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脑动静脉畸形在大小、形态和组织结构上可谓千变万化。典型的AVM在形态学上由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巢)和引流静脉三部分组成;有些是动脉直接静脉沟通(瘘型),在瘘口处血管异常扩张成瘤样。幕上动静脉畸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旨在幕上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

  • 标签: 幕上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脑梗死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又称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ion,HI,是梗死灶内出现继发性脑出血,可成分散状瘀点,也可融合成大片瘀斑,甚至形成血肿,常有梗死区血管再通、血管重建而引起;方法对5例梗死后出血病人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诊断之后,患者一例死亡,余病情均有好转;结论梗死后出血单纯脑出血不同,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对该问题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合理用药,减少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改善患者治疗状况,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转换 危险因素 影像学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患者的资料.结果:66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中,脊髓动静脉畸形36例,硬脊膜动静脉瘘21例,髓周动静脉瘘9例.经磁共振成像检查后仍有44例次发生过误诊或诊断混淆,其中曾被误诊过的疾病主要有椎管内肿瘤19例,脊髓积水症6例,椎间盘突出5例,急性脊髓炎5例,另有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和3例髓周动静脉瘘被误诊为脊髓动静脉畸形.结论:诊断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时,需注意上述疾病鉴别;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血管流空影和作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 标签: 脊髓动静脉畸形 硬脊膜动静脉瘘 髓周动静脉瘘 误诊 脊髓髓内肿瘤 脊髓积水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60例锐针法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隧道形成和钝针穿刺失败的状况。方法选择本中心2016年10月~2017年4月成功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专人穿刺组和小组成员穿刺组,比较两组锐针法扣眼穿刺隧道形成的时期以及钝针穿刺最初3个月内失败的情况。结果固定一人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28例,有26人锐针穿刺6~10次形成扣眼隧道,钝针穿刺3个月内有8次穿刺失败。小组成员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32例,有30人锐针穿刺6~10次形成扣眼隧道,钝针穿刺3个月内有9次穿刺失败,每周一次透析的患者建立扣眼隧道的时间长,钝针穿刺失败率高。结论每周一次的透析患者不建议使用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穿刺手法和透析频次是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隧道形成和穿刺失败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扣眼穿刺 皮下隧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用介入微创技术治疗创伤性肾动静脉瘘(RAVF)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例不适宜做外科治疗的创伤性肾动静脉瘘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外伤性损伤10例,医源性损伤10例。16例行经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内钢丝圈栓塞术,4例行被覆膜支架置入患侧肾动脉内封闭瘘口。结果血管造影显示肾内型动静脉瘘10例,累及肾动脉段-亚段级分支;主干(肾外)型动静脉瘘10例。治疗均获成功,治疗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显示瘘口被封闭。结论介入技术,包括经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内栓塞术和被覆膜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创伤性、复杂型创伤性肾动静脉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治疗创伤性肾动静脉瘘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运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60例急性脑梗塞病患,按照不同治疗方案把他们分成静脉组和联合组,每组病患都是30例,静脉组运用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运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两组病患治疗后1d、7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联合组比静脉组低,对比差异较大(P<0.05);静脉组的总有效率是70.0%,联合组是93.3%,联合组比静脉组高,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运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满意,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可在临床实践中推荐。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动静脉联合溶栓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使用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例资料。结果10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血管内瘘阻塞12例,其中低血压5例,占比41.7%,其次为内瘘护理不佳2例(16.7%),穿刺处理不当2例(16.7%),血液粘稠度高、内瘘感染及内瘘未成熟使用各1例,分别占比8.3%。结论临床低血压、穿刺处理及内瘘护理不当、血液粘稠度高、内瘘感染及内瘘未成熟使用等均会造成血液透析中内瘘堵塞的发生,临床中有效监测并控制低血压、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及护理水平、积极对症治疗原发病、患者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措施均可有效预防并降低血液透析中内瘘堵塞的发生,对于临床延长内瘘使用期限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阻塞 内瘘护理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将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应用于合并肝病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分析护理效果。方法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合并肝病的血液透析患者都纳入此文数据研究资料,分组处理的时候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护理干预方法的不同,1组纳入25例,一般护理干预方法予以参照组患者,系统护理干预方法予以实验组患者,研究和对比2组患者的内屡闭塞合计值、护理满意合计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内屡闭塞合计值、护理满意合计值比较于参照组患者对应合计数值,形成统计学数值对比的意义。结论在合并肝病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方法的效果对比一般护理干预方法更优。

