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液净化及非生物型人工肝是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其在非肝肾衰竭疾病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回顾分析重症医学科应用血液净化及非生物型人工肝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情况,探讨其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净化 非生物型人工肝 重症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3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CPFA、血浆胆红素吸附+CVVH、改良型人工肝)对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血液净化中心行人工肝治疗51例次,比较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APTT、INR、白蛋白、球蛋白、钙、钾、钠、碳酸氢盐、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结果 CPFA总胆红素清除率平均为36.7%,血浆胆红素吸附+CVVH总胆红素清除率平均为37.7%、改良型人工肝总胆红素清除率平均为39.1%。改良型人工肝模式,治疗前APTT:69.61±46.00S,INR:2.27±0.81,治疗后APTT:62.31±49.06S,INR:1.93±0.61,与另外两种治疗模式对比凝血功能改善。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模式(CPFA、血浆胆红素吸附+CVVH、改良型人工肝)对肝功能衰竭患者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均有效,但针对不同病因及治疗目的应选择不同治疗模式。

  • 标签: 肝衰竭 人工肝 CPFA 胆红素吸附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可吸收缝线应用效果的提升,研究其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资料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 标签: 生物性可吸收缝线 妇产科 临床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生物可吸收缝线于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运用效果展开研究。方法:选择本院近两年诊治的60例妇产科患者为本次研究目标,采取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缝线方式进行缝合,观察组行可吸收缝线缝合,比较运用两种类型的缝线,患者并发症感染和瘢痕情况。结果:分析本次对照实验结果,采取生物可吸收缝线缝合的观察组缝合效果优于对照组的常规缝线缝合。观察组30例患者中,2例患者存在感染情况,感染率为6.66%,5例患者产生瘢痕,其形成率为16.66%。对照组30例患者中,7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率达23.33%,9例患者存在瘢痕,瘢痕率形成率为30%。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生物可吸收缝线缝合,可大大降低患者手术创口并发症和瘢痕的形成率,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性可吸收缝线 妇产科 临床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妇产科中对患者治疗后,经常因为丝线缝合不当导致出现感染,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受到影响,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保证患者的机体恢复,本文分析对此类患者实施生物可吸收缝线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目标全部为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患者,在其中选择80例进行研究,按照不同的缝合方式将这些患者分组,对比患者的临床指标,并明确患者的切口疼痛和拆线疼痛情况。结果:采用不同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后,对比患者的临床指标可发现,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恶露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很多,同时观察组的切口疼痛较对照组轻很多(P<0.05)。结论:妇产科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将生物可吸收线应用其中对切口进行缝合,可以让患者的疼痛得以有效缓解,还可以让切口的愈合得到促进,缩短住院时间和恶露时间,对疾病康复十分有利。

  • 标签: 生物性可吸收缝线 妇产科 疾病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其机体的应激反应较为严重,代谢也有明显的异常现象,故大部分危重患者的营养水平也较为低下。因此,必须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工作,加强早期的肠内营养治疗,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使患者的胃肠功能能够尽快恢复,使患者有足够的免疫功能抵抗疾病,从而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提升康复效果,缩短康复时间。现本文从人体生物节律角度阐述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管理现状,以便为临床肠内营养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危重症患者 治疗 护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药物性肝损伤时肾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与意义 。 方法: 选择 2019年 1月至 2020年本院收治的 80例药物肝损伤患者开展本研究,设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 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的参照组,分析患者的生物化学指标改变情况,分析疾病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胆红素、肝功酶学显著升高,与参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肾功能 Cr、 Urea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两组 eGFR在现有数据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但实验组有比参照组高的趋势。 反映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血清 Cys-C水平,而血清 Cr、 Urea水平变化并不能将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肾损伤情况反映出来,只有血清 Cys-C才是反映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肾功能改变的一个重要指标。 结论: 当临床检查患者存在 Cys-C明显升高,血清 Cr明显降低情况时,应当加以重视,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保健品等的过度接触,及时确诊及时医治。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生物化学指标 改变 意义 研究
  • 简介: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目前研究有1100多种药物对肝脏有潜在的毒性,最常见损害肝脏的药物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等。药物性肝炎除药物本身潜在肝毒性外,也与诸多因素有关,为减少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工作中应常规了解病人的药物过敏史合理用药,对有肝损害的病人立即停药的同时及时正确处理。

  • 标签: 肝炎 肝脏 药物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物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该线缝合的特点及优势,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2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应用生物可吸收缝合线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对照组应用普通缝合方式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状况、术后情况、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上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中,观察组患者切口疼痛均轻度疼痛,无拆线疼痛,对照组切口疼痛程度均为中度疼痛,拆线疼痛程度均为中到重度疼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合率为91.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生物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治疗中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恢复,可降低患者手术后感染概率,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性可吸收缝线 妇产科临床治疗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药物性肝病临床护理的内容,为药物性肝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在 2004年 01月至 2016年 11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药物性肝病患者 140例,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比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而研究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分析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超过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进行治疗药物性肝病的时候,使用优质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药物性肝病 常规护理 优质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病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目的分析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原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4年60例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结果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表现多样性,可有明显临床症状,也可无临床症状,也可引起重型肝炎;结论提醒大家重视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

  • 标签: 肝炎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药物性的肝病在临床护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以在我院进行药物性肝病治疗的患者共有102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研究组的患者采取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更精细的护理干预,收集数据,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患者在治疗的整个过程对护理工作满意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距显著,P

  • 标签: 药物性肝病 临床护理 效果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收治确诊为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5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加强支持治疗,停用已知或可疑药物的方法,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痊愈,有18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中药草对肝损害较大,在临床治疗中应该予以重视,较好的预后有利于提高药物性肝炎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肝损害 中草药 药物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诊断和有效治疗措施,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水平和治疗能力。方法 对我院 2014年 1月~ 2017年 6月收治的 3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患者都有明确的用药病史,经过保肝、对症用药后,全部治愈。结论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致病的药物种类繁多,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药物性肝病、积极预防、对于明确诊断的患者规范治疗是临床诊疗的关键。

  • 标签: 药物性肝病 病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对符合标准的51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3.3%、抗生素占19.6%、抗肿瘤药占11.8%、抗结核类占7.8%、抗甲状腺类占7.8%、心血管类占5.9%、降糖药占3.9%、神经精神病药物占3.9%、非甾体抗炎药占2.0%,其他类占3.9%。临床分型属于肝细胞损伤型22例,胆汁淤滞型24例,混合型5例。结论多种药物可以引起急性药物性肝病,应加强监测以及时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肝炎 中毒性 药物毒性
  • 简介:【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肝衰竭者预后较差。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肝炎 临床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