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血流力学监测方法及其护理。方法结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用血流力学监测生命体征的临床资料,阐述各种血流力学监测方法以及血流力学监测护理进展。结果血流力学监测方法包括无创伤性和有创伤性两大类,对于有血流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在其监测下治疗及配合正确的护理,效果明显。结论目前血流力学监测手段不断进步,各有特点,护士应掌握适应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配合,严密观察动态变化,尽可能避免发生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代谢异常型肥胖与血流力学指数(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index,CVHI)变化的关系。方法 由重庆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随机选择年龄≥40岁的参与者,分为代谢异常型肥胖和对照组,进行CVHI检测,比较两组调查对象差异。结果MUO组与对照组比较,CVHI分数更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代谢异常型肥胖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血流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流力学变化的规律,对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血流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流力学变化的规律 , 对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使用计算流体动力(CFD)软件,我们对某旋转血泵的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其内部血液流动规律,评估了血泵的血流力学性能,并得到了不同转速下的流量-压升特性。此外,我们也分析了叶轮内部的剪切应力分布,并根据幂律规律研究了血泵对血液的破坏程度。仿真结果显示,在相同转速下,随着流量的增加,血泵对血液的破坏程度逐渐降低。而在小流量的情况下,血泵的溶血值达到最大。这提醒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应特别关注血泵在儿童病例中的应用。

  • 标签: 旋转血泵 血流动力学 性能仿真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小血管病变(SVD)颅内血流力学变化,寻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诊断SVD的血流参数截断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收治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的SVD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记录白质病变程度、梗死灶数目与血流力学参数.采用χ2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白质病变程度;采用t检验比较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血流参数;绘制脑血管搏动指数(PI)诊断症状性SVD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无症状性SVD组患者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1级为主,分别34.6%(28/81)及35.8%(29/81),3级、4级均分别占14.8%(12/81);症状性SVD组患者白质疏松程度以0级为最少,占15.7%(31/198),1级、2级、3级分别占29.8%(59/198)、29.3%(58/198)、25.3%(50/198).无症状性SVD组患者白质疏松程度0级者比例多于症状性SVD组患者,而白质疏松程度2级、3级者比例少于症状性SVD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4,P=0.001;χ^2=6.423,P=0.040;χ^2=8.265,P=0.005).症状性SVD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低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23.6±7.3)cm/svs(27.8±7.0)cm/s,(31.9±10.3)cm/svs(35.3±9.3)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9,P〈0.001;t=2.500,P=0.013),而2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平均流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性SVD组患者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PI指数均高于无症状性SVD组患者(0.99±0.17vs0.93±0.14,1.03±0.18vs0.96±0.15,0.98±0.17vs0.92±0.14,1.10±0.18vs1.04±0.23,1.09±0.21vs1.00±0.1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5,P=0.008;t=-2.616,P=0.003;t=-2.724,P=0.007;t=-3.323,P=0.025;t=-2.896,P=0.004).ROC曲线显示,PI为1.05时,PI诊断症状性SVD的敏感度为37.9%,特异度为78.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小血管病变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酚妥拉明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流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观察对比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力学情况。结果治疗前,组间CI、SVRI、EVLWI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h、48hCI、SVRI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4h、48hEVLWI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酚妥拉明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开展治疗,可提升患者CI、SVRI数值,降低患者EVLWI数值,效果好于常规治疗。

  • 标签: 酚妥拉明 重症脓毒症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一种多因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眼压增高而损害视神经,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虽然青光眼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但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和虹膜等组织的眼血流改变是青光眼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光眼进展与血管功能受损有显著相关性。一些涉及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视网膜、球后、视神经乳头和脉络膜循环的眼部血流(OBF)减少。OBF的改变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青光眼球后血流力学进行综述。

  • 标签: 原发性青光眼 球后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SD大鼠动物实验,比较常规DIEP皮瓣及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的疗效,从而得到Flow-through后对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质量是否存在不良影响,以便指导临床工作,同时有效地推动重建机理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健康的SD大鼠20只,进行随机分配为A、B两组,每组10只。①A组为常规DIEP皮瓣组:常规游离DIEP皮瓣,只携带一个皮穿支供血,腹壁下动脉远端予以常规结扎。以此模拟常规DIEP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某处皮肤软组织缺损。②B组为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组:常规游离DIEP皮瓣,只携带一个皮穿支供血,腹壁下动脉远端不予以结扎。以此模拟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游离移植,既修复四肢某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又修复主要动脉缺损重建患肢血液循环。分别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于皮穿支供血进行测量并记录术前及术后6 h,1 d,3 d,5 d,7 d,2周,3周血流参数;采用激光多普勒超声测量皮瓣血流灌注值(PU)。结果 :两组皮瓣的血流力学比较: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成活面积A组(49.62± 0.81) cm2,B组(50.21± 0.64)cm2。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穿支点射血分数较常规DIEP皮瓣降低,同时皮瓣灌注量略减少,但灌注量的减少并没有影响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质量,反而有利于皮瓣成活质量的提高。另外,通过血流桥接式在增加皮瓣成活质量同时,重建了远端的血液循环,达到了一举两得双重效果。