  • 标签: 肝病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下肢动静脉内瘘在尿毒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上肢血管耗竭需要性下肢动静脉内瘘的尿毒症患者18例,通过大隐静脉-股浅动脉内瘘成形术建立下肢血液透析通路,将大隐静脉转位前置收肌管上方的股浅动脉端侧吻合,最大限度地保留血管通路的长度。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8个月,观察瘘管通畅率、内瘘血流量、可供穿刺的血管长度等,评价该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本次18例下肢隐股动静脉内瘘患者可以保持长期的通畅,血流量能够满足透析所用,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并发症较少,可以继续用于穿刺透析。结论对于无法在上肢建立血液通路的患者,可以通过下肢大隐静脉-股浅动脉造瘘建立长期有效的血液透析通路,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持久的血液透析通路。

  • 标签: 下肢动静脉内瘘尿毒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16例新生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58例。对照组患儿护理中仅行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干预组患儿护理中开展外周动脉采血。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6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4%,轻度疼痛44例(759%),中度疼痛14例(241%),无重度疼痛,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方式可显著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并明显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护理 外周动脉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调查科室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现状,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应的解决方案,对实行解决方案之后的效果进行观察记录。结果采用品管圈活动后,穿刺的失败率较实施前的4.22%下降到1.35%,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品管圈成员的实践研究能力显著提升。结论采用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动静脉内扣穿刺失败率,提升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QCC 穿刺失败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挤压性末节断指患者治疗中采取动静脉转流的治疗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诊治的挤压性末节断指患者24例(25指)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均采取动静脉转流法治疗。结果本组24例断指患者共计25指经治疗成活24指,1例患者断指坏死,断指成活率是96.00%;术后随访时间(9.2±1.3)个月,23例(24指)患者的再植体外观均获得满意,优者17例;良者5例;差者1例;优良率是95.83%。结论针对挤压性末节断指患者通过采取动静脉转流再植治疗方法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可为断指建立新的有效静脉回流通道,能够扩大断指再植的临床适应症,且能够提升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 标签: 挤压性末节断指 动静脉转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BAVM患者90例(2015年1月15日-2016年6月15日),其中常规组采取内减压手术治疗,对实验组采取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的VEGF、TFN-α、MMP-9、IL-6检测值相比常规组均明显较高,P<0.05;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和VEGF、TFN-α、IL-6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VEGF、TFN-α、IL-6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介入栓塞术 治疗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医学护理研究对比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以来我院收治的60例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术后血透普通护理服务,给予观察组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护理优良率及其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症状。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良率89.29%(25/28)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良率67.68%(19/28),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角色功能和整体功能水平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护理优良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动静脉内瘘术 血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介入处理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流改变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有肝癌并动静脉瘘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治疗,而给予1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处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患者血流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P<0.05);观察组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处理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流改变的临床疗效良好,患者接受该种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介入处理 肝癌 动静脉瘘 血流改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对血管及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在我院实施动静脉内瘘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离心方向穿刺法,观察组采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充分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心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达到充分透析的效果,穿刺成功率高,可降低因穿刺给血管造成的刺激,安全性高,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 标签: 穿刺方向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本次实验纳入患者80例进行研究,80例患者分为两组,患者均采取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分析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有1例血栓形成,1例血管狭窄,2例假性动脉瘤和2例肿胀收综合征患者,对照组有8例血栓形成患者,7例血管狭窄患者,7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和6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具有较大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为采取动静脉内瘘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早期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对促进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期限,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早期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监测人工动静脉内瘘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综述,主要为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目标血管进行筛选、检查及定位等,术后借助其对人工动静脉内瘘的功能情况、流量情况、流速情况以及并发症等进行观察,以将人工动静脉内瘘的应用安全性提升,同时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概率提升。

  • 标签: 人工动静脉内瘘 彩色多普勒超声 监测
  • 简介: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组织粘连、瘢痕愈合是导致内瘘栓塞、无法保持正常通畅的原因之一,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血管吻合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血管吻合前后对血管的保护[1,2].我科2005-02~2006-02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应用透明脂酸钠19例,分析如下.

  • 标签: 动静脉瘘/外科学 透明质酸/治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