有病灶均位于后纵隔。手术切除后确诊者17例(65%),穿刺活检确诊者8例,通过贫血病史结合CT表现临床诊断者1例。结论纵隔髓造血是良性改变。好发于中年贫血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且大部分患者无症状。病灶位于后纵隔,好多发,并常在纵隔两侧同时出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诊断与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合并贫血者通过输血治疗纠正贫血可减少复发风险。该病预后良好。

  • 标签: 髓外造血 纵隔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胃肠营养的最佳护理方法,并以此作为护理规范。方法对重症患者实施经中心静脉置管行全胃肠营养治疗,随时监测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各项生化指标,以便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59例无不良反应,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并发症患者中,病症为过敏反应1例,病症为低血糖1例,病症为中心静脉导管脱出1例。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定时监测各项指标,通过胃肠营养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全胃肠外营养 护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石杉碱甲联合磷胆碱钠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门诊诊治的5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25例患者应用磷胆碱钠片治疗,实验组25例患者在应用磷胆碱钠片基础上加用石杉碱甲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oC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但实验组治疗后的MoC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石杉碱甲联合磷胆碱钠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活动能力及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石杉碱甲 胞磷胆碱钠 脑梗死 血管性认知功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长春西汀与二磷胆碱治疗脑梗塞对脑功能恢复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43例给予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43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对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一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磷胆碱治疗基础上,联合长春西汀有助于增强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进一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长春西汀 胞二磷胆碱 脑梗塞 脑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低出生体重儿实施肠营养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4例,对照组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肠营养并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正常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体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无法实施肠内营养,需要通过肠营养来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在实施肠营养的过程中,通过建立肠营养静脉通路,持续对内环境及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监测,避免了宫发育迟缓现象出现,明显的提升了早产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肠应用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 标签: 超低出生体重儿 肠外营养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就胸术后患者管道意外拔出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护理提供经验教训。方法选择我院胸外科2015年3月-2015年9月就诊的需胸部外科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并选择医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就诊的需胸部外科手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分析患者意外拔管的发生原因,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管道安全管理。比较2组患者意外拔管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非计划拔管事件发生率2.40%,低于对照组20.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7.6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1%,(P<0.05)。结论针对性的改进胸外科护理对策,通过重点巡视、注重术后镇痛、加强对家属的宣教等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科室非计划拔管的发生例次。

  • 标签: 胸外科 非计划拔管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100位桡骨远端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操作,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固定操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恢复时间、腕关节活动情况以及复位效果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总体效率为86%,观察组达到98%;恢复时间方面,观察组在骨折愈合、疼痛基本消失、骨折处肿胀消退速度上明显快于对照组;腕关节活动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腕关节旋前旋后活动度、屈伸活动度,桡尺偏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复位效果方面,两组在尺偏角、掌倾角对比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桡骨缩短距离明显大于观察组。结论闭合复位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可作为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式,相对而言闭合复位固定患者恢复较快,疼痛程度较轻。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闭合复位外固定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对普急腹症患者诊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普外科59例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急腹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手术中,对于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患者采取对应手术方法,详细记录手术用时、术中患者出血状况以及术后预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59例患者中应用腹腔镜探查后,确诊患者56例,54例患者通过腹腔镜治疗痊愈,治愈率为91.52%,应用腹腔镜后确诊率提高较大;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出现,手术创口愈合效果好。结论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急腹症诊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可作为普医生诊断和治疗急腹症的常规方法,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应大力推广。

  • 标签: 急腹症 腹腔镜 普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72例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创伤骨科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以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观察组用固定架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创伤骨折恢复优良率;骨折痊愈时间、手术相关指标(出血、操作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半年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创伤骨折恢复优良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骨折痊愈时间、手术相关指标(出血、操作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其中,对照组有4例出现关节僵硬,3例肺部感染、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观察组仅有1例延迟愈合。观察组治疗后半年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半年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分别是84.54±6.56分和89.73±5.65分,观察组分别是95.54±4.56分和96.72±5.61分。结论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缩短手术、住院和愈合时间,减少创伤和并发症,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外固定架 创伤骨科患者 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应用固定支架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份——12月份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6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跟踪随访,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以及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包括尺偏角、桡偏角、腕掌屈度、腕背伸度、前臂旋后、前臂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效果达到94.29%优良率,较比对照组84.38%的优良率,具有显著的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应用固定支架治疗的护理的实施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综合护理模式的开展,提高患者护理、治疗的依从性,对患者的肢体恢复进行综合干预,利于整理提高,恢复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支架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固定术治疗创伤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依次为(61.54±6.81)、(231.26±15.74),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15.42±18.73)、(467.52±38.65),并发症发生率是5.71%,比对照组22.86%更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总有效率是88.57%,与对照组74.29%,P>0.05。结论治疗创伤性骨折时采用固定术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与进一步应用。

  • 标签: 外固定术 创伤性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为新生儿提供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接收9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常规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护士为常规组患儿提供股静脉穿刺采血,为研究组患儿提供周静脉穿刺采血,评价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情况、评估患者采血后标本溶栓率及皮肤紫绀发生率。结果常规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0例(85.11%),研究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5例(95.74%),研究组新生儿经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χ2=6.525,P=0.011)。常规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2.77%,皮肤紫绀发生率为17.02%,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4.26%,研究组患儿皮肤紫绀发生率为6.38%,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皮肤紫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周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采血后新生儿出现皮肤紫绀、标本溶血率较低。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静脉 股静脉 采血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固定支架在下肢骨折中的护理。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10月作为病例收集时间段,收集到114例下肢骨折病例,以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的形式展开探究,两组均为相同的57例,并进行结果比较。结果两组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但在相关知识的掌握、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行骨固定支架术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骨外固定之间 下肢骨折 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静脉留置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需要大量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观察组患者采用颈静脉留置。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80.00%)明显低于观察组(97.78%),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颈静脉留置,能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外静脉留置 普外科手术 留置时间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