  • 标签: SD大鼠,DIEP皮瓣,血流桥接式(Flow-through)DIEP皮瓣,成活面积及质量
  • 简介:围术期的血流力学监测(hemodynamicmonitoring)是反映患者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围术期 血流动力学监测 麻醉质量
  • 简介:摘要感染性休克属于微循环功能障碍病症,该病症发生突然且病情较急,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进而导致体液失衡,会给机体组织器官带来一系列的器官受损综合征,因此,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极高的病症死亡率。无创血流力学监测技术可以有效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发展,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以综述形式阐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无创血流力学监测效果进展。

  • 标签: 感染性休克,无创,血流动力学
  • 简介:异丙酚(Propofol)是一种起效迅速、作用短暂的新型静脉镇静催眠药,可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但是静注异丙酚诱导可使动脉压下降15.7%~40%,2%患者有心动过缓。本文就有关异丙酚本身的心血管系统作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异丙酚诱导 动力学影响 研究进展 麻醉诱导 心动过缓 心肌收缩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喉镜气管插管全麻时患者血流力学。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喉镜分2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予普通喉镜,观察组患者予可视喉镜,比较组间血流力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T2、T3时的HR、MAP、RPP指标值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T3、T5时的皮质醇含量(466.60±2.42)nmol/L、(429.30±2.91)nmol/L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比对照组16.33%低(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应用可视喉镜可减少血流力学波动及插管并发症,并减轻应激反应,安全性高。

  • 标签: 气管插管全麻 可视喉镜 普通喉镜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血流力学检测中 TCD的作用及有效性。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3月在我院进行脑梗塞治疗的 62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 6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平均流速及脉动指数,并比较其血流力学特点。结果研究组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 Vm均低于对照组,而 PI指数则高于对照组( P< 0.05);重度脑梗塞患者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的 Vm均低于中度及轻度患者,而 PI指数则均高于中度及轻度患者( P< 0.05);研究组血流速度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采用 TCD对脑梗塞患者进行血流力学检测,能够将其血流力学特点进行动态呈现,且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对脑梗塞患者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利于临床推广。

  • 标签: 脑梗塞 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轻比重和重比重布比卡因对高龄患者血流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轻比重组和重比重组,各100例。轻比重组给予1.2mL布比卡因+1mL注射用水,重比重组给予1.2mL布比卡因+1mL10%葡萄糖,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血流力学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等,观察并记录结果。结果重比重组麻醉后5分钟及10分钟,心率明显增快,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轻比重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轻比重布比卡因相比于重比重,对患者血流力学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广泛推行。

  • 标签: 轻比重 重比重 高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老年患者全麻期间血流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65岁,择期行全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右美托咪啶+艾司氯胺酮组(D+K组),每组40例。入室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 ,10min泵注完成,调整0.2-0.8μg·kg ·h 维持。诱导药物D组为舒芬太尼,D+K组为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余均为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记录入室(T0)、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插管5分钟(T4)、手术开始(T5)、拔管前(T6)、拔管后5min(T7)平均动脉血压(MAP)和心率(HR);比较2组拔管时间、拔管及拔管后呛咳和躁动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情况。结果  T2、T4和T5时间点D+K组MAP和HR显著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组相比,D+K组全麻诱导期间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及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组拔管及拔管后呛咳、躁动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 应用艾司氯胺酮能使老年患者全麻时血流力学及苏醒过程更加平稳。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右美托咪定 焦虑 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 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力学的相关改变分析。方法:选取入院使用 CTA对头颈部颈动脉狭窄进行血流治疗的患者 50例,将其作为治疗组,选取 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 CTA检查。结果: CAT检查头颈部颈动脉狭窄情况显示,可以准确的观察到颈动脉的狭窄情况,血流力学大小、方位、斑块等信息,符合临床相关治疗参考依据要求。结论:头颈部 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力学检查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意义。

  • 标签: 头颈部 CTA 颈动脉 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力学的相关改变分析。方法选取入院使用CTA对头颈部颈动脉狭窄进行血流治疗的患者50例,将其作为治疗组,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CTA检查。结果CAT检查头颈部颈动脉狭窄情况显示,可以准确的观察到颈动脉的狭窄情况,血流力学大小、方位、斑块等信息,符合临床相关治疗参考依据要求。结论头颈部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力学检查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意义。

  • 标签: 头颈部CTA 颈动脉 动力学