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尖瓣返患儿的监护护理方式。方法选取心内膜垫缺损手术后出现尖瓣返的患儿2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特别护理组,对比两组患儿护理结局。结果特殊护理组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尖瓣反患儿进行护理时需注意密切观察患儿手术后尖瓣关闭不全现象,维护患儿左心功能、监测患儿体液出入量、观察患儿肺动脉高压情况,为患儿实行低心排综合征相关护理、呼吸道护理以及感染护理。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缺损 二尖瓣 护理
  • 简介: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发病最多。多发生于10岁以下婴幼儿,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我区根据国家疫情网络直报对辖区手足口病患者逐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2014—2016年1767例临床确诊病例按不同年份、季节、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食管反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经治疗结合护理干预后,其中显效29例,有效28例,治疗总有效率达95%;56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3.3%。结论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胃食管反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食管反病的误诊原因,提出建议,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于胃食管反病的认识。方法2014年至2017年被误诊的30例胃食管反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12例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6例为慢性咽炎,10例为哮喘,2例为间质性肺炎。胃食管反病表现多样,没有特异性,因此临床及其容易误诊。结论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于胃食管反病的认识,对于长期表现为胸痛、咽喉不适以及哮喘等症状的患者在诊断的时候应将胃食管反病纳入其内。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误诊 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反病的中医内科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患有胃食管反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给予观察组中医内科治疗,对照组西医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内科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治疗胃食管反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74例胃食管反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37例行中医辨证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30%VS81.08%;P<0.05)。结论针对胃食管反病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可获得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可获得明显改善,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中医辩证 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食品是我们每个人的必需品,食品对于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进行任何行为活动的根本基础保障,也是保持人类生命活力重要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带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着大幅的提升。这种现状促使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量在不断上涨,对食品安全也有了非常深入的认识,进而对食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食品检测的过程中,运用高效液色谱技术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并且其对于食品检测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效液色谱技术对于人们的健康也有着良好的意义。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高效液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运用进行具体分析,并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叙述。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食品 检测 运用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清胃汤治疗胆汁反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胆汁反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清胃汤治疗;并采用中医症状积分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30d后,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7例;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2例,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0%明显好于对照组的77.5%(P<0.05);对照组出现四肢麻木1例、头晕目眩1例,观察组未发生以上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清胃汤结合西医治疗胆汁反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中药清胃汤 胆汁反流性胃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后抑郁患者实施情志胜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于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集48例产后抑郁患者实施情志胜心理干预,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患者EP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3个月后患者EP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评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抑郁患者实施情志胜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症状,促进其心理健康。

  • 标签: 情志相胜 心理干预 产后抑郁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时蛋白(APP)的测定在小儿感染性腹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103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触珠蛋白(HPT)及α1酸性糖蛋白(AAG)的检测。结果:细菌性肠炎组和病毒性肠炎组血清CRP、HPT、AAG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细菌性肠炎组与病毒性肠炎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重型病毒性肠炎的血清CRP、HPT、AAG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病毒性肠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轻型病毒性肠炎组和正常对照组CRP、HPT、AAG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WTBXⅢP>0.05),CER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APP水平还不能完全作为细菌性肠炎与病毒性肠炎鉴别的指标,但对于鉴别病毒性肠炎病情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时相蛋白 测定方法 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反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74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取的反性胃炎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胆酸抑制剂等),多潘立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就两组患者反酸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充血糜烂消失时间和反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比较治疗前后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果多潘立酮组患者反酸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上腹痛消失时间、充血糜烂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多潘立酮组反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多潘立酮组总有效率94.59%。两组在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其中,对照组有1例轻微恶心呕吐,1例嗜睡和1例乏力。多潘立酮组则有1例头晕和1例乏力。治疗前两组在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上相似,而治疗后多潘立酮组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2.14±1.01mg/L、47.11±5.59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4±0.59mg/L、32.14±4.94μmol/L,P<0.05。结论多潘立酮药物治疗反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NO、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多潘立酮药物 反流性胃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胃食管反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胃食管反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为(2.91±0.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0±1.28)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病的治疗中应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疗法,可取的满意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半夏泻心汤 腹针 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胃食管反病患者的长期预后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接收的120例老年胃食管反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在患者就诊初和随访1年后对比其胃食管反情况,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组相比非老年组更易患严重食管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相比非老年组的pH≤4大于5min的次数更多,症状指数也更高(P<0.05);症状积分与24h食管pH监测的多项指标为正比例关系。结论老年是胃食管反病的高发群体,需要坚持服药治疗,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 标签: 老年 胃食管反流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反性食管炎患者进行系统护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100例反性食管炎患者进行实验,并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SF-36、SAS与SDS的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反性食管炎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系统护理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改变,并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中被大力推广。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系统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反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反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2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81.67%)明显低于观察组(95.00%),差异显著(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反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系统护理 反流性胃炎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 简介:目的了解双特异抗体在固酶联免疫方法中对抗原或抗体的固化是否有优化作用。方法通过血型糖蛋白A(GPA),将抗GPA,抗HIVp24抗原的双特异抗体间接包被到固上,建立检测HIVp24抗原的“间接”双抗夹心ELISA方法,并把“间接”双抗夹心EISA方法对HIVp24抗原的检测结果与抗HIVP24抗原单克隆抗体直接包板的“直接”双抗夹心E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用双特异抗体建立的“间接”双抗夹心ELISA方法对HIVp24抗原的检测下限为3.2ng/ml,抗HIVp24单克隆抗体直接包板的“直接”双抗夹心EISA方法对HIVp24抗原的检测下限为6.3ng/ml。结论结果表明双特异抗体对ELISA方法的检测效果有改善作用。

  • 标签: 应用 双特异抗体 固相酶联免疫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用气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市场中几种不同食用油进行气色谱法试验,测定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检测的反式油酸甲酯和反式亚油酸甲酯的线性回归范围相同,均在0~2.0mg/mL之间,且两者的相关系数和检出限也相同,分别为0.999和10μg/mL,回收率为90.21~98.01。结论利用气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能得到准确有效的试验数据,且检测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气相色谱法测定 油脂食品 反式脂肪酸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加味四逆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病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接收的76例胃食管反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8例,观察组应用加味四逆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治疗以及胃镜下食管黏膜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病应用加味四逆温胆汤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对其食管黏膜进行修复,复发情况较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加味四逆温胆汤 奥美拉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疾病患者的有效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病例数为74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雷尼替丁治疗,观察组行雷尼替丁以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总疗效率为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70.2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胃食管反患者利用雷尼替丁以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效果良好,无不良反应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奥美拉唑 雷尼替丁 消化内科门诊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